它被推崇,魑魅魍魎現出原形

不知道觀眾們對於主旋律電影的態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這種根本性變化指的是逢主旋律必然是差評。這是一種奇怪的現象,按理說不論是不是主旋律,只要它是電影,就應該從電影的角度給出一個判斷,好片還是爛片一目了然,並不會因為某一部電影是主旋律而被貼上爛片的標籤,因為這不過是一種題材的影片而已。但是這個變化就悄然發生了,慢慢的變成了並不以電影本身而作出評判,反倒是將目光匯聚到了題材上,這是讓人費解的。主旋律很爛嗎?



這個問題的回答用一部影片,一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影片《焦裕祿》做回答,如果大家從電影的角度去看,就會很快的弄明白這個問題,主旋律並不爛,而是創作者爛。



《焦裕祿》是一部講述我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好乾部焦裕祿故事的電影,本片由著名演員李雪健主演,全片圍繞著焦裕祿在蘭考縣的短短兩年時間所做的事情,謳歌了作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是如何不忘初心使命,為了人民事必躬親的。影片本身催人淚下,題材也是超越了時間的。因為這種精神不論在什麼時代,總是會鼓舞一部分人奮勇前行的。



這是對於這部影片的溢美之詞,如果你看完了這部影片,了解了焦裕祿這個人之後,就會覺得這並非空洞,而是實實在在的,非常合體的。焦裕祿做了啥驚天動地的事情嗎?沒有,焦裕祿不過是做了一個普通的黨員該做的事情,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僅此而已。然而就是這樣的品質,在任何時代,在任何一個崇尚信仰的時代,卻成為了鳳毛麟角,這是需要我們思考的。



這部影片本身沒有太多可以說的,影片的質量不錯,人物的設定不錯,美術的運用不錯,場景的搭建以及還原也不錯。但為什麼總有人因為題材而對於本片中給出更多的負面評價呢?究其原因,就是我們對於主旋律影片的一種偏見。



在影迷當中似乎有著一種鄙視鏈,歐洲的大於美國的,美國的大於日韓的,日韓的大於印度的,印度的大於我們的。等到了我們這一層級,也有兩種劃分,藝術的大於商業的,批判的大於主旋律的。沒有人知道這個邏輯是誰劃定的,但是人們卻都按照這個邏輯去做了,因此,《焦裕祿》這部影片在豆瓣網上的評分並不高,即使是本片的質量過硬,即使是本片的演員演技精湛,即使是本片的美術構圖也不錯,即使……但由於本片是弘揚正能量主旋律題材的影片,一部分人可以不假思索地打上負面的標籤,美其其曰,這是自由。



當然,罵人的話可以在心裡說說,不用表達出來,我們可以對於電影本身的質量作評判,但是卻無法因為題材對於一部電影做太多的劃分,當然,電影總少不了宣傳的作用,然而在表達電影宣傳的作用的時候,我們需要捫心自問一下,我們要宣傳真善美,還是假惡丑?這個不言而喻了吧,但為什麼別人宣傳真善美就可以,自己宣傳就不行?這裡一定有一個參看的邏輯,邏輯就在於一部分人對於西方的價值觀有一種宗教迷信,而對於自己的價值觀卻有一種鄙夷甚至於不屑。



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但是這個現象就在現實中真實發生了,就如同莫言曾經說「文學就是用來批判的,」這句話一樣,電影如同文學一樣,他們都是一種媒介,是媒介,自然就有雙重作用,批判和讚揚,批判是電影,讚揚不是電影了?顯然這是說不過去的,然而秉承著這種觀點的人卻堂而皇之地認為自己是自由公正的,這未免有點滑天下之大稽。



藝術本身是包容的,但是穿上了意識形態的衣服之後,藝術也就有了國界,當西方藝術鋪天蓋地的壟斷了整個藝術界且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所有非西方藝術的時候,藝術也就失去了包容性,因此,那些崇尚著西方藝術的人面對一種自己無法理解的人或者是事情,本能的就將其歸於一種籠統的概念,就比如主旋律,只要是反對就行了,不必要糾結對錯好壞,因為你是異類,你跟別人不一樣,所有的負面的辭彙就會向你襲來。



邏輯就是這麼簡單,但是卻有著無數的人信奉這就很尷尬,沒有人會去思考,藝術本身是多元的,壞的是藝術,好的同樣也是藝術,且藝術並不會被一種標準所左右,看到不一樣的藝術形式的時候,是否能先思考下不同在作結論呢?誠然,我們的期待是好的,但是現實卻是這麼糟糕,面對《焦裕祿》鄙夷大於感動的人,他們不是不相信這個故事,只是不願意這個故事更多的出現在我們當中。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