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俠影•詠春》:聚焦一代宗師 「出山」之前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韓軒

中華武術題材一向是影視作品的寵兒,最近也成了舞台劇的寵兒,周莉亞、韓真的舞劇《詠春》來京演出不久,另一個以詠春拳一代宗師、廣東鶴山人梁贊的故事為藍本的音樂劇《俠影•詠春》於5月13日、14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雖然都是以詠春為題材,但音樂劇《俠影•詠春》講述的完全是另一個故事。

《俠影•詠春》由中國歌劇舞劇院聯合中共江門市委宣傳部、中共鶴山市委宣傳部出品。該劇是音樂劇,雖然名為「詠春」,並不為表達詠春拳之形,也沒有選擇詠春一派最著名的葉問的故事,而是選擇了葉問的師祖、詠春開派宗師梁贊的故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音樂劇也沒有重點講述梁贊作為武術家開宗立派、廣收門徒的故事,而是選擇了這個故事的「前傳」,即在武術家還沒成為武術家之前的故事。

《俠影•詠春》故事發生的地方並非「武林」,甚至劇中沒有職業武術家,詠春拳一代宗師梁德榮(劇中名字)是醫館的大夫,他的師父梁二娣是紅船艄公,師妹琴心是粵劇名伶,還有沉默寡言的雜役、聰明機智的夥計、混跡街頭的浪子、滿臉兇相的屠戶……在平凡的歲月中,他們都隱於市井街巷,把一身武藝絕學深藏。音樂劇的故事建立在晚清列強欺侮中國、洋人販賣華工的背景下,面對列強的槍口,他們勇敢地挺起胸膛,化作一道道俠影,扶危濟貧、保家衛國,用自己的生命刺破黑暗,照亮整個世界,彰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風範。

這個故事背後的敘事邏輯更像傳統武俠小說,高人大隱隱於市,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鋤強扶弱,體現了平凡的中國人做出的不平凡的選擇。所以,劇目的絕大部分筆墨在於描繪梁贊「隱於市」的狀態,矛盾衝突的點集中於他何以放棄「歸隱」,在妻子離世、師父慘死、同胞被欺侮等一次次的憤怒中決定開宗立派。這樣的劇目結構,可能讓一心想看「武打戲」的觀眾感到失落,但平心而論,音樂劇的形式也不長於展現肢體對抗,《俠影•詠春》選擇的故事線也不失為描述一代宗師的一種視角。

在舞台表現上,該劇運用的是中國傳統歌舞劇和西方音樂劇融合的手法。四根可移動的柱子讓舞台形成前後景的縱深,舞台上方垂吊的「筆畫幕」與多媒體視頻相互作用,創造出多變的戲劇假設空間。柱子的設計似乎來自詠春拳簡化版的「木人樁」,在最後開派收徒的場面,兩兩對立的柱子也形成了「門」的意象。

夏振凱、徐瑤、崔秀麗等音樂劇演員的表現可圈可點,整部劇的音樂並不算好唱,但演員們完成度很高。尤其是徐瑤,她挑戰過很多高難的「大女主」音樂劇作品,《俠影•詠春》當然不是以女性為主人公,但她依舊把梁贊妻子的角色完成得很好,幾段高音清透的演唱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