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丨群像以歌,眾聲歡唱,「我們這十年」

□馬綸鵬 朱嘉琪

2012至2022,是黨的十八大到二十大的十年,也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取得輝煌成就的十年。《我們這十年》作為「禮讚新時代、奮進新征程」優秀電視劇展播作品之一,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該劇在觀眾尤其是年輕朋友中引發了熱烈討論,圈粉無數。《我們》共十一個單元,數百個角色,聚焦十年巨變,通過小故事反映大主題,小切口襯托深主題,小人物折射大形勢,在「十年」這一畫卷上繪出「我們」自己的故事。

十年為引,群像以歌

《我們》共44集,分為「《一日三餐》、《心之所向》、《礪劍》、《熱愛》、《未來已來》、《理想生活》、《前海》、《沙漠之光》、《西鄉明月》、《唐宮夜宴》、《堅持》」11個章節,十年為引,群像以歌,唱出了新時代祖國各地人民共同的心聲。正如該劇藝術總監、導演毛衛寧所說,「《我們這十年》是寫事件中的小人物」,在「每章四集」的限制下,編導創意性採用單元劇形式來彰顯宏圖狀景。相比於一般電視劇圍繞著一個故事、個別主角進行,單元劇能夠在同樣的篇幅中涵蓋更多的故事和角色,每個單元就像是一塊塊拼圖,共同構建出一個整體故事和主題。

11個單元故事意味著11組主角,他們作為「主要表現者」(大多表現為在單元故事中的先行者或代表人物,故事將圍繞他們展開)引領故事的發展。《唐宮夜宴》中以鄭州歌舞劇院的編舞陳冉和首席AB角為中心,引出鄭歌領導、河南衛視編導、演唐俑的一群小姐姐、省博專家、乃至鄭州周邊許多普通市民,一曲「唐宮夜宴」,就是他們心中的「中原夢」;同樣《熱愛》以南京來新疆支邊的體育老師張雷為主角,看到了偏遠小鎮質樸可愛的「足球小將們」,這條明線之外,還有鎮書記帶領維族村民引入無人機等先進技術,改變當地落後閉塞面貌的暗線,一明一暗,交相輝映,透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變化。

大地築台,眾生歡唱

《我們》在時間軸上從2012年的「八項規定」(《一日三餐》)開始描繪,到2020年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堅持》)落筆,縱貫十年;同時,《我們》在地理上覆蓋江南水鄉、西北大漠、嶺南廣府、中原重鎮、沿海明珠,甚至把筆觸延伸到北非,刻畫中國建設者陳宇等人援建當地光伏電站,從而展現「一帶一路」之輝煌(《沙漠之光》)。

這樣的大跨度、縱深感、以及多姿多彩的地域風情,不僅把神州氣韻展現在觀眾面前,還讓「我們」自己的故事深入人心,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故鄉,曾經的記憶,此時的改變。11集中的「我們」,覆蓋軍人、警察、文化從業者、科研人員、教師、餐飲從業者、創業者、政務部門工作人員、青少年、退休員工等形形色色的人,雖然劇中他們或為光鮮的C咖,或是平凡的配角,但我們在「我們」身上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因為「我們」就是生活的主角,我們一起唱出時代的最強音。

《唐宮夜宴》中,編舞陳冉夜遊省博,忽然從一眾身姿婀娜的唐俑中找到靈感,剎那間回到唐朝,聽到《琵琶行》中琵琶女的身世傾訴,從而迸發了「唐俑舞」的靈感。舞成之後,她又和唐朝美女跨時空對話,一句「謝謝你的故事」道盡藝術領悟之不易,而唐朝仕女的回答「謝謝你講述我的故事」表達卻是所有人的心聲——我們感謝歷史,感謝藝術,更要感謝時代的文化工作精品如《我們這十年》,講述了你我共同的故事,共通的心聲。

馬綸鵬系浙江傳媒學院副教授,評論首發浙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浙里有話說」欄目。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