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國慶檔中國電影市場研究報告發布;

頂層風向標


文旅部發布開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績效考核通知。本次績效考核對象為研培計劃參與院校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間實施完成的研培班。考核結果分為優秀、合格、不合格三個等級,將作為參與院校動態管理的重要依據。


國家廣電總局辦公廳公布2022年度電視劇引導扶持專項資金項目評審結果。經嚴格評審,廣電總局最終確定了2022年度電視劇引導扶持專項資金項目扶持項目7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傾斜項目7部。


國家廣電總局辦公廳公布2022年度全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先導單位、典型案例、成長項目徵集評選結果。經過初評、複評、現場終評和公示,共評出2022年度全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先導單位10家、全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典型案例15個、全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成長項目15個。


國家廣電總局辦公廳公示擬入選第二屆高新視頻創新應用大賽的創新項目和入圍項目名單。經過推薦、預賽、決賽等環節,廣電總局共遴選出互動視頻、沉浸式視頻、VR視頻、雲遊戲、超高清視頻等5個賽道,12個場景110項目。




企業動翻天


愛奇藝旗下配音平台獲登記批准。企查查APP顯示,10月9日,北京愛奇藝科技有限公司「IQDubbing配音平台」軟體著作權獲得登記批准。據悉,該平台是愛奇藝基於AI的語音轉換及合成技術,自主研發的配音平台。


圖片來源:企查查


小紅書:發布時尚主播成長計劃。近日,在上海舉辦名為「組個漂亮局」的時尚行業直播交流會上,小紅書直播組發布《時尚主播成長SOP》,將主播的成長過程分成冷啟期、成長期、穩定期三個階段。


抖音安全:推出心理關懷產品「小安暖寶寶」。據了解,「小安暖寶寶」集合人工關懷、AI陪伴、情緒檢測、專業內容科普等功能,從諮詢、傾訴、專題內容學習等多維度給予用戶心理調節方法,幫助其緩解負向情緒。


圖片來源:位元組跳動公益


李未可首款AR眼鏡Meta Lens將發布。國內首個AI+AR科技潮牌LAWK李未可官方宣布將發布首款戶外可穿戴雙目AR智能眼鏡Meta Lens。Meta Lens是一款具備4G聯網、聽音樂、導航等多功能一體式的產品,主打戶外潮流場景。


圖片來源:LAWK李未可科技


美團:聯合廣發銀行推出聯名信用卡。該卡圍繞社區電商的新消費趨勢,將金融服務融入居民「柴米油鹽」的生活必需品消費需求,通過達標後周周減15元、連享6個月等多重權益,激活居民消費新動能。


美團數字人民幣支付專利公布。本專利可實現在兩電子設備均處於離線狀態的場景下使用數字人民幣進行支付,並且可以保證支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菜鳥雙11增10萬短期工送貨上門。從對外透露的信息來看,菜鳥已對全國多地自營分撥中心進行自動化升級,並首次大力度增加一線人員,在自營的菜鳥直送分揀環節、配送環節和末端菜鳥驛站預計增加10萬用工。


百度地圖上線導航錯必賠服務。10月8日,百度地圖宣布,上線導航錯必賠永久服務。用戶可打開百度地圖App搜索「錯必賠」即可隨時申請保障,單次最高可獲賠666元。9月30日,百度地圖宣布正式切換為北斗優先定位。


圖片來源:創業邦



慧眼觀業界


行業觸角


大數據:國慶檔中國電影市場研究報告發布。2022年國慶檔內地電影總票房14.9億,同比下降66.1%,創近8年新低。觀影人次3590萬人,同比下降61.7%;放映場次269.3萬場,同比上升9.85%。


綜藝:首檔大灣區文創綜藝節目《國潮粵品》播出。該節目邀請廣綉、潮綉、廣彩等工藝美術大師聯袂新銳設計師組成「文創戰隊」,為當期產品進行設計並在互聯網上售賣,致力於推動文化為產業賦能。


圖片來源:藝籃子V


藝術:北京京劇院《京韻紅樓》建組。《京韻紅樓》根據王立平先生為87版電視劇《紅樓夢》所作曲目編配,是一場將經典音樂作品與京劇融合再創作而成的音樂會。


湖南省第六屆舞台藝術攝影展開幕。本次展覽共展出80幅優秀的紅色劇目攝影作品,涵蓋了近年來湖南文藝舞台呈現出的優秀紅色劇目,表現了湖南優秀舞台藝術劇目的演藝特色和思想內容。


圖片來源:文旅中國


公共:《揚州市城市書房條例》將於12月1日起施行。作為全國首部以城市書房為主題的地方性法規,《條例》重點規定了城市書房的建設、運行和服務,並設置了相應法律責任,全文共五章三十七條,體現了法治性和特色性的有機統一。


文旅:四川「文旅政策一點通」平台正式上線。據悉,這是全國首個文旅政策專題搜索引擎和解讀平台,將切實解決文旅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在使用政策時存在「找不到、看不懂、申報難」等痛點。


會展:《東城非遺這十年》專題展正式啟動。專題展將通過「非遺101」微信公眾號,以線上沉浸式展覽的形式,緊扣十年主線,將東城區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點滴一一呈現。



圖片來源:文旅中國


非遺:山東青島推出非遺文創優秀作品展。本次展覽的作品均選自「山東手造 青島有禮」2022青島市文創產品大賽,涵蓋傳統工藝類、時尚創意類、設計類三大類別。



仁者見仁



AI繪畫算創作嗎,作者是誰?


簡工博


大海上漂浮著血紅色的玫瑰花,天上捲曲的雲朵也被映襯成紅色,海的盡頭是黑色的風暴……最近,市民劉勁在朋友圈發布一張自己的「畫作」,讓不少朋友非常驚訝。


今年31歲的劉勁從未學過畫畫。這幅「畫作」,其實是他用軟體生成的——目前在社交媒體上流行的AI繪畫網站和工具,已有了「將一句話變成一幅畫」的能力。


AI繪畫,作者算誰?在社交網路上曬出「作品」的網友們雖然往往認為自己「一句話」創作的作品就屬於自己,背後卻潛藏法律風險。而這樣看似強大的功能也讓不少專業視覺藝術從業者感到被侵犯:人工智慧依靠「學習」海量作品輕易「縫合」出圖像,看似降低「創作」門檻背後,卻可能讓藝術的創新探索止步不前。


15秒一幅畫


AI是如何作畫的?記者嘗試了海外網站dreamstudio。在調整好畫幅尺寸等信息後,記者在「夢想」的空白欄中輸入「玫瑰」「雲層」「河流」等關鍵詞,並以「油畫」為風格,等待十幾秒後AI便生成一幅傳統風格的風景油畫:河岸生長著粉色的玫瑰花,夕陽照耀下的雲朵倒映在河流中。


隨後記者又嘗試了手機軟體AI夢境生成器。除了描述畫面場景外,這款手機軟體還設有中國風、賽博朋克風、油畫風、暗黑風等不同風格可選擇,甚至可以模擬梵高莫奈、穆夏、畢加索等藝術家的風格。記者在輸入「黑夜中的飛艇」後,選擇賽博朋克風,隨後生成了一張帶有油畫風格的圖片:畫面中如輪船又似城堡的物體正衝破陰霾而來,不過背景不像天空,更像入夜的街道。兩幅作品的生成時間均只用了十幾秒。


「這項技術其實在一些專業領域已被運用,只是今年很多互聯網企業嘗試布局,所以出現在大眾視野。」據業內人士葉先生介紹,今年2月Disco Diffusion問世,4月有了DALL-E 2和Midjourney,7月底Stable Diffusion推出,8月百度則發布中文版的「文心·一格」。


版權歸誰?


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藝術比賽本是一場獎金只有300美元的小型比賽,卻引起不少知名畫家的討論乃至抨擊——冠軍作品《太空歌劇院》署名「Jason Allen via Midjourney」——傑森·艾倫(Jason Allen)是一家遊戲公司的CEO,而MidJourney則是一款AI繪畫軟體。傑森·艾倫解釋自己作為「創作者」,花了一個月時間不斷修改關鍵詞,使MidJourney儘可能精確地理解自己的意思,並生成上百張作品,最終選出三張圖進行調整,形成參加比賽的那一張,但反對的聲浪依然居高不下。


AI繪畫的作者是誰之所以重要,因為涉及一系列版權歸屬,也與後續開發息息相關。在文心·一格的網頁上,展示了大量用戶使用網站系統生成的作品,並模擬出使用這些圖像的手機殼、馬克杯、帆布袋等產品,然而上方卻標註著「該畫作不可商用」。


「比起真正的藝術從業者從獲取靈感到創作出實物,我甚至沒有連貫地說出一句話,就生成這樣的作品。要說我是這幅畫的作者,我承受不起。」在朋友圈裡,劉勁反覆解釋這幅畫是自己「用AI繪畫軟體生成」而非「創作出來」的。


那麼AI能算作者嗎?在法律界人士看來,目前不能這樣認定。《著作權法》第二條規定,「中國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有法律界人士認為:「這意味著著作權只能由民事主體享有,但人工智慧並不具備民事主體能力,所以AI本身不能作為作品的作者。」


記者了解到,目前部分此類網站通過《用戶協議》《服務使用協議》等明確,用戶使用網站生成的AI繪畫,版權歸屬於網站所有。但Dreamstudio在其問答(FAQ)欄目內表示由該網站生產的圖像將完全開源,屬公共領域的無版權作品;還有些網站則約定軟體生成內容的所有權歸用戶所有。


藝術竊取?


據介紹,AI繪畫的基礎技術與其他人工智慧相同,都是讓系統深度學習人類作品,在吸收大量數據並進行分析後,從而實現模仿與創作。


正是這樣的學習與模仿讓諸多影像藝術從業者感到憂心忡忡。「首先人工智慧學習的資源和數據,來源是否合法?」在動漫公司從事角色創作的吳昕偉說,現實中解決抄襲問題,需要尋找構圖、形象、獨創元素等諸多細節,「我們有時甚至在創作中隱藏一些細節,有些人不明所以抄去了,這就是我們證明原創的關鍵。但現在AI把海量作品打碎了再拼貼,我們以前的所有手段都沒用了。明明都是抄的,可我們怎麼去維權?」


吳昕偉說,現實中作品形象可能被抄襲但風格不會,然而AI繪畫讓這種複製變成可能:「風格是創作者的標籤,很難量化到受法律保護,AI繪畫對此是致命一擊。」


「如果AI繪畫大量發展了,誰還會窮其一生去探索?」從事美術教育工作的胡先生也擔心,如果十幾秒就能生成一張「還不錯」的作品,還有多少人願意花費幾年時間思索、數十小時繪畫?


不過也有部分相關從業者持相反觀點,他們認為AI繪畫也可以成為啟發靈感、輔助創作的工具。從事影視製作工作的唐先生認為,「AI如果能啟發新的靈感,產生更好的作品,何樂而不為?」劉勁也認為不必對AI繪畫過多擔心:「印刷術的進步沒有讓繪畫消失,又何必擔心AI繪畫呢?」



數據晴雨表


數讀電影


圖片來源:電資辦



解析綜藝


圖片來源:骨朵影視排行



察覺劇集


圖片來源:骨朵影視排行榜



文編:易懷婧

美編:楊瑩瑩

推廣:張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