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合伙人》:夢想從來不是偉大的,「自私」才是底色

給在座的三個忠告:千萬別跟丈母娘打麻將,千萬別跟想法比你多的女人上床,千萬別跟最好的朋友合夥開公司。

大家好,我是柴小火。

國慶在家,無聊不能出門,但是又不想放任自己「墮落」,就想著找一部優秀的電影看看。

但是,選擇哪類題材的影片卻難倒了我。於是打開手機的視頻APP,從「類型選擇」到「按好評排序」,都沒有選到想看的,畢竟大部分都看過了。

自己又思考了一下,我想要看一部關於夢想、青春、創業等元素集成在一起的電影,不能狗血,要有內涵有溫度。所以,陳可辛導演的《中國合伙人》成為了我的備選。

這部在2013年5月份上映的電影,沒有讓我失望,因為它再一次讓我相信:夢想從來不是偉大的,「自私」才是夢想的底色。


那麼,這是什麼樣的電影呢?

《中國合伙人》這部商業片算得上是比較成功的:當年的票房超過5億,它在豆瓣的評分7.6。

要知道,在2013年的時候,電影票房過10億都是現象級的事情了。所以,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陳可辛成功地進行了一次試水。

他把夢想、友誼、愛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人民日報曾評論「既不失青春活力,又不乏真誠勵志,既貼合內地,又符合時代脈動」,這個可以說是非常貼切了。

另外,這部電影也在各類獎項中大放異彩。《中國合伙人》獲得了第29屆金雞獎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黃曉明),同時提名金馬獎和金像獎的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男配角。

通過上面的這些數據和獎項,足以說明,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

那麼,它到底優秀在哪裡呢?

首先,它有著優秀的製作班底,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其次,它的創作原型就是一個好故事。最後,好故事需要精彩的演繹,而好的表演能夠提升故事的深度與空間。

這個脫胎於新東方的三駕馬車的故事,在電影中分別由黃曉明飾演成東青鄧超飾演孟曉駿佟大為飾演王陽。黃曉明的人設是「夢想」,鄧超的人設是「自尊」,佟大為的人設是「女人」。

為什麼這麼說?

1977年的黃曉明,出演電影時36歲,而1998年的俞敏洪也是36歲,那個時候俞老師還在為重組公司和是否上市糾結苦惱。

所以,曉明哥的年齡跟當時的俞敏洪很接近,更能演出「同齡人」的痛苦與無奈。

在影片中,成東青為了給女友蘇梅(杜鵑飾演)買一本備考托福的書籍,在北大講課的同時還要出去當家教。為了攢錢,辦輔導班而後被北大開除。在當時,丟了鐵飯碗是很絕望的,但是開公司也成為了必然。

所以,就有了那個在廢棄的工廠講夢想的「留學教父」。

成東青沒有錢,也沒有辦學的場地,於是在肯德基給大家講課,前提是買一個炸雞塊。這樣的經歷,我也有過。

當時為了參加數學建模比賽,學校放假了,3個人擠在肯德基的角落,為的就是有個地方能夠讓我們一起討論方案,為明天而戰。

後來,學生越來越多,成東青把場地搬到了廢工廠。條件簡陋,卻擁有了一萬多個學生。所以,這個時候需要考慮下一步的發展了。

這個時候,成東青把孟曉駿喊回國內,看似是解救了成冬青,其實是解救了孟曉駿,因為他在美國過得很慘,只能端盤子且不能收小費的那種。

回國後,因為演講恐懼症,他進行簽證一對一諮詢,讓王陽和孟曉駿改變教學方式,並確立了核心競爭力:夢想。

鄧超,確實是一個好演員,他擅長把複雜的人物性格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中國合伙人》中,他演的孟曉駿出身優越,有祖傳的驕傲和強大的自尊,在國內是人中龍鳳。可現實卻是,在國外大學連一個助教的位置都保不住,只能生活在美國的最底層。

如果,你想看看,一個有著強烈自尊感的人,被人踐踏尊嚴的樣子是怎麼的,你就去看鄧超演的孟曉駿。

在影片中還有一個插曲,剛回國的孟曉駿就面臨工商部門的檢查,當他說出「我要告你時」,我們就能感受到他刻在骨子裡的東西。當然他不可能得逞,接著就被某公職人員教育了一頓。

夢想和自尊是所有人都有的,但是沒有妥協,衝突也是不可避免的。

佟大為飾演的王陽就是一個調和劑。影片前半段,他是一個風流倜儻的少年,能夠迷住美國妞;中間部分,他用好萊塢式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並發現了新夢想的部分教材未得到ESL課程的授權;最後,他娶了一個同事,靠一封請帖緩解了成東青和孟曉駿的關係。

他在婚禮現場給各位朋友的3個忠告,簡單而深刻。

所謂的合伙人,其實是一種契約關係,而這個契約能夠生效多久,需要「好朋友」這個角色。

如此想來,佟大為能夠被提名為最佳男配角也是順理成章的,雖然我心中的最佳男配角是鄧超。

這裡面除了佟大為貢獻了精彩的大尺度片段,應該還有影片的結構、起承轉合全靠他在推動,如果這個演員拉垮了,整部電影的精彩程度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雖然經歷了「ESL抄襲危機」、「南聯盟被炸時的公關危機」和「成孟兩人的上市分歧」,但是最後成功跟國外教育機構達成合作,取得國內群眾諒解,並最後共同推動上市。

在這一刻,合伙人的關係才真正地體現出來。

我們總是在說奮鬥的意義是什麼?我想,這部影片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它,通過描述一個真正的土鱉和「loser」校長的創業故事,證明夢想的可實現性。同時,又通過一個海歸「精英」找回自尊的過程,證明贏得尊重的最好方式就是實現夢想。

這個過程可能不簡單,常常需要一個生活化的「合伙人」,讓這些變得切實可行,在走偏時往回拉一拉,力爭上岸。


寫在最後

最後,借用影片中的一段話,結束這篇文章:

回到那些閃亮的日子,如果額頭終將刻上皺紋,那麼你只能做到不讓皺紋刻在你的心上。

共勉。


作者簡介:

柴小火,一個愛寫文的項目經理。

求關注,求點贊,碼字不易,且看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