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耗資300萬,周杰倫最被低估的地方,今天該說了

上星期,周杰倫新歌《最偉大的作品》上線。


歌怎麼樣,咱也不好多說什麼。


反正大家都逮著MV開啟了解謎模式:


達利、雷內、莫奈、常玉、梵高、蒙克、馬蒂斯、徐志摩……和不同時期的大師相遇。


當然還有現代的兩位音樂奇才,郎朗,和哥自己。



短短5分6秒,由來自三家頂級特效製作公司的18位特效師,耗時一個多月完成。


花費近300萬。


其中最著名的數字王國,榮獲過11座奧斯卡獎盃,戰績包括《泰坦尼克號》《後天》《本傑明·巴頓奇事》《加勒比海盜3》……


2013年,《摩天倫》巡迴演唱會上,周杰倫和鄧麗君的歌空對唱,也出自這家公司手筆。



今天Sir不聊音樂。


來聊聊音樂里,和電影觸類旁通的MV


不止周杰倫。


在大陸市場被台灣流行音樂雄霸的90年代和21世紀00年代。


那些來自對岸歌手們的MV,在互聯網尚不發達的電視時代,藉由電視節目、家庭影院、VCD、DVD、KTV和地方點播台。


不僅歌曲朗朗上口。


就連搭配的MV畫面,也早就刻進了DNA里。


不信你看。


有的圖片真的能播放聲音:




01

初相識


我們最早接觸到的MV是什麼?


這恐怕得問問你的父母。


1984年,第二屆春晚上,香港歌手張明敏和大陸歌手奚秀蘭演唱了《外婆的澎湖灣》《阿里山的姑娘》等台灣民謠,風靡全國。



‍同年,中央電視台推出《九州方圓》電視歌會,徹底打開了人們接受台灣流行音樂的官方通道。


以前,大家聽的歌曲多是在電台上。


就算是初識鄧麗君,也是通過「敵台」偷聽「靡靡之音」。


隨著電視開始普及,再加上電視台的推介,大家第一次意識到,音樂原來可以有這樣的故事性和畫面感


王傑的《一場遊戲一場夢》、小虎隊的《青蘋果樂園》、姜育恆的《再回首》、張雨生的《我的未來不是夢》……


全都那麼新潮。



彼時,台灣也剛從歐美那邊舶來拍MV這門手藝沒多久,尚在不得要領的摸索階段。


王傑的《一場遊戲一場夢》,發行於1987年,原是電影《黃色故事》的主題曲,張曼玉主演。


MV由王傑和張曼玉共同出演。


內容大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直接拍歌手對口型的演唱,另一部分則帶有簡單劇情。



小虎隊的《青蘋果樂園》,發行於1989年。


當時,三名成員「乖乖虎」蘇有朋、「霹靂虎」吳奇隆和「小帥虎」陳志朋都不滿20歲,青春活潑,帥氣逼人。


這支MV全然以展示他們的舞姿和美貌為主,幾乎沒有劇情。


舞蹈的同時,畫面上又有圓形、方形的畫框飄過,框出他們各自演唱的特寫。



儘管還沒拍出什麼能在視聽藝術上有所突破的MV作品,但台灣的藝術家們已經意識到了MV的潛力。


1990年,第一屆金曲獎便已設置「最佳單曲歌唱錄影帶影片獎」


歌壇初露頭角的鄭智化,憑藉首張專輯《老幺的故事》中的同名主打歌拿下該獎項。


導演名叫張達隆,後來是陳國富《徵婚啟事》(1998)的攝影師。


這首MV走現實主義風格,礦工生活的紀實畫面與歌手的演繹相互交織。


唱到悲劇發生處,伴隨著紛飛的煤灰、四濺的火星。


鄭智化坐在台階上,嘶吼出「萬能的神啊 教我該如何禱告」。


結合礦難的背景,有種樸素卻直擊人心的力量。



後來我們都知道了。


千禧年後,台灣樂壇蓬勃生長,承包了一代人的青春,那些MV自然也卷出了新的高度。



02

轟轟烈烈


九十年代,新潮的MV很快也被內地歌壇效仿。


只不過這時還是比較簡單的階段。


王志文、江珊傳唱大江南北的《糊塗的愛》,MV畫面沒有多少發揮的空間,基本上就是兩人綠化帶里走一遭。



要麼就是發揮得太淋漓盡致。


那英的《霧裡看花》,當唱到「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的時候,也解釋不清為什麼,突然就天雷滾滾,那英化身電母。



據說這個別處心裁的設計,是張國立老師想出來的。


那英:聽我說,謝謝你。



相比大陸的摸索階段。


台灣的MV正在開啟一場更深的變革。


抒情和敘事相結合,MV不僅僅是歌手擺拍寫真,更有了自己的存在感。


首先不能不提的,定要數1994年辛曉琪的《領悟》。


一開始,日料店的女招待正忙著招呼客人。


緊接著,畫風突變,深藍色的房間里,雙人床上,孤零零躺著一個女人。


進入回憶。



女人從噩夢驚醒,她發現,不安感來源於床頭的一幅畫。


下一個鏡頭,畫被掛到了衛生間,女人蜷縮在馬桶邊緣,不停擦拭。



交叉剪輯,鏡子前,女人絕望的面容與她曾與男人歡樂的嬉鬧交替出現。


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接下來,卧室里,男人與女人相對無言;畫室里,男人與新歡相處甚歡。形成鮮明對比。



原來,這是女人通過一幅畫,發現男人出軌的故事。


劇情進展的同時,穿插著辛曉琪一邊唱,一邊痛哭的特寫。


據說,最初的拍攝構想中並沒有這些痛哭,可辛曉琪由音樂入情,想起失戀的辛酸往事,難以抑制自己的眼淚。


這首MV的導演周格泰,後來也被譽為最「電影化」的MV導演,不僅由於他善於講故事,還因為他如電影導演般的掌鏡。


他很少用MV拍攝中常見的移動鏡頭,取而代之的是固定鏡頭與對稱構圖。


人物要麼處於中心位置,強調孤獨感或獨立感。


要麼位於均衡位於畫面兩側,突出並列感或對峙感。


三人畫面中,也會形成等邊三角形般的站位,顯示某種博弈的狀態。



大量對於全景、中景的運用豐富了他MV的意蘊。


雖說拍的內容離不開歌曲背後的心境,可若是一個勁兒的懟臉直拍,只會加快審美疲勞,還有販賣情緒之嫌。


把人物置於空間之中,一方面在調度上更豐富,另一方面也給觀眾留下了一段能理性欣賞的距離,不至於被把一切都放大了的特寫鏡頭牽著走。


對光源的講究也是他的一大特色。


《領悟》中,深藍色的主光營造出壓抑、憂鬱的氛圍。


同時,暗色調也掩藏了環境中的諸多細節,似乎要掩飾掉那些見不得光的秘密。


而更生活化的場景中,比如,女人對鏡塗抹臉部,追憶往昔的鏡頭,則以白光或自然光為主。



2000年,來台灣發展的馬來西亞女歌手梁靜茹推出歌曲《勇氣》。


旋律簡單優美,歌詞朗朗上口,人人都會唱兩句「愛真的需要勇氣,來面對流言蜚語」。


歌曲長3分59秒,導演周格泰的MV有6分鐘。


是的。


很多台灣歌曲的MV,一開場沒有音樂,只有MV角色的對白。


「我是梁靜茹,你是誰?」


「我是未滿十八歲的,宇宙超級美少女。」



然而就是這樣,也不會讓人覺得MV喧賓奪主。


很多旁白和對話,都能倒背如流,KTV里也忍不住念出來。


《勇氣》MV,甚至看起來像是一部以《勇氣》為主題曲的微偶像劇


男女主角公交車上相識,女孩兒對男人一見鍾情,開始偷偷跟蹤他。


整首歌里,歌手梁靜茹全程被用小方屏框起來,連同歌詞一起,位於屏幕的邊緣處。



副歌部分,導演乾脆用比原唱更大聲的對話和環境音,突出了男人識破女孩兒詭計的第一個小高潮部分,而裝載歌手的小屏幕則被全然隱去。


導演顯然希望,觀眾們把更多注意力放在MV的故事本身。


梁靜茹在MV中更像是一位關注著女孩兒命運的知心姐姐,這個身份與她自身溫婉的氣質與柔和嗓音相匹配。



也許因為梁靜茹的嗓音,也許因為MV女主蕭淑慎當時的青春無敵,Sir第一次看時被這個MV狠狠打動。


壓根就沒關注到這是個婚外情的故事。


直到現在,女孩兒拿著剛滿18歲的身份證,趾高氣揚來到男人工作的酒吧,豪氣點酒又吃癟的場景還令Sir記憶猶新。



‍2001年,周格泰執導光良《第一次》的MV,同樣成為經典。


超過原曲時長的5分42秒,難得一首happy ending的作品。


歌手王光良飾演一位咖啡師,暗戀著蕭淑慎飾演的女孩兒。


MV以男孩兒第一次表白,兩人第一次牽手,接吻,擁抱為節點,拍出關係的漸進。


貼合著歌詞「第一次我說愛你的時候」、「第一次我牽起你的雙手」、「第一次吻你深深的酒窩」、「第一次你躺在我的胸口」。


那時候,就著女孩兒留在酒杯上的唇印飲酒的橋段還沒泛濫,也沒變猥瑣。



不知有多少男觀眾默默記下了這個小花招,也不知有多少女觀眾為光良的浪漫傾倒。


每個女孩或許都在心底默默用台灣腔念出過「蕭淑(shú)慎」這個名字。



2006年,光良的《童話》能成為各地點播台循環播放的現象級神作,同樣離不開感人的MV。


歌手光良沉默、木訥、痴情的模樣,通過周格泰的故事和鏡頭,定格在看他的歌長大的年輕人心中。



也是2006年。


華語流行樂壇一哥的寶座已經被周杰倫佔據。


他最經典的幾部MV,也多以出色的電影質感令人印象深刻。


當年,他推出了後來在粉絲心中封神的《夜的第七章》MV。


歌曲只有3分45秒,但導演周杰倫把故事拓展成了9分鐘的短片。


MV一開始,便是拍年代故事的電影中常見的開頭。


紙張上依次顯出幾行字,說明背景,拋出懸念。


伴隨著憂傷的前奏響起,同時加入了打字機的敲擊聲。

一切都開始於一個寒冷冬天的夜晚

稀薄的空氣 和一朵藍玫瑰是唯一的線索

事實的真相將被揭發……



這是個致敬福爾摩斯的故事。


MV拍得很酷,把懸疑故事拍成MV的方式也很新潮。


周杰倫頭戴獵鹿帽、身著風衣、手拿石楠煙斗,狠狠過了一把大偵探的癮。


細節做得滿,比如杰倫在圖書館根據植物殘屑翻閱書頁的特寫。



致敬了福爾摩斯本人能由泥點等細節推理受害者經歷的演繹法理念。



紅色調的光影中,揭露出事實真相,原來,助手華生·宇豪才是真兇,那位偷窺小哥則是親眼目睹他殺人的冤大頭。



最後,大偵探福爾摩倫意識到兇手竟在身邊,但他並沒有揭發他,而是隱藏起了這個秘密。


居然還是一個壞人沒有被繩之以法的暗黑繫結局。



MV在英國拍攝,周董豪擲400萬新台幣。


他租下了整個圖書館供拍片使用,租用跑車與英國警車,動用20多位英國臨時演員。


重要的是,整支MV沒有一個對口型拍攝鏡頭,歌曲徹底成為短片背景音樂。


片頭打出「導演/編劇周杰倫」,「剪接」,「後期製作」,甚至還有「製片」,儼然已是電影短片的規格了。



考慮到一年後他的《不能說的秘密》推出。


這支MV可以看成是他的短片習作了吧。


周杰倫不少MV都因炫酷令人印象深刻,這要感謝與他合作過數次的導演鄺盛


鄺盛最富盛名的MV神作要數《以父之名》,原曲關於黑幫,曲調優美,編曲中混有義大利語獨白、女高音吟唱、說唱、木管和各種千奇百怪的音效,在周杰倫作品中出類拔萃。


鄺盛導演拍出了普通男孩如何成長為黑幫領袖的傳奇感。


數張黑白偷拍照片的堆疊,簡單,迅捷,已有間諜片內味兒。


同樣的方式,導演還應用在了後來的《四面楚歌》之中。



《以父之名》中的周杰倫殺人無數,卻會在事後去教堂祈禱,到死者的墓前悼念。


鄺盛善於利用沒有歌詞的間奏或聲效作文章。


間奏中高亢空靈的女高音響起,鏡頭給到雄偉的教堂內部,音樂與畫面融為一體。


槍聲音效則伴隨著兒童周杰倫親眼目睹「父親」被槍殺的場面。



與周格泰利用生活片段,勾勒出相對完整的劇情相比,鄺盛則更喜歡用更加碎片化,也更有象徵意味的場景拼貼出時間。


於是《以父之名》中,我們得以通過幾段交叉著的隻言片語,看到不同年紀的、完整的黑幫大佬周杰倫。


他的作品也不乏細節,比如義大利人的招牌手勢,就被狠狠拿捏了。



榮獲第十五屆金曲獎最佳音樂錄影帶導演獎的《三年二班》,也是鄺盛作品。


鏡頭對準被霸凌的眼鏡男孩,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他苦練乒乓球技能,成長為一代名將,最後在賽場上獨孤求敗,把決定勝負的一球讓給了對手,意外結局。


試圖通過「贏」來改變命運的自卑少年,這一刻終於放下了執念,告別過去,獲得了自由。


可以說,鄺盛這個大膽又有遺憾意味的結局升華了歌曲的意境。


一隻幼崽形態的許光漢


在周杰倫《夜的第七章》MV封神的2006年,有一支勁歌熱舞式的MV也長久鐫刻在了觀眾們的腦海里。


來自時間管理大師羅志祥的《精舞門》。


賴偉康執導,一支為「亞洲舞王」量身定做的宣傳片,撩撥了無數蠢蠢欲動的春心。


MV中,導演讓小豬過關斬將,呈現了他的多種舞技。


一開始與小孩在街頭battle,詮釋出街舞freestyle精髓。



暗紫色空間,是簾幕圍繞中性張力爆棚的國標拉丁。



黑色背景里,西服套裝配球鞋,半隻手套造型,是整齊炫酷的齊舞。



然後,紅色布景下,用鎖舞挑戰雙截棍武術大師的又一段battle。



最後,是一段純粹為耍帥,也最經典的椅子舞



‍賴偉康深知如何才能讓羅志祥看起來更帥,小豬不俗的舞技也與音樂、鼓點、轉場相得益彰。


這時,距離小虎隊的《青蘋果樂園》舞蹈MV發布已過去17年。


明星們越來越會用MV營銷新歌,也越來越會在鏡頭前包裝自己。


周杰倫的叛逆、王力宏的陽光、陶喆的深情、五月天的詩意、林俊傑的痴心、蔡依林的性感、蕭亞軒的熱辣、梁靜茹的溫婉、孫燕姿的知性、張韶涵的鬼馬、王心凌的甜美、飛兒的滄桑、S.H.E的青春無敵……


儘管如今看來,有些已成為過去式,或者笑話,但在MV產業高度發達的90年代末期至00年代,在大陸觀眾心中留下姓名的台灣歌手,在MV里定格了最希望被大眾看到的自己。



03

聲音出畫


歌曲MV,是什麼時候開始從我們視野里逐漸消失的?


盜版的橫行,互聯網的普及,自身創作力的衰退,還是韓流的入侵?


2010年上海世博,韓國男團Super Junior為韓國館站台,引發狂熱粉絲與武警的衝突,經過互聯網的發酵,對峙演變為「6·9聖戰」,成為韓流第二次席捲大陸的標誌性事件。


為台灣偶像劇、明星、音樂的衰弱埋下伏筆。


各地方點播台逐漸消失,觀眾換個台就能被動接收到MV的時代也漸行漸遠。



想看誰的MV就得專程上網搜索了,比以往麻煩太多。


後周杰倫時代,台灣樂壇雖也湧現出蕭敬騰林宥嘉李榮浩等不錯的歌手,但承包下大半個華語樂壇的架勢,已經難以在他們身上再現了。


經歷過 MV輝煌時代的觀眾長大了,他們不再迫切需要從那幾分鐘音樂錄像里尋找心靈慰藉。


更年輕的觀眾伴隨著更顛覆性的傳媒手段短視頻,和更單一的娛樂明星構成長大起來。


聽音樂的來源不再是廣播、電視,而是短視頻神曲。


選秀出身的愛豆們,形成更狹窄的粉絲圈層,他們的歌曲、MV作品都成為粉絲特供,而很難被更廣大的受眾接受。



到頭來,發張單曲或專輯,真正能引起大眾注意的,還是那些已經老去的歌手。


親歷唱片業走向互聯網民主化的音樂企劃人詹華曾表示:

為什麼現在MV拍得越來越少?因為公司從預算從宣傳的角度並不鼓勵廠牌花錢拍MV,或者我們會考慮拍MV的錢能否找到更有效的傳播方式。

整個時代逼得大家換一種營銷模式,這很正常,但也很可惜。

因為MV其實也是一個藝術作品,在唱片工業化時期,是市場對MV的強需求的時代,MV可以培養出很多優秀導演,給導演練手機會。

但現在是UGC時代,大家隨便拿手機拍個視頻傳到網上也可能成為爆款,而真正花心思拍的作品在現在的媒體傳播環境下略顯尷尬,當下的傳播生態對MV不夠友好。


此次,周杰倫發新歌,再次引發了關於華語樂壇後繼無人的討論。


當年他憑《葉惠美》拿下金曲獎「最佳專輯獎」,頒獎嘉賓,是兒時偶像羅大佑。


兩代人完成頂級榮譽的傳遞,背後是大眾審美的更迭。



重批判、重意蘊、唱情懷的文人式搖滾逐漸被更輕快、更酷、更注重小我的流行樂所取代。


82年那支羅大佑在舞台上彈琴歌唱的《鹿港小鎮》MV,看起來,顯然沒有周式故事精彩了。


但有意思的是,MV最初卻是作為搖滾樂新歌的宣傳媒介出現的,在歐美也同樣經歷了由流行音樂發揚光大的過程。


1975年,英國皇后樂隊為宣傳新歌《波西米亞狂想曲》拍攝錄像,這是公認的第一部真正的MV。



而MV由音樂商品廣告變成新興的電視節目類型,則始於1981年8月1日,美國24小時滾動播放MV的MTV頻道開播。


是的,沒錯,就是我們小時候常在頒獎禮上聽到 「感謝MTV」的那個「MTV」。


頻道一經推出,就受到了西方世界年輕觀眾的狂熱追捧。


當時, MTV頻道播出的首部MV是The Buggles的《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


「錄像帶殺死廣播明星」,一語成讖,與只在廣播里聽音樂相比,大家顯然更喜歡圍在電視機前,一邊聽,一邊看歌手的表演。



他們穿著最新潮的衣服,梳著最時髦的髮型,把歌詞里唱出的情愛、迷茫、禁忌、瘋狂表演給觀眾們看,直接給人視覺刺激。


青少年是目標受眾,主要歌曲都是搖滾朋克或新潮音樂,視覺上不再保守、溫情,主打誇張、叛逆。


性、暴力、壓迫、無意識、死亡都是常見意象。



那短短的幾分鐘,是獨屬於歌手和青少年們的精神王國的,MV中的明星無一不在宣告某種主張。


畫面成為歌曲傳播中,不亞於旋律與歌詞的重要媒介。


MV已然超越其他文藝形式,成為年輕人心中最炫酷、潮流、自由的代表。


這是一次重大反叛,具象化了的音樂進入到千家萬戶,電視機這種大眾傳媒則徹底把尚帶有一絲精英屬性的音樂平民化。


可MV攜帶著推銷歌曲的屬性,本質上是一款商品,很快便成為歐美音樂工業里舉足輕重的一環。


1983年,邁克爾·傑克遜推出歌曲《Thriller》(中文譯名「顫慄」)MV,完整版長達13分鐘。


涉及愛情、驚悚、恐怖元素,還講述了個戲中戲的故事,開啟有完整劇情的MV時代。


邁克爾·傑克遜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漂亮的舞蹈動作,註定了他不僅需要被聽到,更需要被看到。



次年,麥當娜推出歌曲《Like a Virgin》(中文譯名「宛如處女」)的MV。


短片於威尼斯拍攝,她以百變造型示人,盡顯青春和性感。


電視影像把天王與天后的魅力傳播到千家萬戶,兩人的影響力能在80年代所向披靡,也是借了MV興盛的東風。



既是商品,就需要最多的受眾,也就是最高的收視率。


於是,MV們需要捕捉潮流,創造潮流,引領潮流,並在這一波潮流被年輕人厭倦之時果斷地拋棄潮流。


MTV電台從80年代初誕生的一刻起,就不斷地改變著潮流的走向。


新浪潮、重金屬、饒舌音樂……


MTV的節目製作人布萊恩·格拉登曾說:「當一代新人出現時,你就要尋找把他們包裝出來的方式和給他們重新定義的方式。」


最終,得放棄更革命性、更叛逆、更非主流的內容,不可避免地走向最安全的媚俗。


從這個角度來看,MV這種形式從誕生起便註定了要走向某種程度的「末路」。


當它已失去創新能力,當年輕人的注意力被更短、更刺激的視覺內容吸引,當被神化了的明星和普通人不再具有遙不可及的距離,普通人不再需要觀看MV才能感受到他們的魅力。


MV變成了雞肋產品。


不過,如今韓流出海,仍會在男團女團舞的MV上絞盡腦汁。


歐美歌手發歌,也常會打造出製作精良的MV。


也許,只有對於不追星的內娛大眾來說,MV才是真正的衰落了。


2018年,一支由網友拍攝的《等你下課》MV獲得了正主周杰倫的點贊。



‍那如老司機帶帶我一般的上世紀畫風,魔性的演唱,雖然讓人忍俊不禁。


但神傷之處也在於:


MV能成為集體記憶,原來已經是上個時代的事情了。


再往後十年、二十年。


還會有今天的MV被人懷念和重溫嗎?


音樂還在發展,尤其是看看台灣金曲獎近年來的MV佳作,也會發現不錯的作品。


音樂也在變成新的形態,也許不再和MV綁定,而是附著在一條條段視頻里……


總有人在一直往前看,看得到更多可能性。


可終究,音樂變得陌生了,變遠了:


你在聽什麼,我不知道。


我在聽什麼,你也不知道。


同一首歌,同一個聲音,留在了過去。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阿莫多瓦尼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