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說過一句話: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這句話背後的意義曾在他主持的《奇葩說》中被激烈討論過,那是《奇葩說》第五季第14期,辯題是:
「TA真的很努力」,是不是一句好話
那期辯論中,肖驍戰隊持反方意見,認為這不是一句好話。為了論證他們的立場,反方四辯陳銘在辯論中說了一段話:
語言的意思永遠不是由字面意思決定的,它取決於每個人對語言背後意義的理解。如果大多數人聽到一句話,都會有歧義的延展,說明這句話的「雜訊」很大,容易被誤解,我們在使用的時候就要謹慎,盡量不用它來表達意思。
陳銘是武漢大學傳媒系講師,憑藉著嚴謹的邏輯思維和出色的臨場反應能力斬獲《奇葩說》第五季的BBKing。
在那場有關表達與誤解的辯論中,他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告訴所有人:被誤解不應該成為表達者的宿命。如果你說話總是被誤解,問題很可能出在你的表達方式上。
01 什麼是「語言雜訊」
陳銘老師在那場辯論中提到了一個概念——語言雜訊。那麼,什麼是語言的「雜訊」呢?
資訊理論的創始人香農提出了信息傳播中的「雜訊」概念,它是指由於技術故障或技術不完善造成的干擾。這樣的干擾會使信息在傳輸過程中被扭曲變形,最終導致接收到的信息失真。
語言表達的本質就是信息傳輸,說者是信息發出者,聽者是信息接收者。因此,凡是容易給聽者造成誤解的表達都是「有噪音的表達」。
那麼,我們如何判斷識別語言表達中的「雜訊」呢?
一句話的「雜訊」通常分以下幾類:
用詞不容易定性。就是指用的詞包含褒貶雙重含義,讓聽者難以理解表達者的真實意思。比如老闆說你「有個性」、「聽話」;同事說你「好說話」。你聽了以後心裡會舒服嗎?我想大多數人不會,因為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真的在誇自己。「有個性」可以理解成「會思考,有想法」,也可以被解讀為「不好管理」;「聽話」既可以表示「忠誠度高」,也可以暗指「沒什麼突出的個人優勢」;「好說話」可以被認為「樂於助人」,同時也可以被當作「沒原則」。
你看,「有個性」、「聽話」、「好說話」這些詞都可以被別人從正反兩面理解,用這樣的詞評價別人,對方常常會心生疑惑,而且多半會從負面角度解讀表達者的意圖,如果說話者要表達的意思是積極正面的,就會產生誤解。
如果我們評價一個人時,經常使用這類含義模稜兩可的詞,對方就會感到疑惑,同時心生不悅。
關鍵信息模糊。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中,容易產生歧義的話通常缺少明確的關鍵信息,主要分下面兩種:
(1)沒有明確的過程信息
很多老外都會覺得,中國的老菜譜很神奇,因為裡面的做菜步驟經常出現「少許鹽」、「適量白糖」這樣的字眼,讓他們無從下手,而一代代的中國婦女卻能心領神會地按照這樣的菜譜燒制出一道道色香味美的菜肴,著實令人佩服。其實,過去的中國媽媽們燒好每道菜主要靠得是經驗,菜譜只是食材參考。這樣的菜譜是沒法教一個不會做菜的人做好飯菜的,因為它缺少必要的行動指引。
溝通交流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職場新人階段,剛踏入職場時,作為新人,你最怕的是什麼?不知道如何做工作。如果這時,帶你的老同事只是粗略地把工作流程給你講一下,剩下的就交給你了。我想,大部分新人的感覺就一個字:懵。因為你依然不知道具體應該怎麼做這件事,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為了完成工作, 你只能再去問別人具體做法,無形中增加了很多溝通成本。
如果我們教別人做一件事情時,模糊了重要的過程信息,對方聽過之後依然會感到無從下手、難以執行。
(2)沒有明確的結果要求
有個段子,講得是,有個人非常幸運地遇見了上帝,上帝讓這個人許一個願望,他可以讓願望實現。於是這個人就對上帝說:「聽說貓有9條命,請您也賜我9條命吧。」 上帝說:「好。」 結果,「啪」一聲,這個人變成了一隻貓。
雖然這是則笑話,但它以搞笑的方式闡明了一個道理:表達不清自己的真實目的,得到的結果就會跟預期大相徑庭。
工作中,有些領導常會不自覺地在內心預設下屬清楚了解自己的意圖,另一些則為了不給下屬太大的壓力,因此在交待工作安排時,常常輕描淡寫自己對工作達成的期望要求。結果,下屬完成的情況並不符合領導內心的期望。
如果我們交待別人事情時,沒明確這件事情的達成目標或結果預期,最後的結果往往會偏離預期目標。
信息斷層或矛盾。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前言不搭後語」,講話缺乏邏輯,無法自圓其說。很多領導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聽下屬彙報工作。為什麼?有的員工彙報工作時要麼常常不分主次、東一榔頭西一棒地講了6、7個不是重點的「重點」,真正的重點卻幾句話帶過;要麼啰啰嗦嗦地講了半天,領導也沒明白他到底都做了些什麼。這些都是講話不夠條理,沒有邏輯的表現。
如果我們講述一件事情時,表達沒有邏輯、抓不住重點或者前後矛盾,聽者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我們到底想說什麼,誤解自然就產生了。
02 如何消除語言表達的「雜訊」
前面,我們談了語言雜訊常見的幾種表現形式。那麼,如何才能消除表達雜訊,實現高效溝通呢?
用詞容易定性。我們前面講到,評價一個人時,如果用的詞的含義本身就模稜兩可,聽的人往往傾向於從負面解讀我們的評價,從而導致誤解,甚至引發衝突。因此,當我們讚賞一個人時,要用含義明確的褒義詞,讓聽者一聽就知道我們是在誇她。
如果你覺得對方很有想法、見解獨到,完全可以對她說「你很善於思考」「你很聰明」,這比誇她「有個性」要讓對方容易接收得多;如果你認為對方是個可靠的人,說他「靠譜」比誇他「聽話」效果更好;如果對方在工作中經常幫同事的忙,你可以說他「樂於助人」「懂得換位思考」,這比評價他「好說話」會讓他感覺舒服許多。
明確過程和結果信息。語言表達中,模糊的過程和結果信息常會造成執行難和出力不討好的尷尬後果。在明確過程和結果信息方面做得最極致的堪屬產品說明書,一份家用電器說明書會把電器性能、安裝、使用、日常維護、問題維修每個環節的操作步驟和處理辦法詳細寫明,讓用戶一目了然;一張藥品使用說明書,會把這種葯的效用、服用方法、貯藏方式、副作用處理辦法一一詳細說明,患者只需按指示服藥觀察即可。
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在與別人溝通時,也需要有明確過程和結果的溝通意識:父母教孩子做飯,要告訴他這道菜具體應該怎麼做,包括每樣食材分別放多少量、食材烹煮的先後順序、加多少鹽、醋、總共需要燒多長時間,孩子只有明確掌握這些信息,才能把菜做好;職場人跟同事交待他不熟悉的工作內容時,也需要說明具體作業流程,注意的事項,預期達成的目標,這樣同事才能跟你配合協作,按時保質完成任務。
邏輯清晰地表達意思。如果把每一句話比作一顆貝殼,邏輯就是把所有貝殼串在一起變成貝殼項鏈的那根線。沒有邏輯的語言表達,就像一堆散落各地的貝殼,沒有任何意義。我們拿工作彙報舉例,邏輯清晰的表達,需要做到下面幾點:
- 結論先行:這項工作目前進行到哪一階段、取得了哪些成果;
- 突出重點:主要環節的進展情況和結果;
- 存在的問題:目前遇到的困難;
- 意見與建議:下一步如何改進、推動、完善。
下次試著按照上面的步驟向領導彙報工作,相信你會收穫不一樣的感覺。
多形容過程,少形容結果。陳銘老師在那場辯論中就如何減少溝通中的誤解提出了一條建議:
評價一個人時要用形容結果的表達方式來評價他,避免用形容過程的表達方式,因為後者容易產生歧義,讓聽者產生誤解。
結果有好壞之分,容易評判;過程更多的是體驗,不能用好壞衡量。因此,形容結果的話很容易讓聽者知道自己做得好還是不好,而形容過程的話很多時候會讓聽者覺不出這是在肯定她還是否定她。比如一項工作完成後,領導說「你很努力」,這就是一句典型的形容過程的話,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是對自己辛苦付出的肯定,也可以把它想成是對自己工作能力不足的暗示。如果領導說「你很努力,做得不錯」,你是不是心裡就不會那麼忐忑不安,因為「做得不錯」是指向結果的,是對結果的肯定。
所以,當你評價一個人的成果時,要用指向結果的表達方式代替或補充指向過程的表達,這樣對方才不會產生誤解,而且心裡會感覺踏實。
結語
被誤解不應該成為表達者的宿命。我們說出去的話能否被別人準確理解,取決於我們表達方式包含的「雜訊」大小。一句話的雜訊越大,被誤解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我們日常工作中,要多說「雜訊小」的話,降低溝通成本:
使用容易定性的詞語,讓人一聽就知道說者的意圖;
表達中包含明確的過程和結果信息,避免讓對方感到困惑和吃力不討好;
注重語言表達邏輯,避免前言不搭後語;
多形容結果,少形容過程;
堅持做到上面四條,相信你很快就會成為工作生活中的溝通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