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敬剛先生飾演的胡桂南,源自李添勝執導的電視連續劇:《碧血劍》,香港無線電視與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合作拍攝,2000年
內容提要:英雄不問出身的前提是必須要證明自己是個英雄,否則在此之前出身卑微之人很難不被人輕視。金庸先生《碧血劍》中的聖手神偷胡桂南雖然一出手就向七省盟主袁承志獻上了一對能解劇毒,能起死回生的朱睛冰蟾,甚至在蓋孟嘗孟伯飛壽禮上識破了董開山的伎倆,幫助袁承志化解了歸辛樹夫婦掀起的一場大風波,同時助袁承志與其二師哥捐棄嫌隙,了卻心結,但是依然沒有得到群雄的真正尊重。直到出謀獻計,打敗了百餘人的葡萄牙洋槍隊,並損毀了「有關天下氣運」的十尊紅夷大炮,胡桂南才真正的贏得了群雄的讚譽與尊重,一洗小偷出身帶來的輕視,並從此成為了袁承志最得力的隨從、最信任的戰友。
關鍵詞:胡桂南 小偷出身 朱睛冰蟾 茯苓首烏丸 紅夷大炮
崇禎十六年(1643)五六月間[1],在離保定府不過一日路程的高陽的悅來客店,聖手神偷胡桂南和鐵羅漢義生只不過一時忿爭便大打出手,險些內力耗竭,兩敗俱傷,拼了性命,幸好得袁承志出手接了他們三掌——仗著內功神妙,輕輕易易的把掌力承受了。[2]小偷出身的胡桂南之後迅速崛起,贏得了袁承志和群雄的敬重。他做了三件事情,一步步實現「洗白」和逆襲,證明自己是個英雄。
第一步:通名與獻寶
胡桂南自知不太入流,給人第一印象是謙遜,甚至是謙卑。他和義生力氣漸復後,一起過來向袁承志拜謝救命之恩。袁承志笑道:「不必客氣。請教兩位高姓大名。兩位如此武功,必是江湖上成名的英雄好漢了。」面對這個問題,胡義二人的回答耐人尋味:義生首先回答道:「我法名義生,但旁人都叫我鐵羅漢。」法名和外號都說了。胡桂南的回答非常謙遜和有禮:「在下姓胡名桂南。請教高姓大名,這兩位是誰?」[3]袁承志尚未回答,沙天廣已介面道:「原來是聖手神偷胡大哥。」胡桂南見他知道自己的姓名和外號,很是喜歡,忙道:「不敢,請教兄長尊姓大名。」沙天廣沒有著急回答他的問題,程青竹則把沙天廣手中的扇子接過來一抖,胡桂南便道:「原來是陰陽扇沙寨主,久慕債主之名,當真幸會。」沙天廣並沒有客氣回應。胡桂南又通過程青竹手中的青竹認出了他,說道:「這位是程老幫主吧?」程青竹呵呵笑道:「聖手神偷眼光厲害,果然名不虛傳。兩位不打不成相識。來來來,大家同干一杯。」胡桂南知道程、沙二人分別是北直隸和山東江湖豪傑首領,但見二人對袁承志神態恭敬,此人剛才出手相救,內功深湛,必是非同小可之人,只是未通姓名,也不敢貿然再問。他本來生性滑稽,愛開玩笑,這事卻規規矩矩的不敢放肆。[4]至此,胡桂南尚不知道袁承志身份,對方也沒有告訴他,他感覺失了面子了嗎?想必多少是有一些的,但更多其實還是對對方的欽佩。
胡桂南為了贏得袁承志的信任,決定獻上無比神奇,有起死回生,能解劇毒的靈丹妙藥——一對朱睛冰蟾。他向袁承志獻寶的整個過程堪稱教科書式的送禮。
首先是吊足胃口。群雄聊天時發現都是準備去給蓋孟嘗孟伯飛
孟老爺子祝壽。其中鐵羅漢和蓋孟嘗「有二十多年的交情了」,而胡桂南「一向仰慕得緊,只是沒緣拜見。這次無意中得到了一件寶物,便想借花獻佛,作為壽禮,好得會一會這位江湖聞名的豪傑。」程青竹留了心,問是什麼寶物,給我們開開眼界,沙天廣也說:「尋常物事哪會在聖手神偷的眼裡?這麼誇讚,那定是價值連城了。」胡桂南很是得意,從懷裡掏出一隻鑲珠嵌玉、手工精緻的黃金盒子,說道:「這裡耳目眾多,請各位到兄弟房裡觀看吧。」眾人見盒子已是價值不貲,料得內藏之物必更珍貴。[5]值得注意的是:胡桂南想借蓋孟嘗的壽辰「好得會一會這位江湖聞名的豪傑」展現出了積極上進的態度,他需要正道英雄的認可與尊重。
其次是極言寶物的珍貴。胡桂南待眾人進房後,掩上房門,打開盒子,露出兩隻死了的通體雪白、眼珠卻血也般紅,模樣甚是可愛,卻也不見有何珍異之處的白蟾蜍。胡桂南向鐵羅漢笑道:「剛才我和老兄對掌,要是一命嗚呼哀哉,那也是大難臨頭,無法可施了。但如只是身受重傷,我卻有解救之方。」指著白蟾蜍道:「這是產在西域雪山上的朱睛冰蟾,任他多厲害的內傷、刀傷,只要當場不死,一服冰蟾,葯到傷愈,真是靈丹妙藥,無比神奇。要是中了劇毒,這冰蟾更有去毒之功。」[6]在場的都是行走江湖,過著刀頭舔血日子的武林人士,見此既可解劇毒,更可起死回生的寶物誰能不心動?有一隻朱睛冰蟾就相當於多了一條命,一對朱睛冰蟾,那就是兩條命。
再次是洗除寶物來路不正的嫌疑。聖手神偷身上有朱睛冰蟾此等寶物,任誰都恐怕會懷疑來路不正,不過據他說偏偏就來路很正,而且還是個行俠仗義的故事。當程青竹問:「如此寶物,胡大哥卻哪裡得來」時,胡桂南道:「上個月我在河南客店裡遇到一個採藥老道,病得快死了,見他可憐,幫了他幾十兩銀子,還給他延醫服藥。但他年壽已到,藥石物靈,終於活不了。他臨死時把這對冰蟾給了我,說是報答我看顧他的情意。」鐵羅漢道:「這盒子倒也好看。」胡桂南道:「那老道本來放在一隻鐵盒子里,可是拿去送禮,豈能不裝得好看一點……」沙天廣道:「於是你妙手空空,到一家富戶去取了這隻金盒。」胡桂南笑道:「沙寨主料事如神,佩服、佩服!那本是開封府劉大財主的小姐裝首飾用的。」眾人一齊大笑。[7]金盒肯定是開封府劉大財主的小姐裝首飾用的,也是胡桂南偷來的,但朱睛冰蟾不一定是老道送給他的,死無對證——這樣有小人之心之嫌,不過就算退一步講,以聖手神偷的眼光,是否會平白無故只是見對方可憐就給他隱私,並「延醫服藥」呢?或許他早已打上了這對朱睛冰蟾的主意。世間唯有太陽和人心不可直視,或許胡桂南確實如他所說的那樣是一個真正的見死扶傷的真英雄。不論如何,他明白的告訴群雄,自己確實是小偷,包括這個金盒也是偷來的,但是最寶貴的朱睛冰蟾卻是因行俠仗義得來的,來路非常正。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胡桂南點出自己有「解救之方」其實是淡化了袁承志對自己的救命之恩。
最後是獻寶理由正當,讓對方無可拒絕。胡桂南先是說:「剛才我兩人險些兒攜手齊赴鬼門關,拚鬥之時我心中在想,我和鐵羅漢大哥若僥倖不死,我就自服一隻冰蟾,再拿一隻就他性命。我兩人又無仇怨,何必為了一把臭便壺,搞出人命大事?」非常敞亮,重義不重寶的形象立馬挺拔起來。鐵羅漢笑道:「那倒生受你了。」眾人又都大笑。胡桂南道:「總而言之,這兩隻冰蟾,已不是我的了。」雙手捧起金盒,送到袁承志面前道:「不敢說是報答,只是稍表敬意。請相公賞臉收下了。」袁承志愕然道:「那怎麼可以?這是胡兄要送給孟老爺子的。」胡桂南道:「若不是相公仗義相救,兄弟非死即傷,這對冰蟾總之是到不了孟老爺子手中啦。至於壽禮嘛,不是兄弟誇口,手到拿來,隨處皆是,用不著操心。」袁承志不住推謝。胡桂南有些不高興了,說道:「這位相公既不肯見告姓名,又不肯受這冰蟾,難道疑心是兄弟偷來的,嫌臟不要麼?」袁承志道:「胡兄說哪裡話來?適才匆忙,未及通名。小弟姓袁名承志。」鐵羅漢和胡桂南同時「啊」的一聲驚呼,原來是率領群雄在錦陽關大破韃子兵的七省盟主……[8]袁承志最終收下了冰蟾,胡桂南喜形於色。
胡桂南以朱睛冰蟾為見面禮,終於得知了袁承志的姓名,並贏得了對方的好感。
第二步:自信與解圍
胡桂南雖是小偷出身,卻積極上進,發揮自己的優勢、專長,在與袁承志結識的第三天[9],便在蓋孟嘗的壽禮上立了大功,不僅他送給袁承志的冰蟾救活了蓋孟嘗的大兒子,而且他的眼力更是讓袁承志和自己的二師哥、二師嫂捐棄嫌隙。
袁承志出道不久得罪了二師哥、二師嫂歸辛樹夫婦。在金陵鐵背金鰲焦公禮府中,他出手替歸辛樹夫婦教訓他們狂傲自大的「沒影子」梅劍和、辣手歹毒的「飛天魔女」孫仲君兩徒弟,還踩斷了歸二娘賜給孫仲君的劍。[10]話說歸二娘在懷孕之時和人動手,傷了胎氣,孩子在胎里就受了內傷,現下發作出來,這種胎傷千不一活,古方上說如有大補靈藥千年茯苓,再加上成了形的何首烏或可救治。要不然便是千年人蔘、靈芝仙草,那可更難得了。如無靈藥,至多再拖得一兩年,孩子定會枯瘦而死。歸辛樹夫婦中年得子,愛逾性命,遍托武林同道訪葯,訪了年余,毫無結果,一商量來到了江南第一重鎮金陵。他倆打聽後得知梅劍和等三個弟子都在此地,心想這三人都很能幹,可以幫同尋葯,立即找來焦家,哪知竟見到孫仲君手掌受傷。歸二娘本來性子暴躁,加之兒子病重,聽了愛徒一面之詞,當下沒頭沒腦的把袁承志責備了一頓,又聽說他尚有外人金蛇郎君撐腰,更是憤怒。她約袁承志明晚三更在紫金山雨花台相會,看看對方到底是不是歸辛樹的師弟。[11]
雨花台一會,歸辛樹夫婦認了師弟袁承志,但也更加懷恨。穆人清在暗中觀察歸、袁兩徒弟的比拼。穆人清現身後,先是砍掉孫仲君的左手小指,又將劍抖為兩截後喝道:「從今而後,不許你再用劍。」之後,他又責備歸辛樹對師弟袁承志下手太狠和縱容徒弟。歸辛樹夫婦成名已久,隱然是江南武林領袖,這次被師父當眾責罵,雖師恩深重,於師父並無怨懟之意,但對袁承志卻更是懷憤。穆人清離開時,歸辛樹夫婦拱手相送,待師父及大師兄走得不見,向木桑道人一揖,一言不發,抱了孩子,帶領三個徒弟就走。木桑向袁承志道:「他們對你心中懷恨,這兩人功夫非同小可,日後遇上可要小心。」袁承志點點頭,無端端得罪了二師兄,心頭鬱郁,回到焦家,倒頭便睡。[12]
袁承志和二師哥夫婦再次相見是在山東。袁承志和青青在金陵找到了燕王朱棣篡位之時建文帝所遺下的十鐵箱重寶後,決定押送到北京用來相助闖王,推倒明朝皇帝。[13]袁承志一行在山東界內的將到張庄的一大片樹林前遭遇惡虎溝沙寨主頭的山東群雄、以青竹幫程青竹為首的河北大盜和千柳庄獨腳大盜褚紅柳三股黑道勢力的打劫。一番有模有樣的分贓比拼之後,程青竹中了沙天廣扇子發出的五枚鋼釘,不過在摔倒之前點中了對方小腹,沙天廣登時暈了過去。之後袁承志又逼得褚紅柳在箱子上不敢下來,直到官兵來了……[14]危難之時,袁承志率領群龍無首的山東、直隸群雄先是且戰且退,之後又反劫了朝廷漕運,還救下了父親舊部,當年教導撫養自己的孫仲壽、倪浩等人。官兵投降後,忽見歸辛樹夫婦帶著三個徒弟在車隊中賓士來去,亂翻亂找,打開了許多箱籠,見是銀子糧食,便踢在一旁。袁承志叫道:「二師哥,你們找什麼?我叫他們拿出來。」歸辛樹見統兵將官都集在袁承志身旁,三個起落,已奔到水總兵身邊,一把揪住他的胸脯,提了起來,喝道:「馬士英進貢的茯苓首烏丸,藏在哪裡?」他得知東西另行派人送到京里後,帶著歸二娘等人就往前追,自始至終沒有搭理袁承志。袁承志知道二師兄夫婦對自己心存芥蒂,只有默然不語。[15]
袁承志從水總兵口中得知了茯苓首烏丸。原來最近黃山深谷里找到了一塊大茯苓,估計已在千年之上,湊巧浙東又有人掘到一個人形何首烏。這兩樣都是千載難逢的寶物。鳳陽總督馬士英得到訊息,差幕客一半強取、一半價購的買了來,還配上了老山人蔘、珍珠粉末等珍貴藥材,命高手藥師製成了八十顆茯苓首烏丸。據古方記載,這藥丸有起死回生的神效,體質虛弱的人,只服一丸便立刻見功。馬士英差金陵永勝鏢局的董鏢頭護送四十顆藥丸赴京,獻給皇上。袁承志心道:「那就是了,二師哥愛子有病,久治不愈,急著要這些藥丸。」不過,他們都不知道馬士英自己留下了四十顆。[16]
歸辛樹夫婦在保定府蓋孟嘗孟伯飛的壽禮上追到了永勝鏢局的總鏢頭董開山,引出了一場大風波。董開山不交出茯苓首烏丸。歸辛樹也不給老英雄張若谷面子,便和董開山動起手來。孟伯飛的大兒子孟錚擋在董開山身前,說道:「董鏢頭是來賀壽的客人,不容他在舍下受人欺侮」「你們有事找董鏢頭,不會到永勝鏢局去找?幹麼到這裡攪局?」言下越來越不客氣。這些日子心煩意亂,為了兒子病重難愈,自己的命也不想要了的歸二娘道:「就算攪了局,又怎麼樣?」歸二娘愛子心切,否則以孟伯飛在武林中的聲望地位,她決不能如此上門胡來。孟伯飛氣得臉上變色,站了起來便要動手。孟錚替父出手,被歸辛樹打的登時神志糊塗,仰天跌倒,昏了過去。歸辛樹「眼見他受傷必死,倒也頗為後悔。」他先後點中了董開山、孟伯飛的穴道,片刻之間又將孟家數十名弟子親屬全都點中了穴道。梅劍和在董開山身上里里外外搜了一遍,卻哪裡有藥丸的蹤影。歸辛樹解開董開山穴道,問道:「丸藥放在哪裡?」董開山道:「哼,想得丸藥,跟我到這裡幹什麼?虧你是老江湖了,連這金蟬脫殼之計也不懂。」歸二娘又驚又怒,喝道:「當真?」董開山道:「我仰慕孟老爺子是好朋友,專誠前來拜壽。難道明知你們想搶丸藥,還會把這東西帶上門來連累他老人家?」[17]歸辛樹夫婦為了兒子不惜得罪在武林中享有盛譽的蓋孟嘗孟伯飛,甚至將他的大兒子打的「眼見受傷必死」,最終卻發現一直追尋的茯苓首烏丸不在此地。他們今後如何繼續行走江湖呢?
聖手神偷胡桂南立功了。他走到袁承志身邊,低聲道:「袁相公,這鏢頭扯謊。」袁承志道:「他的藥丸藏在這裡。」說著向「壽」字大錦軸下的一盤壽桃一指。袁承志很是奇怪,低聲問道:「你怎知道?」胡桂南笑道:「這些江湖上偷偷摸摸的勾當,別想逃過我的眼睛。」青青在一旁聽著,笑道:「旁人想在神偷老祖宗面前搞鬼,當真是魯班門前弄大斧了。」胡桂南笑道:「姓胡的別的能為是沒有,說到偷偷摸摸什麼的勾當,卻輸不了給人。這姓董的好刁滑,他料到歸二爺定會追來,因此把丸藥放在壽桃之中,等對頭走了,再悄悄去取出來。」果如胡桂南所說,董開山確實將茯苓首烏丸藏在壽桃中。袁承志在青青的相助下,把壽桃都掰了開來,將餡里所藏的四十顆丸藥盡數取出。[18]胡桂南的兩聲笑展現出了自信,不因出身卑賤而自卑。
袁承志不僅救了二師哥夫婦的兒子的命,而且挽回了歸辛樹的一世英名。袁承志捏破一顆蠟丸,一陣芳香撲鼻,露出龍眼大一枚朱紅丸藥來,叫青青取來一杯清水,將丸藥調了,喂入孩子口中。那孩子早已氣若遊絲,也不哭鬧,一口口的都咽入了肚裡。歸二娘雙目含淚,又是感激,又是慚愧,心想今天若不是小師弟識破機關,不但救了兒子的命,還得罪了不少英雄豪傑,累了丈夫一世英名。袁承志等孩子服過葯後,雙手抱著交過。歸二娘接了過去,低聲道:「師弟,我們夫婦真是感激不盡。」之後袁承志又以一隻朱睛冰蟾救了孟伯飛的大兒子孟錚。當下廳上重整杯盤,開懷暢飲,歸二娘向孟伯飛致歉,孟伯飛則說:「兒子要死,誰都心慌,老夫也是一般,這也怪不得賢孟梁」,又盛讚了一番袁承志。袁承志心想一場大風波終於順利化解,師兄弟原來的嫌隙也煙消雲散,心裡很是暢快。[19]
虧得胡桂南識破了董開山的伎倆,終讓歸、袁師兄弟捐棄嫌隙,了卻了袁承志一樁心病。他還說自己「姓胡的別的能為是沒有」,馬上我們會發現這是謙虛之詞。
第三步:獻計與逆襲
袁承志一行在蓋孟嘗府上待到第七日上方告辭。這日來到高碑店,在「燕趙居」客棧見到了葡萄牙軍官雷蒙和彼得、若克琳以及同譯錢通四一行運送的十尊紅夷大炮。[20]群雄當晚在飲馬集投店,袁承志救了安大娘並與義兄李岩重逢,這時是崇禎十六年六月。[21]
李岩請袁承志奪取有關天下氣運的紅夷大炮。原來闖王李自成在河南汝州大破兵部尚書孫傳庭所統官兵十餘萬,進破潼關,命李岩秘密前來河北,聯絡群豪響應。十尊西洋大炮本是要去山海關防備清兵的,但闖王節節得勝,朝廷便改了主意,十尊大炮已折而南下,要運到潼關給孫傳庭。李岩對義弟說:「大炮一到潼關,咱們攻關之時,勢必以血肉之軀抵擋火炮利器,雖然不一定落敗,但損折必多……」「這可要偏勞兄弟,立此大功。」袁承志沉吟道:「洋兵火器很是厲害,兄弟已見識了一些,要奪大炮,須得另出計謀,能否成事,實在難說。不過這件事有關天下氣運,小弟必當儘力而為,若能仰仗闖王神威,一舉成功,那是萬民之福。」[22]想從洋人手中搶奪紅夷大炮談何容易,袁承志並無把握,所謂「仰仗闖王神威」云云純屬客套之詞,他所能真正仰仗的只有山東和直隸的群雄,但人手遠遠不夠,需要智取。可智將安出?胡桂南一戰成名,徹底實現逆襲。
胡桂南先是發揮本長,偷了幾枝槍回來。袁承志和沙天廣、程青竹商議如何劫奪大炮時,胡桂南道:「今晚讓小弟去探探,乘機偷幾枝槍來。今天拿幾枝,明天拿幾枝,慢慢的把洋槍偷完,就不怕他們了。」袁承志道:「此計大妙,我跟你同去瞧瞧。」[23]胡桂南偷了三把短槍回來。青青拿著一把短槍玩弄,無意中在槍扣上一扳,只聽得轟的一聲,煙霧瀰漫。沙天廣坐在她的對面,幸而身手敏捷,急忙鎖頭,一頂頭巾打了下來,炙得滿臉都是火藥灰。青青大驚失色,連連道歉。沙天廣伸了伸舌頭,說道:「好厲害!」眾人把另外兩把短槍拿來細看,見槍膛中裝著火藥鉛丸。程青竹道:「……這隊洋兵有一百多人,一百多枝槍放將起來,可不是玩的。」各人均覺火器厲害,不能以武功與之對敵,一時默然無語,沉思對策。[24]
胡桂南奇謀克敵。當群雄默然無語,沉思對策之時,胡桂南道:「袁相公,我有個上不得台盤的詭計,不知行不行?」這是一種謙遜。鐵羅漢道:「諒你也不會有什麼正經主意。」這是狗眼看人低。袁承志道:「胡大哥且說來聽聽。」胡桂南笑著說了。青青首先拍手贊好。沙天廣等也都說妙計。袁承志仔細一想,頗覺此計可行,於是下令分頭布置。[25]鐵羅漢的一句「諒你也不會有什麼正經主意。」源於對對方出身的輕視——其實反映了群雄的對胡桂南的普遍心理。虧得當初胡桂南還準備以朱睛冰蟾救他性命呢。
如此如此之後,大功告成:雷蒙被射殺,彼得投降,十尊紅夷大炮跌入深谷,互相碰撞,都已毀得不成模樣,無法再用。[26]這一役胡桂南厥功最偉,弄濕火藥、掘坑陷炮等巧計都是他想出來的。「眾人一路上對他稱揚備至,再也不敢輕視他是小偷出身。」[27]眾人「再也不敢輕視他是小偷出身」說明以前是輕視他的,就算他獻給袁承志可起死回生的一對朱睛冰蟾,儘管在蓋孟嘗府上還發揮了大作用;就算他識破了董開山的伎倆,幫助袁承志實現與二師哥夫婦的和解,但這些都能夠真正打動群雄,認為不過是小偷的小巧罷了。如今,胡桂南終於憑藉自己的智慧、計謀打敗了葡萄牙的百多人的火槍隊,損毀了「有關天下氣運」的十尊紅夷大炮,真正贏得了群雄的尊重,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英雄不問出身。
此一戰尚有意外收穫,為袁承志等人的未來埋下了伏線。彼得送了袁承志一副地圖,是南方海上的一座大島,離開海岸有一千多里,島上氣候溫暖,物產豐富,真如天堂一樣。只是有時有西班牙的海盜,有時沒有。[28]李自成退出北京,清軍攻進了山海關,義兄李岩、紅娘子夫婦自刎而死後,袁承志心中悲痛,意興蕭索,想起了此圖。當下率領青青、何惕守、啞巴、崔希敏等人,再召集孫仲壽等「山宗」舊人、孟伯飛父子、羅立如、焦宛兒、程青竹、沙天廣、胡桂南、鐵羅漢等豪傑,得了張朝唐、楊鵬舉等人之助,遠征異域,終於在海外開闢了一個新天地……[29]
結語
英雄不問出身?前提是要證明你確實是個英雄。胡桂南在對葡萄牙人一役中就證明了自己的聰明智慧。後來他成了袁承志的貼身隨從、親密戰友、最信任的人之一,甚至可以將「之一」去掉,比如八月初旬,胡桂南冒險從玉真子手中給袁承志偷回了金蛇劍;[30]闖王入北京城之日,袁承志帶著啞巴、胡桂南和洪勝海往大明門來;[31]當李自成讓袁承志帶入去煤山拿崇禎皇帝時,袁承志「手一擺,率領胡桂南等人馳向煤山」[32];「袁承志隨著李岩出殿,在宮門外遇到胡桂南和洪勝海,吩咐將兩名軍官放了」;[33]袁承志隨李岩入宮求見李自成時,「要胡桂南、洪勝海二人先回去,以免青青等挂念。」[34]……
致謝
圖片來自於優酷視頻,特此感謝!
鄭重聲明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如出於商業或盈利目的轉載,請經本號授權,否則將保留法律追究之權利。此聲明亦適用於本號之前所發全部作品。
[1]參見金庸:《金庸作品集》【3】:《碧血劍》(上),第89、90、91、101、103、356頁,《金庸作品集》【4】:《碧血劍》(下),第365、399頁,廣州出版社,2013年4月。以下所引內容若無特別說明,均出自此二冊。
[2]參見第366—369頁。
[3]參見第368頁。
[4]參見第369頁。
[5]參見第370頁。
[6]參見第370頁。
[7]參見第370頁。
[8]參見第370—371頁。
[9]參見第366、372頁。
[10]參見第228—232、254、276頁。
[11]參見第277、278頁。
[12]參見第297—307頁。
[13]參見第309、311、312頁。
[14]參見第318—335頁。
[15]參見第339—346頁。
[16]參見第347頁。
[17]參見第378—379頁。
[18]參見第379、381頁。
[19]參見第381—382頁。
[20]參見第383—385、388頁。
[21]參見第388、398、399頁。
[22]參見第399—400頁。
[23]參見第404頁。
[24]參見第406頁。
[25]參見第406—407頁。
[26]參見第407—411頁。
[27]參見第411頁。
[28]參見第410頁。
[29]參見第621、627、628頁。
[30]參見第431頁。
[31]參見第561頁。
[32]參見第562—563頁。
[33]參見第570頁。
[34]參見第5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