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南方,男,1940年10月20日生,籍貫江西安福,大學文化,中共黨員,早年做過中學教師,1968年8月始從政,2006年7月退休。平生酷愛文學,花甲之後學習寫作,先後出版文藝作品300餘萬字,江西作協會員。
本文作者劉南方與龔全珍(右)在一起
龔全珍數十年如一日支持丈夫甘祖昌
人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這話說得確切與否且不論,但無數事實證明,夫妻之間,丈夫的任何作為都離不開妻子的支 持,甘祖昌和龔全珍也是這樣。近日,筆者有幸採訪龔全珍,認識了一位「將軍農民」的夫人。
一次難得的採訪
我因寫《將軍農民甘祖昌傳》,有機會採訪甘祖昌的夫人龔全珍,她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我是2006年10月去她家的,她和她的三女兒住在一起。當我到時,她已等在門口。我以前沒見過她,遠遠地看 見一位個子不高、衣著古樸的老太太站在那裡。她把我讓上三樓屋裡坐下,在聽明我的來意之後,就開始條理清晰地介紹起來 。
龔全珍原是小學校長,退休後人們仍習慣稱她龔校長。對這個稱謂她很滿意,當然滿意的不是因為帶了長,有官位, 而是它和學校聯繫在一起,她這一輩子最樂意的工作就是教育,只要能和學生在一起,再苦再累她都滿心高興。怪不得就在我 採訪的時間,她先後接過幾個電話,都是跟她預約去給中小學生作愛國主義教育報告的。她告訴我,每個星期都會被請去一兩 回,有時還不止,挺忙的。
我問她的年齡,她說83了。我仔細地打量了下,她的頭髮白多黑少,額上的「歲月河溝」有幾條,臉上的皮膚有點 皺,膚色略顯蒼老,但身子骨還相當健朗,尤其講話的中氣較足,精神不錯。在聽完她的整個介紹後,我覺得甘祖昌的一生有 著明顯的傳奇色彩,她的一生也是這樣。
一位英勇的將軍
對於甘祖昌,不少人都知道,他是上世紀20年代中期參加革命的老黨員,在部隊戎馬生涯30年,經歷過井岡山斗 爭、五次反「圍剿」、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南泥灣大生產、西北解放戰爭、新疆屯墾戍邊。他南征北戰,出生入死, 多次負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57年因病不能正常工 作而毅然解甲歸田,回到家鄉蓮花縣坊樓鄉沿背村,當起了全國首位將軍農民。
龔全珍1953年和甘祖昌結為伉儷,兩人相濡以沫幾十年,她從不因為是首長老婆、將軍夫人而有特殊感、優越性 ,始終以平常人的心態待人處事。隨後,她給我講了她的身世和經歷。
一段苦難的經歷
龔全珍1923年出生在山東煙台一個貧困家庭,父親是郵電局電報員,母親是家庭婦女,父母共生育了13個孩子 ,帶活了11個,她排行老五。在她上小學五年級那年,日本鬼子佔領了煙台,她上初中的三哥離家參加八路軍,她也要去, 三哥說3年後來接她。可3年過去了,三哥沒來接,而這時她60歲的父親突然病故。為幫母親分擔全家的生活重擔,她兩個 在寧波上高中的大哥和二哥回來了,在哥哥的幫助下,她讀完了初中。
由於生活困難,上完初中後,龔全珍再要上學是不可能了。她決定去找三哥參加八路軍。為籌路費,她來到煙台郊區 當教師。半年後,她沒打聽到八路軍的下落,便先後去了安徽、河南、陝西當流亡學生,完成了高中學業,考入西北大學教育 系。
入學時,因學校規定每個新生都要找1至2名學校的老師擔保,經同學幫助,一個大三的學生為她請了一位擔保老師 ,但因此一場不幸的婚姻隨之而來。這個大三學生對她窮追不捨,怎麼也擺脫不了,最後被逼與他結婚。然而強扭的瓜不甜, 雖然他們先後生育了兩個孩子,但感情仍然不和,特別到了後來,龔全珍發現男方隱瞞了
國民黨反動骨幹的歷史,拒不向組織 交代。她毅然向組織揭發,並和他離婚。隨後,龔全珍在大學畢業後參軍到了烏魯木齊,在省軍區子弟學校當了一名教師。
一生難忘的相逢
在子弟學校任教期間,經過介紹,她和甘祖昌相識。談起這段往事,龔老依然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剛解放時,新疆 住有20萬人民解放軍,為解決部隊的吃飯穿衣問題,經中央批准,部隊實行屯墾戍邊。但當時有一個棘手的難題,那就是許 多官兵找不到配偶。為解決這個問題,時任軍區司令員的王震把任務交給時任軍區後勤部長的甘祖昌。甘祖昌領著後勤部想了 很多辦法,先後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去招了一批女兵,同時鼓勵官兵寫信和回家探親找對象來新疆安家落戶。這樣,一批大 齡官兵喜結良緣,甘祖昌圓滿地完成了任務,但他卻忽視了自己的單身問題。王震發現後,親自到軍區子弟學校,了解到有十 幾個單身女教師,指示校長為甘祖昌介紹一個。
校長很快選中了龔全珍,並以甘祖昌要了解後勤部學生的情況為名,安排他們見面。當時,龔全珍並不知道「內情」 ,見面時只顧向甘祖昌彙報學生的情況,連甘祖昌長什麼樣都沒認真看,事後校長問她印象如何,她疑惑不解。
不久後,甘祖昌來看她。她發現甘祖昌很有人情味,一點首長架子都沒有,但她覺得自己是個普通教師,身份相差太 大,加上自己是結過婚的人,還有兩個小孩,和甘祖昌結婚不合適。殊不知甘祖昌並不介意這些,他擇偶的標準是女方思想品 質好,能吃苦耐勞,心地善良,沒有壞脾氣。
在校長的安排下,他們再次見面。甘祖昌不愧是個軍人,他像連珠炮似地向龔全珍講述自己的情況,說他過年就48 歲了,他只有初小文化,龔全珍的龔字都寫不來,一般的文件看得懂,但有的字不認識;另外他身體不好,先後受過三次重傷 ,多次小傷,並留有嚴重的腦震蕩後遺症;他結過兩次婚,有個27歲的兒子,還有兒媳婦、孫子、侄子和侄女,如加上龔全 珍母子3個就是九口之家,生活會過得比較緊張等等,問龔全珍知不知道這些情況,校長有沒有告訴她。龔全珍沒有做聲,心 里覺得這人好怪,說的都是自己的弱點,好的方面一句沒說。然而也許正是這樣,使她受到很大的感動,覺得這人誠實可靠, 雖然年齡比自己大了18歲,但與他在一起有安全感。因此她同意了,不久兩人結婚。
一個驚世的決定
龔全珍做部長夫人了,後勤部擬將她調到部里去給甘祖昌當秘書,不料她和甘祖昌早有約定在先,她會盡好一個妻子的責任,但必須尊重她的選擇,她熱愛教育,喜歡學生,只想當老師。甘祖昌欣然同意,甚至允許她每星期六回家來,其餘時 間都吃住在學校,就是他在醫院住院,也不讓她來照顧。1957年,甘祖昌因身體原因不能堅持正常工作自願解甲歸田,與 龔全珍一起率全家回到了蓮花老家。當時龔全珍對於丈夫的這個驚世之舉大為不解,回到鄉下又遇到言語不通、生活不習慣等 問題,她思想上曾有過激烈的鬥爭。然而,不久她就想通了,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決定。
來到蓮花後,為繼續熱愛的教育事業,龔全珍步行到縣文教局聯繫工作。文教局將她分到坊樓鄉新辦的九都中學去任 教,這所學校條件極差,只有3個老師,校長都沒有。她卻一點都不嫌棄,第二天就搬鋪蓋去上班了,周末才回家來幫丈夫和 孩子縫補衣服,料理家務。1961年,文教局想調她到同鄉的南陂小學去當校長,但又怕她從中學到小學去不願意。沒想到 一徵求意見,龔全珍哈哈大笑:「你們搞錯了,我們不是那種人,祖昌只要求我做好工作,對我做什麼工作他從不管;我則只 要有書教,能和孩子們在一起,中學小學都一樣。」
她高興地去了南陂小學,照樣吃住在學校,星期六才回趟家,在那裡一呆就是13年。以後她又調到離家不遠的甘家 小學當校長,她還是老作風,堅持吃住在學校,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直至1976年因甘祖昌身體不好,她才回家照顧甘祖 昌。
兩位可敬的老人
當時甘祖昌每月的工資330元,他大部分用在幫群眾和集體買化肥、修水利以及扶貧濟困上。他回到家鄉後,一共 參加建起了3座水庫、4座電站、3條公路、12座橋樑、25公里長的渠道,他不但出力,而且每項工程都出錢。在他死後 ,僅鄉村政府的不完全統計,從1957年他回家以來,他用在扶貧濟困和支持生產建設方面的工資就達8.578萬多元, 占他工資總額的70%。他之所以能這樣做,與龔全珍的支持是分不開的。當時龔全珍的工資每月80元,她除去寄20元回 山東給母親、自己留下10元在學校吃伙食之外,全部交給甘祖昌去支配。她甚至連離開新疆的2000元轉業費也交給了甘 祖昌。作為一家的經濟管家,甘祖昌早在新疆就有「鐵公雞」的美稱,生活非常節儉。龔全珍對此從無怨言。說來簡直令人難 以置信,龔全珍回到蓮花幾年沒做一件新衣服。
一次甘祖昌從外地開會回來,在會上買回了幾尺便宜的藍卡幾布,龔全珍用它做了兩條褲子。後來她的一個女學生長 大了要出嫁,她送了一條給那名女學生。之所以要特別送一條褲子給女學生,原來其中有一個感人的故事。1958年大鍊鋼 鐵時,龔全珍挺著快臨產的大肚子帶學生上山去挖
鐵礦石,在山上突然發作了,學生們都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幸好她是 老產婦,首先她自己沉著不慌張,她把帶來的學生安排給學生幹部帶領,然後叫一個年齡稍大的女學生攙扶著她下山。這名女 學生很懂事,說是攙扶,其實幾乎一路上背著龔全珍,下山後又趕緊請鄉親將龔全珍送到公社衛生院。這事深深地感動了龔全 珍,總想向這名學生表示點謝意,可就是沒找到合適的東西,直至幾年後,學生長大要出嫁了,她才從剛做好的兩條新褲子中 拿了一條送給她。但是這樣一來,她自己又不夠穿了。一次她抱小孩在身上,不小心小孩尿尿了,把她的褲子尿濕了,沒有褲 子換,龔全珍只好臨時找出一條破褲子補了換。
龔全珍為人很大度,很有人情味。她不僅對於甘祖昌原妻的兒子不分親疏,而且把甘祖昌的原妻視作姐妹。甘祖昌逝 世時,她特別叮囑要把甘祖昌的原妻找來參加遺體告別,甘祖昌的幾個弟弟都不贊同,就連其兒子也認為沒必要,可她堅持要 去找。她說:「他們畢竟做過一段夫妻,而且還生有孩子,祖昌去當紅軍後,她還是個受害者,我們怎可忘記她呢?」老態龍 鐘的原妻找來後,兩人以姐妹相稱。以後原妻家裡有困難,龔全珍盡全力接濟。
龔全珍和甘祖昌相處了33年。33年來,他們夫妻和睦,感情真摯,從沒紅過臉,吵過嘴,始終相敬如賓。她對於 甘祖昌一生保持老紅軍的本色、堅守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非常敬佩。龔全珍一生過著十分清淡的生活,除了陪同甘祖昌治病去 過兩次上海、一次南昌,還上過一次井岡山外,其他任何大城市和風景名勝區都沒去過,更沒出過國。龔全珍幾十年如一日地 忠誠於鄉村教育事業,一天都沒有離開過學校,外地人見她都以為是個地道的鄉下人,誰也不會想到她竟是個將軍夫人,但她 總是淡然處之,始終無怨無悔。
歲月的滄桑已把她推向耄耋之年,她卻仍在為教育事業辛勤奔波,而且她還對有關部門講,想在她百年之後捐贈自己 的眼角膜和肝臟,為他人的健康做出最後一點貢獻。其德其為,何其高尚!(來源江南都市報 2007)
這是關於地方鄉土文化的公眾號平台,旨在收集整理鄉土風物,傳播分享地方文化,推送鄉賢鄉友作品。也為地方鄉土文明的延續保存一點記憶......歡迎分享及轉發,傳播地方文化,轉載請註明出處。
如果您有關於地方鄉土的美圖美文或安福本土的人文景觀、自然風光休閑好去處,可發送至我們,我們會不定期的在平台上推送與大家分享。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