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對於悲劇,人們常常是唏噓不已,久久不能忘懷。那麼對於喜劇,人們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簡明牛津詞典》 中對於「喜劇」的解釋為:喜劇,名詞,輕鬆有趣,常常有諷刺特點的舞台劇,主要表現日常生活, 而且伴有圓滿的結局。
從喜劇誕生初始, 人們就開始關注和討論喜劇的發笑機制:是什麼原因導致喜劇會引人發笑, 它有什麼樣的系統結構, 需要喜劇本身具有什麼樣的刺激特徵,問題最後歸結為需要蘊含什麼樣的精神內核才可以被稱為是喜劇。
雖說喜劇中的情節,有一個準則便是不能給觀眾帶來負擔,但這並不意味著,喜劇就是一笑而過。在戲謔和滑稽的背後,喜劇用其特殊的方式向觀眾傳達著深刻的內涵。
喜劇精神,是對黑暗現實的叛逆和搖滾。
《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影片作為印度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將教育作為主題,講述了法罕、蘭加和蘭徹三個人在大學發生的故事。
在影片中,阿米爾汗飾演的蘭徹用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顛覆了印度傳統的教育理念,並改變了自己和身邊人的命運軌跡。印度貧富差距懸殊,社會等級森嚴,考入大學的難度不亞於我國高考的難度,而進入大學也被許多印度人看作是改變命運的途徑。
在這樣的背景下,勢必出現一些問題和矛盾,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片中的法罕和蘭加。他們雖然考進了印度優秀的大學,但他們讀著自己不感興趣的專業,整天因為學習而提心弔膽,直到蘭徹的出現才拯救了他們。
這是一部輕鬆愉快的喜劇片,所以在「叛逆」這一段的處理上,導演選擇了在台詞上做文章。為了表現蘭徹的叛逆,他的台詞違背了交談準則中的「數量準則」。當蘭徹被教授問道「機器的定義」時,他用自己的話做了概括,但教授卻因為他沒能背下書上的原話而批評他。
於是蘭徹發揮出了他「叛逆」的本性,用了一連串複雜的話來調侃、捉弄老師,引得同學們哄堂大笑。這一段,蘭徹避免了和老師進行嚴肅、強硬的正面衝突,這符合喜劇的特點;而同時,他又巧妙地反擊了老師陳舊、迂腐的教育理念,可以說是非常精彩了。
喜劇精神,是強有力的諷刺。可以說,優秀的喜劇總是避免不了各種各樣的諷刺,《三傻大鬧寶萊塢》也不例外。整部影片都充斥著對於印度教育的諷刺。相較於直接的方式,反諷似乎更能擊中人心。在影片中,蘭徹曾經調侃道:「人一共有十個手指,但你看看,你手上的戒指多得都快連手指頭都不夠你戴得了。」
這裡蘭徹諷刺了朋友對於宗教的盲目崇拜,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現。而在印度這樣一個宗教大國,這樣的現象非常普遍,此時本片已經不僅限於諷刺印度的填鴨式教育了,在某種程度上它也在批判印度宗教負面的影響。
在內地引進時,本片的譯名是《三傻大鬧寶萊塢》,英文名是《Three idiots》,意為三個傻瓜。其實從這個片名來看,它也是一種反諷。影片中最不能被稱為傻瓜的就是三位主人公,尤其是蘭徹,他的思想可以說是非常超前和前衛了。在其他人都還在迷茫的時候,他已經看清了未來。
所以這個片名實際上是在諷刺印度那些一味地相信書本,奉行教條主義的人們,他們才是真正的傻瓜啊。
喜劇精神,是笑著流淚。雖然整部影片基調都比較輕鬆愉快,再加上印度特有的歌舞加持,觀眾在觀看時不會有什麼負擔。但是在片中,也有不少讓人揪心的時刻。
影片中,喬伊用歌聲述說著自己悲劇性的人生。他這一輩子都像是過著別人的生活,哪怕只有一次,他也想做自己。最終,喬伊在宿舍中不堪壓力自殺了。
這是全片中一個悲劇性的時刻,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或許觀眾也會從這一刻開始,認真思考這部影片想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
在開頭說過,喜劇絕不可能是一笑而過。那些會久久縈繞在我們心頭的時刻,是笑著笑著就流淚的瞬間。這樣的瞬間,給觀眾們帶去的衝擊是純悲劇無法比擬的,因為人生的複雜和沉重在這一刻暴露無遺。
我認為這也是《三傻大鬧寶萊塢》成為印度電影經典代表作之一的原因,因為它在保持了喜劇電影本質的前提下,引起了社會的深思。印度電影發達的原因離不開他們對於自身的思考、反省和批判,不可否認印度社會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但他們勇於在電影中觸及一個又一個敏感的話題禁區,並且大多都運用了他們一貫的詼諧幽默的方式,讓人十分敬佩。
喜劇可以讓人哄堂大笑,也可以讓人一秒落淚。這就是喜劇的魅力和精神所在,即使它的本質是悲傷的,它也會披上一層幽默的外衣,用輕鬆的方式告訴我們深刻的道理。
喜劇把社會的黑暗裹上一層糖紙,而後卻又將它狠狠撕碎,扔在我們的面前。叛逆、諷刺,以及無法迴避的悲劇性,我認為這些便是喜劇精神關鍵詞,是他們,組成了精彩多樣的喜劇電影。喜劇精神遠不止於此,願在將來,會有更多更好的的喜劇電影出現在大熒幕供我們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