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張靜 每經編輯:賀娟娟
在陝北的黃土高原上,王海燕用一針一線綉出了一片屬於民間藝術的天地。
作為王氏布藝製作技藝的傳承人,她的故事始於祖輩的文化熏陶,紮根於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愛。從虎頭帽到布老虎,從日常服飾到節慶香囊,她用多年的堅守,「布藝」這個看似尋常的辭彙,成為承載著吉祥寓意與生活智慧的文化符號。
書香綉底色
王海燕的布藝之路,始於「書香門第」的浸潤。祖父輩皆是文化人,父親是教師,從小穿的布鞋、背的拼布書包,都是祖母親手縫製。那些綉著花鳥的衣衫、納著吉祥紋樣的鞋墊,不僅是她的「行走的非遺」,更在她心中種下了對傳統手工藝的親切感。
1997年,初中畢業的她穿著繡花布鞋參加考試,被眾人圍觀,讓她第一次意識到身上的手工服飾自帶的獨特魅力。儘管大學讀的是法律專業,工作後輾轉省內外,但每到一地,她總會鑽進博物館、文化館,留意各地的布藝刺繡。2011年,大唐西市的非遺展成為轉折點,她帶著自己做的香包參展,沒想到反響熱烈,從此正式踏上了布藝創作之路。
「小時候覺得這些都是奶奶的日常,後來才明白,一針一線里藏著老輩人的講究和智慧。」 她常說,家庭的文化氛圍讓她懂得,布藝不僅是手藝,更是一種文化表達的方式。
針腳藏乾坤
在王海燕眼中,陝北布藝是「集刺繡、剪紙、縫紉於一體的藝術綜合體」,虎頭鞋、虎頭帽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符號。她製作的虎頭鞋,講究「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圓圓的虎眼象徵「天圓地方」,飽滿的鞋身寓意孩子「圓圓滿滿」,鞋面上的五毒紋樣、龍鳳圖案,更是將民間辟邪納福的心愿綉進了針腳。
「陝北的布老虎和關中不同,我們更少用五毒,因為天氣寒冷,大家更相信老虎本身就能辟邪。」 她解釋道,陝北布藝的色彩尤為艷麗,大紅大綠的配色不僅是視覺上的喜慶,更飽含對生活的熱愛。男士鞋墊底色深沉,綉龍紋、荷花,象徵莊重;女士鞋墊則鮮艷明媚,綉鳳穿牡丹、蝶戀花,盡顯靈動。這些細節,都是她從祖輩那裡繼承,又在實踐中不斷琢磨出的經驗。
最讓她驕傲的是手工的溫度,一雙虎頭鞋需要納千層底,一個虎頭帽要花一周時間,每一針都不能馬虎。「機器繡的快,但少了手作的靈氣。你看這鞋墊上的小女娃,眼睛綉歪一點,神態就不一樣了。」
守正待來人
作為傳承人,王海燕清楚「守正」與「創新」的分量。
她保留傳統針法和紋樣,卻也嘗試簡化工藝,讓更多人能參與體驗——比如將複雜的綉制改為粘貼,把立體的五毒圖案簡化為平面設計,方便孩子和年輕人上手。「老手藝不能一成不變,得讓現在的人覺得有意思,願意靠近。」
但傳承之路並不順遂。年輕人嫌手工耗時、收入低,願意靜下心學習者寥寥。機繡產品的衝擊更是直接,流水線生產的香包、掛件低價傾銷,而她的手綉作品動輒數百元,只有真正懂行的人才願意買單。即便如此,她仍堅持「不降低標準」:縫歪的虎眼必須拆了重綉,不達標的作品絕不賣出。
「有一次在小雁塔,一位坐輪椅的老太太花200元買我的虎頭鞋,說要擺在家裡紀念小時候媽媽做的鞋。那一刻我就覺得,再難也得堅持。」如今,她的兒子受她影響喜歡美術,偶爾幫她設計圖案,這讓她看到了希望。加上國家對非遺的扶持,越來越多的研學活動、展覽讓傳統布藝走進大眾視野,她相信「從娃娃抓起,總會有新人接棒」。
王海燕的工作室里,擺滿了色彩斑斕的虎頭鞋、布老虎和綉片,每一件都藏著一個故事。
這一刻,傳統手工藝不是博物館裡的展品,而是紮根生活的活態文化。當機器取代不了的手作溫度,遇見願意慢下來的人,針線便有了超越實用的意義。那是對祖輩智慧的致敬,對文化根脈的守護,更是一個手藝人對「擇一事終一生」的樸素堅持。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