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文摘編譯
作者:daniel parris
據說,人固有一死,但史蒂文·西格爾或許是個例外。
作為上世紀80年代頗具票房號召力的動作明星之一,史蒂文·西格爾曾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堅持:他在銀幕上從不輸掉打鬥。
這背後,是他希望塑造一個戰無不勝的武術家形象的考量。不過,這種對「不敗金身」的執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電影敘事的可能性,也間接影響了他在90年代初的人氣走向。
意識到職業前景的變化,西格爾最終在電影中的「生死觀」上有所鬆動,允許了曾經難以想像的事情:他的角色可以被「劇情殺」。

在1996年的電影《最高危機》中,西格爾的角色最終迎來了死亡的結局——儘管這一在當時看來頗為大膽的嘗試,未能完全扭轉他的職業軌跡,之後他更多地出現在了成本相對較低或直接發行錄像帶的作品中。
史蒂文·西格爾對「銀幕死亡」的迴避態度,可以看作是電影界一個更廣泛現象的生動寫照:即「主角光環」的問題。在這個系列翻拍和電影宇宙盛行的年代,主要角色似乎越來越難以真正「下線」,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電影的敘事張力。
至少,這是我在接觸數據分析前的初步判斷。那麼,實際情況是:主角們真的越來越「長命」了嗎?還是我的感知有所偏差?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銀幕上「主角死亡率」的起伏變化,看看哪些類型的故事更傾向於讓主角「犧牲」,並思考這些趨勢可能對電影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01 電影主角真的不愛「領便當」了嗎?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我(原文作者)訓練了一個大型語言模型,分析了超過24000份維基百科上的電影劇情梗概,目的是識別齣電影主角(強調一下,是主角,不是反派)在影片結束時是否死亡。
模型的輸出結果,有點意思:主角死亡率在80年代有所下降,但在過去二十年里,似乎又呈現出逐漸回升的態勢。
圖表說明:一張折線圖,顯示了從過去幾十年到近期的主角死亡率百分比。x軸是年代,y軸是主角死亡百分比。線條在80年代有一個明顯的下降,之後緩慢爬升。
這個圖表的數據點,與我最初的設想頗有出入。分析之前,我傾向於認為「英雄不死」是更偏向現代的現象,是電影宇宙和系列片不斷湧現的產物。某些系列電影或許因其固定的情節模式和缺乏實質性風險而受到討論,但這並不代表所有電影都是如此。
我接下來的疑問,自然是,為什麼會這樣?是什麼因素導致了80年代電影製作中英雄「存活率」的提升:又是哪些現代的敘事趨勢,可能促使編劇們更頻繁地安排主角的「退場」?
這個問題的答案,與電影的市場定位緊密相關,主要受到項目類型和預算的塑造。當某些敘事模式興起或衰落,與之相伴的敘事節點(例如我們英雄的最終命運)也會隨之調整。那麼,具體是哪些電影類型和預算規模,在宏觀層面上對主角死亡率產生了影響呢?
02 類型和預算如何影響英雄的「生死簿」?
以一部假設的2024年影片《龍捲風暴》(twisters)為例,如果它是一部圍繞龍捲風展開、頗具吸引力的系列重啟作品,擁有魅力十足的主角和良好的化學反應,那麼影片的結局處理就顯得尤為關鍵。想像一下,當男女主角在經歷一切後準備告別,他們深情對視,慢慢靠近,然後,畫面在此定格,並未出現預期的吻。

觀眾可能會感到困惑:我們期待的是一部帶有浪漫元素的冒險電影,一個沒有關鍵性互動來確認情感發展的浪漫副線,似乎不那麼符合常規預期。
表面上看,這個爭議點可能顯得微不足道。主角最後是否親吻真的那麼重要嗎?但從更深層次來看,這種集體性的反應恰恰反映了類型慣例是如何塑造觀眾期待的。愛情片往往以明確的情感結合收尾,動作片需要激烈的高潮對決,體育片則多以某種形式的勝利(無論是實際的還是象徵性的)作結。
深入人心的類型慣例,同樣能夠影響我們英雄的命運,因為某些敘事原型本身就更傾向於讓主要角色「退場」。當我們按類型統計主角死亡率時,可以觀察到恐怖片、犯罪片和劇情片中主角「犧牲」的比例相對較高,而喜劇片、愛情片和動作片則較少出現這種情況。
圖表說明:一個柱狀圖,展示不同電影類型(如恐怖、犯罪、劇情、喜劇、愛情、動作)的主角死亡率百分比。恐怖、犯罪、劇情類別的柱子顯著高於其他類別。
對於動作英雄相對較高的「存活率」,我一直抱有觀察的興趣。這些角色常常置身於電影中最危險的情境中,而觀眾似乎也普遍接受了諸如阿諾·施瓦辛格這樣的角色能夠解決大量對手卻自身損傷輕微的設定。這確實是動作類型片的一個顯著特點。
類型是解構敘事模式的一個有效工具,但我想進行更細緻的探究,畢竟像「劇情片」和「犯罪片」這樣的分類覆蓋面較廣。為了更深入地審視英雄死亡率,我將主角的結局與每部電影在網路上標記的關鍵詞進行了交叉對比。
根據電影資料庫的標籤分析,主角在包含超自然元素、傳記片重述、黑色電影情節以及涉及某些出格行為內容的故事中,「退場」的可能性相對更高。
圖表說明:一個列表,展示導致主角更可能死亡的電影關鍵詞標籤,如「超自然」、「傳記」、「黑色電影」、「越軌內容」等,這些標籤字體較大或顏色突出。
另一方面,我們的英雄在涉及浪漫情節、間諜故事、青少年小說改編或體育賽事的故事中,則有更高的幾率存活到最後。
圖表說明:與上圖對應的列表或雲圖,展示導致主角更可能存活的電影關鍵詞標籤,如「浪漫」、「間諜」、「青少年小說改編」、「體育賽事」、「片尾彩蛋」等。
在這組標籤中,頗具指示性的一個可能是「片尾彩蛋」,這已成為超級英雄電影宇宙的一個常見標誌。如果某位熟悉的面孔出現在你電影的片尾彩蛋中,暗示著後續故事的展開,那麼你的英雄多半是安然無恙的。他們的命運似乎已被更大的敘事框架所「預定」。
這一點讓我開始思考,故事的結局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資金投入的影響。預算越高的電影,是否就越傾向於保留其主要角色?
答案,可以說相當明確:是的。隨著電影預算的增加,其主角最終「犧牲」的可能性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圖表說明:一條向下傾斜的曲線圖或散點圖。x軸是電影預算(從低到高),y軸是主角死亡可能性(從高到低)。顯示預算越高,死亡可能性越低。
或許我們不應低估那些主角「光環強大」的電影在文化市場上的分量。即使有許多獨立電影選擇讓主角「退場」:為那些尋求深刻情感體驗的觀眾精心構思故事。
但這些電影的總體觀看人次可能仍不及一部高投入的商業大片。儘管越來越多的小成本電影可能會選擇讓主角「犧牲」,但這種趨勢或許並不能完全代表大眾文化的主流方向。
為了更好地將英雄死亡率作為大眾品味的一種反映進行理解,我(原文作者)採用了「票房份額」作為關鍵指標,重新進行了分析。根據我們的「美元加權英雄死亡率」(dwhm)指標,主要角色的「犧牲率」在80年代以及近二十年間,均顯示出顯著的下降。
圖表說明:類似於第一張圖,但y軸代表的是「美元加權英雄死亡率」。這條線在80年代和最近二十年都呈現下降趨勢,且可能比第一張圖的下降趨勢更明顯。
簡單來說,那些能夠成功吸引大量觀眾走進影院的電影,越來越傾向於不讓它們的主角「下線」。這種現象的背後,可以觀察到好萊塢的一些發展趨勢:
- 好萊塢大片的興盛:
80年代是好萊塢大片崛起的時期,這些影片通常以「高概念」敘事、大成本特效、易於系列化的英雄角色以及策略性的大規模市場推廣為特點。製片廠不再僅僅等待像《大白鯊》或《教父》那樣出乎意料的成功之作,而是開始主動規劃和打造旨在獲得高票房的影片,例如《壯志凌雲》、《奪寶奇兵》、《超人》和《蝙蝠俠》。這些高預算製作通常面向更廣泛的年齡群體。有一種普遍觀點認為,年輕觀眾可能不太適應銀幕上直接的死亡描繪,因此這類主題在處理上常常較為含蓄或規避。 - 孤膽英雄動作片的流行:
80年代湧現了眾多以近乎無敵的動作英雄為核心的賣座電影:《獨闖龍潭》、《虎膽龍威》、《第一滴血》、《血點》、《野蠻人柯南》等。這些影片由阿諾·施瓦辛格、西爾維斯特·史泰龍、查克·諾里斯和史蒂文·西格爾等體格強健的演員擔綱,展現了他們飾演的英雄角色以超凡能力輕鬆應對重重挑戰。這些演員的成功,加之現代好萊塢動作片模式的成熟,共同促成了80年代英雄死亡率的相對降低。 - 系列片和超級英雄片在票房上的主導地位:
近年來,超級英雄題材和系列電影在票房上佔據了顯著位置。許多故事被設定為更宏大敘事的一部分,這意味著單部影片的風險往往需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以確保整個系列的延續性。漫威電影在敘事結局的某些共性之下仍能保持廣泛的受歡迎程度,這一點值得關注。或許這種敘事上的某種可預見性反而催生了關於「超級英雄疲勞」的討論,但我預計這類影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維持其票房上的強勢地位。恰恰可能因為它們的這種「熟悉感」。這些電影提供了一種慰藉,觀眾大致知道他們將得到什麼,這種心理需求不應被低估。人們對熟悉事物的偏好,可能比他們自己意識到的更為強烈。
03 漫威與「棉花糖測試」的思考
圖表說明:一張《泰坦尼克號》(1997)的劇照
在2019年,漫威的一些做法引發了關於其是否通過了「棉花糖測試」的討論,並對其電影宇宙的長期敘事構建產生了一些影響。
對於不熟悉「棉花糖測試」的朋友,這裡簡單介紹一下:這是上世紀70年代進行的一項心理學實驗,實驗中,孩子們可以選擇立即獲得一顆棉花糖,或者等待片刻以獲得兩顆,這被用來衡量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
通常,那些選擇等待並獲得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在後續的人生髮展中表現出一些積極的關聯,例如學業成就和健康生活習慣等方面。那麼,漫威的某些決策是如何與「棉花糖測試」聯繫起來,並引發關於「延遲滿足」的思考呢?
2019年,在《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中安排了半數超級英雄「消失」之後,漫威推出了《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我在這裡提及《無限戰爭》的情節,考慮到這部電影上映已久,且是全球觀看範圍極廣的娛樂作品之一,相信多數觀眾已經了解。
在《無限戰爭》片尾,看到蜘蛛俠和黑豹等角色化為灰燼,這無疑是一個相當大膽的敘事選擇,也確實為漫威電影宇宙(mcu)注入了新的懸念和期待。似乎,一切皆有可能。
隨後,在《終局之戰》中,這些角色通過一場聲勢浩大的「事件性」情節被複活,mcu的幾乎所有超級英雄集結參與了最終決戰。
當大規模復活的場面出現時,影院內的觀眾反響熱烈,為蜘蛛俠和黑豹等角色的回歸而歡呼——他們藉助多元宇宙的敘事邏輯和強大的無限寶石得以「重生」(觀眾也普遍接受了這一設定)。
從短期效果來看,這無疑是成功的。但從長遠角度觀察,這種處理方式也引發了關於mcu中重要敘事發展的「可逆性」的討論。
如果重大的戲劇性轉折可以藉助多元宇宙或類似萬能道具輕易地被修正,那麼單個事件的重要性在多大程度上會被削弱?如果角色們似乎總能從絕境中全身而退,觀眾的投入感是否會受到影響?
漫威在短期內最大化了觀影的娛樂體驗,但這也可能對其敘事的長期吸引力構成一定的挑戰。這好比是選擇了一顆即時但價值極高的棉花糖,而非等待幾顆價值稍遜但總量可能更多的棉花糖(我的比喻暫告一段落)。
多數電影遵循著一種相對可循的故事結構:三幕式、一個待克服的障礙,以及最終某種形式的成功(無論是字面上的還是象徵性的)。因此,編劇的任務往往是在遵循這些經典敘事範式的前提下,努力讓觀眾感受到新鮮感。主要角色可能會面臨死亡的威脅——這種可能性必須是存在的,即使我們內心懷疑它是否真的會發生——這至少需要營造出一種真實的危機感。如果一個主要角色可以輕易地通過某些超自然力量或道具被「逆轉」生死,那麼這種危機感的營造就可能被削弱。觀眾可能會更加清晰地意識到,他們看到的或許是相似套路的再次上演。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將面臨終結。在藝術作品中,一些角色會「退場」——但也有些角色,如身手不凡的動作英雄、穿梭於多元宇宙的超能力者、性格討喜的浪漫喜劇主角,當然,還有史蒂文·西格爾,他們似乎總能找到繼續活躍在銀幕上的方式。他,確實是一個值得討論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