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編輯:A.lmm
資歷竟和實力畫等號?「老戲骨」濾鏡早該打碎了。
當下影視圈盛行的「老戲骨崇拜」,好似年齡與資歷直接等同演技高低。
卻忘了,「老戲骨」一詞本是對演技精湛者的敬稱。
當皺紋成了演技招牌,套路表演被美化為「藝術沉澱」。
觀眾不禁發問,演技評判的標準何時成了「熬資歷」的賽場?
那些被捧上神壇的演員,真能擔得起「老戲骨」之名嗎?
01
提起趙雅芝,觀眾第一時間想到的。
往往是《新白娘子傳奇》里那身著白衣、仙氣飄飄的「白素貞」。
這個經典角色,讓她收穫了長達三十年的紅利。
可與此同時,也成了她演技突破的枷鎖。
雙手交疊、頸部微顫、眼神飄忽,連台詞節奏都與「白娘子」如出一轍。
在《上海灘》里,她與周潤發搭戲。
卻被觀眾評價為「像AI讀劇本」,面部表情僵硬,讓人瞬間齣戲。
在《京華煙雲》中,她飾演的姚木蘭本應是外柔內剛的大家閨秀。
卻被她演繹得端莊有餘卻力氣匱乏,活脫脫像個「木偶人」。
這種「形式大於內容」的表演方式,在《上陽賦》中暴露無遺。
她飾演的長公主本應是權謀場上的高手,卻因肢體語言過於柔美。
被觀眾調侃「慈祥得像在給女兒熬湯。」
而同劇組的惠英紅,僅憑一場「怒斥叛軍」的戲份。
就驚艷全場,將趙雅芝的「優雅套路」襯托得黯淡無光。
即便在現實題材的《不完美的她》中,趙雅芝依舊保持著古裝劇的儀態。
面對女兒被虐待的情節,她的悲痛表情好似精心設計的舞台動作。
情緒始終隔著一層「優雅濾鏡」。
如果是趙雅芝是被「優雅」困在原地。
那麼章子怡也曾用「少女感」證明,影后走下神壇也會摔得狼狽。
02
章子怡的演技表現,似乎總在「用力過猛」與「浮於表面」兩種極端狀態間徘徊不定。
《上陽賦》開播當天,「章子怡演15歲少女」的話題便迅速佔據熱搜榜。
劇中,她僵硬的面部肌肉、空洞得如同「盲人」的眼神。
以及可以做出的嬌憨嘟嘴表情,讓觀眾直呼難以接受。
在與青梅竹馬相處時,她的眼神飄忽不定,好似AI一般缺乏情感。
遭遇滅門慘案的哭戲,只見乾嚎卻不見一滴眼淚。
朝堂對峙的關鍵戲份,氣場竟被楊祐寧全面壓制。
儘管她曾怒斥片方營銷「少女感」,但真正讓她口碑崩塌的,其實是演技問題。
在電影中,她能精準把控微表情,收放自如。
然而,到了電視劇里,卻只剩誇張的「五官亂飛」。
反觀周迅,在《如懿傳》初期同樣因「扮嫩」被觀眾批評。
但她憑藉後期黑化的精彩戲份成功逆襲。
相較之下,章子怡的失敗顯得更為徹底。
劇本將女主塑造成「瑪麗蘇工具人」,而她處理所有情緒時都採用「端著演」的方式。
甚至摔倒時都要維持「國際章」的體面。
當觀眾發現影后連「痛」都演不出來時,所謂「電影咖降維打擊電視劇」的幻想徹底破滅。
如果說章子怡是敗於從電影到電視劇的「水土不服」。
那張國立則證明,若長時間待在舒適區,「老戲骨」也會逐漸淪為套路化的表演者。
03
張國立的演技,猶如他演了三十年皇帝那般。
始終端著架子,彷彿永遠正確無誤。
在《康熙微服私訪記》中,他微服私訪時需維持「天子威儀」。
回宮議政又要擺出「明君」姿態,以至於演什麼都像在重複自己。
在《也平凡》里,他飾演的老警察破案時,連皺眉幅度都與《金婚》中的佟志毫無二致。
這種套路化表演在《小捨得》中更是登峰造極。
他教育外孫時,台詞節奏竟與和《老爸當家》中訓女兒時一模一樣。
更讓人詬病的是他的「演技說教」。
在《我就是演員》里,他批評李汶翰「演戲不是靠臉」。
可轉頭卻對自己公司的簽約藝人網開一面。
這種「雙標」行徑,與他塑造的「清官」形象形成強烈反差,顯得荒誕至極。
在《堅如磐石》里,他以「瞪眼式演技」詮釋高官。
而觀眾卻被雷佳音的微表情深深打動。
可見,真正的演技無需資歷來背書。
而《末代廚娘》堪稱他最典型的「翻車現場」。
他飾演的太監總管本應陰鷙狠辣,卻硬生生演成了「和藹老爺爺」。
連訓斥手下都帶著《鐵齒銅牙紀曉嵐》的詼諧。
當同輩的陳道明在《慶余年》中僅憑一個抬眸就震懾全場時。
張國立的表演卻陷入了「教科書式正確卻毫無新意」的困境。
而相較於張國立的「溫和套路」,張鐵林的「五官暴走式演技」更讓觀眾感到不適。
04
若內娛要評選「最省力演技獎」。
那麼,張鐵林的「瞪眼、梗脖、咧嘴」表演模式,大概率會毫無懸念地奪冠。
在《還珠格格》里,他飾演的皇阿瑪吹鬍子瞪眼,雖可歸咎於瓊瑤劇的浮誇風格。
但到了《鐵嘴銅牙紀曉嵐》,他演的乾隆無論生氣、驚訝,甚至和妃子調情,都是瞪眼。
網友不禁調侃「眼睛不累嗎?」
這種「瞪眼式演技」在《呂不韋傳奇》中更是登峰造極。
本該是運籌帷幄的商人呂不韋,被他演成了「市井潑皮」。
更令人咋舌的是他的「演技自負」。
在《聲臨其境》中,他為《獅子王》里的木法沙配音。
全程用「乾隆腔」,被陳凱歌委婉指出「聲音太硬」。
而在《老傢伙》里,他飾演的退休老人本應充滿生活氣息,結果走路卻甩袖子。
活脫脫一個從紫禁城穿越來的「太上皇」。
這種「皇帝後遺症」,甚至對年輕演員產生了不良影響。
張睿在《長安諾》里模仿他的表情,被觀眾痛批「東施效顰」。
老戲骨真正的價值,在於用戶歲月沉澱出對角色的精準把握。
而非躺在功勞簿上重複過去的表演。
惠英紅60歲仍能在《血觀音》中飾演心狠手辣的惡婦。
王志文在《叛逆者》中咳嗽聲都充滿戲感,這才是「老戲骨」應有的水準。
反觀趙雅芝等人「演技停滯」、章子怡等人「水土不服」。
張國立等人「舒適圈養老」、張鐵林等人「表情包批發」。
本質上都是對觀眾審美的輕視。
資歷可以是演員的勳章,但絕不能成為掩蓋不足的遮羞布。
當觀眾用「老混子」來稱呼某些「老戲骨」時,這些演員真的該醒醒了。
畢竟,演技才是演員永不退休的硬通貨。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趙雅芝
百度百科——章子怡
百度百科——張國立
百度百科——張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