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香港有幾個國際巨星?
大概就從李小龍開始數,後面有成龍、周潤發和李連杰,又至多再加上一個或需斟酌的甄子丹,就可以截止了。
這條路很難。
它不但要考究演員的稟賦,更需天時、地利與人和。
天王郭富城,也曾昂然踏足。
唯欠時運。
郭富城並不是純粹的演員。
他一開始醉心舞蹈,後來被無線藝員部高層看中,轉入電視藝員培訓班,經過短暫龍套生涯,開始接拍電影,又一年後,在台灣樂壇出道,紅遍整個華語世界,而後回香港樂壇封王,再證位舞王、廣告天王和影帝。
這當然是一個奇才。
就印象來說,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或是《三岔口》。
但實際上,《三岔口》及後,郭富城走向的是表演藝術探尋的路途,而在此前,如上文所言,他曾經踏足過,通往國際巨星之路。
這條路的起點,是《赤腳小子》。
它是杜琪峰轉型之作。
關於這部電影,有很多誤讀,其中尤其甚囂塵上的一個傳言,指該片上映一天就下線,票房只有1010元。
真實情況是,電影上映十二天後,因與院線的糾紛下線,總票房397萬。
糾紛何來?
不知。
但為何說,這部《赤腳小子》,是郭富城通往國際巨星之路的起點?
很簡單,有全球發行實力的邵氏電影,轉型將成、有大將之風的杜琪峰,再加上出道就紅遍整個亞洲的郭富城。
這樣一個組合,絕不會僅僅瞄準香港市場。
所以,該片設計了包括港台、日本、韓國、美國和法國等多個地區在內的不同版本海報,野心一望而知。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筆者孤陋寡聞。
以這部電影絕對過硬的陣容和品質,卻居然除了397萬這一個香港本土票房,再也查不到其餘任何地區的票房數據。
感覺頗為詭異。
對郭富城來講,這件事過了就算。
因為他本身不但身在合約糾紛的漩渦,也要忙於歌路風格的探尋和轉型,同時還要面對香港樂壇的「天王爭霸」。
實在無暇分心。
但僅兩年後,他就騰出手來。
轉投華納唱片,連續交出《狂野之城》、《鐵幕誘惑》和《純真傳說》、《備忘錄》等風格前衛、曲風各異的「超級」大碟,初登紅館就被稱作「紅館的主人」。
郭富城在樂壇已站穩腳跟。
所以在一九九六年,他接拍了電影《浪漫風暴》。
有如龍吟。
故事頗有「浪子回頭」的意味。
叛逆的年輕人阿肯,因為愛情,轉而以「亞洲拳王」為目標,投身拳壇,以不死不歇和自強不息的香港精神,衝破重重阻礙,經歷難言之痛,最終以生命為代價,將「亞洲拳王」的金腰帶,留在了香港。
電影風格硬朗、拳拳到肉,寫實而殘酷,宛若實況轉播的拳賽。
可能有人會認為,不就是演個拳擊手嗎,有什麼了不起?
不好意思。
這還當真不一般。
坦白說。
李小龍本身就是武道中人、洪金寶和成龍戲劇出身、李連杰自幼練習傳武,他們願意打、能打甚至必須去打,這不奇怪,也不意外。
但郭富城不一樣。
他本身是如日中天、樣貌不凡的時尚與樂壇超級偶像,能做到親身上陣、拳拳搏命,需要何等魄力與膽略?
而且他在表演方面的潛力和成長性,更眾目皆見,如大日煌煌。
此前《赤腳小子》一片,他就贏盡坊間讚譽,杜琪峰更言,郭富城的共情力,可以讓攝影機跟著他一起哭,又以《浪漫風暴》來講,只看他一身健碩肌肉,就該知道,為了這部電影,他下了多少苦功。
所以嘉禾電影元老之一、當年親自簽下李小龍和成龍的何冠昌,拍板簽下郭富城,他說,郭富城有膽量、有魄力,具備成為一個功夫巨星的基本條件。
他們許給郭富城的遠景,是「香港第三代功夫巨星」。
這個定位極高。
簽下郭富城,就有了《風雲雄霸天下》。
這部電影,則並不僅僅是「漫改」那麼簡單,它也不但「觸電」了內地市場,更以超大規模的計算機特效應用,拉開了華語電影「工業革命」的序幕。
郭富城搖身而為「不哭死神」。
無論從形象、體魄和氣質,他都是整個香港影壇的唯一之選。
而就這部電影來講,從驚瀑亮相、獨坐房檐、夜屠無雙城,到夜入孔慈閨房、搶婚、風雲大戰、闖俠王陵、葬孔慈、斷臂逃生、植麒麟臂和大戰雄霸,電影雖名為雙雄,卻幾乎就是步驚雲的「大男主」戲。
電影大獲成功。
它以4153萬,在香港打敗雙周一成和李連杰,奪得票房年冠,在內地列年度第八名,但該數據未必準確,而在台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是華語片年亞。
是役,撼動香港影壇。
但世事難料。
按常態邏輯來說,郭富城與嘉禾電影之間,本該攜手再創新篇。
卻轉而傳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消息。
有媒體指二者之間生出嫌隙,導致郭富城拒拍《風雲雄霸天下》續集,而嘉禾電影方面,乾脆啟用鄭伊健,投拍了另外一部特效大片《中華英雄》。
內情究竟如何,不知。
不過,香港電影的市道,顯見衰微。
1999年,周星馳捲土重來,時隔五年,以《喜劇之王》,再奪香港票房年冠,但其票房未破三千萬。
鄭伊健這部《中華英雄》,更僅堪堪破了兩千萬票房。
這一年,郭富城無電影上畫,但續約華納唱片,稱「世紀之盟」。
樂壇依舊風光。
新世紀到來。
在這一年,郭富城連續推出了兩部超級大製作,一者是陳嘉上執導的《公元2000》,瞄準新加坡市場,一者是唐季禮執導的《雷霆戰警》,欲進軍國際市場。
香港電影實則小成本電影居多。
以槍戰來說,在廟街開開槍、爬爬腳手架,再追一下車,有點打鬥場面,就已經算是標準的港式商業製作了。
而郭富城這兩部電影,動輒吊到二、三十層樓高,又或者是跳到懸在高空的玻璃上,還要各種打鬥,甚至是將方程式賽車開到鬧市區。
種種驚險,扣人心弦。
所以這兩部電影的片方,分別給郭富城投了一千萬和一億美元的巨額保費。
親身上陣的郭富城,則是不但驚心動魄,更每天都新傷不斷。
尤其《雷霆戰警》,更眾所矚目。
電影或有過度傾向打鬥、劇情略顯單薄等不足,但其娛樂元素之豐富、氣質和手法的「國際化」,毋庸置疑。
回頭想想。
這部《雷霆戰警》,投資接近千萬美元,而兩年之後的《無間道》,兩大巨星主演,也僅投資兩千萬港幣,夠不夠震撼?
惜乎,香港影壇至此衰落。
進而,郭富城這條通往「國際巨星」之路,也就到此為止。
他轉身踏上了藝術之旅。
亦成就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