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宇宙中心」的環人廣區域,有一個讓不少音樂劇業內人士羨慕的特殊生態:每到晚上十點,亞洲大廈周邊就站滿了劇迷觀眾,等待演員下班。
讓「音樂劇女孩」們沉迷的宇宙中心,秘密何在?上海亞華湖劇院經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創始人阮豪在最近一次採訪中說,這要感謝黃浦區政府。「從2020年至今,我們沒有接到過任何政府部門的『管理要求』。」
正是政府這份寬容與「不管」,讓觀眾和劇場感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成就了劇迷與上海的雙向奔赴。這正契合了營商環境發展治理中一條被廣為驗證的規律:在自由而有秩序的環境中,商業生態的活力會自然地生根發展。
這段時間裡被反覆提及的「無事不擾」,含金量就在此處。所謂「無事不擾「,也很好理解,就是政府減少對企業的過度打擾,讓企業專心做好自己的主業。像最近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局長羅文就表示,對不涉及安全、生命健康的行業領域,要建立無事不擾清單,最大限度減少入企現場檢查。上海在優化營商環境8.0方案中開始推行的「檢查碼」制度,就充分體現了對這一部分的精簡和優化。
無事不擾不僅僅要關照到減少不必要的檢查、監管,也要政府收一收過度「幫扶」心態。比如說,有的地方政府抱著服務好民營企業的心態,今天來企業調研座談,明天又讓企業填幾個表格,殊不知類似的「過度關心」增加了企業接待、報送等成本,也可能干擾企業正常運行和發展,各種幫扶政策也未必能切中企業需求。
當然,對民營企業的「無事不擾」,並不等同於政府「無為而治」,更不意味著職能部門可以當「甩手掌柜」。
恰恰相反,「無事不擾」對政府作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這個詞後面還跟著「有需必應」四個字,特別是當民企遇到憑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更需要政府部門及時出手並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服務,目的也是一以貫之的,即為企業創造一個能夠心無旁騖發展、自由成長壯大的環境。
前述上海「演藝星空間」的發展案例,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雖然政府部門沒有給企業提出過「管理要求」,但政府並非真的「不管」,而是在周邊環境提升、公共安全管理和公共服務供給等方面做足了「內功」,不僅讓街區更加安全有序和乾淨整潔,也讓更多觀眾能夠也願意安心來此觀劇,享受文化活動的後續效應,由此帶來觀劇後留下的消費,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有了更好的外部環境,企業發展得更好,政府部門也能更好集中精力做好該做的事。
所以說,企業發展與政府行為往往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但如何把「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起來,其實更多考驗的還是政府自身的「分寸感」——在該出現的時候出現,在該隱身的時候隱身,真正做到進退有度,打破「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魔咒。
這份「分寸感」推進到哪一步才是合適妥當的?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特別是在產業變革期,外部環境和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發展規律本身也在不斷變化,一時一地的「分寸感」未必適用於另一時一地,這就需要企業和政府多一些真誠的「溝通和互動」,少一些表演式的「關懷與感謝」。當企業基於實際情況提出了真問題,政府能夠予以真解決,政商關係才能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更進一步說,政府不僅要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最好還能多些「前瞻思考」,想企業之未想,急企業之未急,把企業發展可能面臨的問題提前考慮到、解決好,可能會產生的需求和服務提前謀劃布局好,用更主動的作為營造更「無感」服務,換來企業更篤定更專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