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萍
畫家李濱聲以富連成社《群英會》表演為藍本創作的三國戲漫畫。 資料圖片
目前正在首都博物館展出的「大師搖籃 雙甲追憶——紀念富連成社創辦120周年特展」,通過近千幅歷史照片和海內外文物,系統梳理了京劇「第一科班」的發展歷程,吸引眾多參觀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在中國戲曲史上,創辦於1904年的富連成社作為一所京劇教育機構,被譽為京劇的「大師搖籃」,先後培養出侯喜瑞、馬連良、於連泉、譚富英、裘盛戎、葉盛章、葉盛蘭、袁世海等開宗立派的大家,梅蘭芳、周信芳少年時也在此「搭班學藝」。它深刻影響了新中國成立後的戲曲教育,其影響遠播海外。
富連成社的時代價值,首先是諸位先輩將京劇視為神聖莊嚴事業的精神和信念。創辦之初,班主葉春善、總教習蕭長華等即發下誓言:創辦科班不為發財致富,只為替祖師爺傳道。但剛剛成立4年多,科班便面臨巨大危機: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駕崩,戲曲禁演3年。科班在葉春善、蕭長華的帶領下頑強堅持,閉門排練,3年後憑藉刪繁就簡的《三國志》一炮打響。
舊時梨園人受盡壓迫盤剝,掙扎在生死線上,但富連成先輩在荊棘叢中前行,結出累累碩果:在開辦的44年中培養了八科近800名學生,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京劇「第一科班」。老一輩京劇人「不為發財,只為傳道」的誓言,穿越120年的光陰依然縈繞在耳。這種高度的文化責任感,不僅是傳承舞台上的唱念做打等諸般「技」與「藝」,更是對其中蘊含的價值體系和美學精神的崇敬與堅守。
富連成社的時代價值,還在於規範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正是富連成社不斷改革教學內容、制定教學規範、參與制定行業規定,為傳統戲曲教育向現代戲曲職業教育的轉型提供了良好借鑒。
在富連成社,學員通過嚴格訓練和大量演出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此後的藝術生涯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學員不能一開始就學習某流派,而是按照「京朝大派」規範學習普遍適用的方法,以獲得全面發展。富連成社240字的社訓濃縮了老一輩戲曲演員的處世之道,主要內容就是要講求藝德、下苦功夫。今天,戲曲教育也應秉持戲品與人品的統一,涵養高尚的藝術人格,培養德藝雙馨的藝術工作者。
富連成社的時代價值,也在於處理守正與創新的關係、讓舞台藝術不斷煥發生機活力的膽識與智慧。富連成社的歷史,是一部開放包容、求新求變的發展史。它培養的優秀學員,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在藝術上創新求變,與時俱進,甚至開宗立派。這些藝術前輩對劇目內容的改編與重構,對表演藝術的精進與探索,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底蘊,又契合了當時社會的審美需求和價值取向。
富連成社的創新建立在守正的基礎上。1935年,文人吳幻蓀曾發表這樣的評論:「富連成戲劇學社,就因為不追隨時代潮流的推移,而反倒沾光了……不過隨於時代,反處處合於時代也。」戲曲藝術的守正創新,就是要在遵循戲曲美學精神和藝術規律基礎上,通過融入時代精神、現代理念和當代科技成果,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而與時代發展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與人類情感相融通,與觀眾審美相契合。
富連成社是中國戲曲史、戲曲教育史上的一段傳奇,其歷史、理論和實踐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無論是其堅持不渝的精神,還是規範教學的理念,或是守正創新的智慧,都鞭策著當代戲曲教育者和創作者堅定文化自信,不斷探尋藝術真諦,推動戲曲藝術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作者為一級演員、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25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