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筆桿俠客
編輯|筆桿俠客
有人一年一部戲都難,有人一年三部戲卻無人問津。李一桐,出道九年,75部作品傍身,卻始終處於「體寒」狀態。從《新射鵰英雄傳》到《狂飆》,合作的男演員一個個爆紅,她卻依然不溫不火。這種「我捧紅了所有人,卻捧不紅自己」的魔咒,究竟是怎麼回事?
娛樂圈這地兒,光鮮亮麗是真,但也有不少奇奇怪怪的事兒。比如有些演員,你看著臉熟,就是叫不出名字。作品不少,但就是火不起來,感覺像隔了層毛玻璃,看得見摸不著。這種尷尬的處境,圈裡人叫「體寒」。李一桐,就是個典型。戲約不斷,合作的男演員都火了,就她,還是不溫不火。
九年拍了22部戲,加上客串的,林林總總75部,產量驚人。從金庸劇里的黃蓉,到《狂飆》里的孟鈺,合作的男演員,李現、羅晉、許凱、胡一天……一個個都成了流量明星,她還是「哦,是她啊」的水平。如果把娛樂圈比作職場,這情況也夠讓人鬱悶的。
李一桐自己在節目里也說,她這路走得挺順的,第一部戲就是女主,第二年就憑黃蓉成了虎撲女神熱門人選。平均一年三部戲,基本沒怎麼跑過組,也沒怎麼等過戲。這開局,怎麼看都應該是星途坦蕩,可現實偏偏不是這樣。這就讓人納悶了,「體寒」這玩意兒到底是怎麼回事?是運氣不好,還是另有原因?
「體寒」可不是簡單的「不紅」,而是演員自身條件、資源和人氣之間不對等。這種不對等,有時候還特明顯——配角比主角還搶眼。《楚喬傳》里的李沁,從天真少女到黑化,人物變化大,比主角還讓人印象深刻。
還有《偽裝者》的宋軼,風情萬種又悲情,成了不少人心裡的白月光,甚至蓋過了女主角。《陸貞傳奇》里楊蓉演的反派,因為性格複雜、命運悲慘,也挺招人喜歡的,比主角存在感還強。這些例子說明,主角光環有時候反而是個限制,配角反而更容易出彩。
李一桐的演藝路,說起來真是一帆風順。2015年出道,第一部戲《半妖傾城》就是女主,接著又演了《新射鵰英雄傳》的黃蓉。這機會,對新人來說簡直是天上掉餡餅。後來又和羅晉合作了《鶴唳華亭》,和胡一天合作了《我的時代,你的時代》,和許凱合作了《驪歌行》,還有那部被看好的雙女主劇《了不起的女孩》……合作的男演員都火了,她還是沒「飛升」,一直「待爆」。
現在經常聽到「待爆」這個詞兒,說的就是那些自身條件挺好,也有點小名氣,就差一部能讓他們徹底火起來的作品的演員。他們手裡往往攥著一些感覺會火的劇,像是大IP改編的、製作特別精良的古裝偶像劇,或者男頻小說改編的劇。但這些劇就算有「爆款」的潛力,也不一定真能讓演員爆紅。就像李一桐,之前就有好幾次看著要火的機會,但總是差那麼一口氣。
就拿《狂飆》來說,這部劇捧紅了張頌文、高葉這些演員,劇里的高啟強、安欣、陳書婷,都個性鮮明,讓人一下就記住了。就連戲份不多的高啟蘭和小五,也都因為人設和演員的演繹讓人印象深刻。李一桐演的孟鈺,溫柔端莊、知性大方,但好像少了點兒稜角和記憶點,容易被其他角色蓋過去。
這倒不是演技問題,而是角色本身的設定和呈現方式。有人覺得,李一桐在劇里的妝太精緻了,跟正劇的氛圍不太搭,有點突兀。而且,孟鈺的人設也有點問題,作為記者,本來可以有更多發揮空間,但劇里把她爸孟德海那條線刪改了,直接影響了孟鈺這個角色的完整性和故事線,最後成了個推動劇情的工具人。就連她和安欣的感情戲,也主要是為了襯托安欣的悲劇色彩。
這種「體寒」現象,不止李一桐一個人,《慶余年》的李沁、《底線》的蔡文靜、《一閃一閃亮星星》的張佳寧,都差不多。這就讓人想,現在這影視環境,「火」的標準到底是什麼?非得粉絲多、代言多、走到哪兒都前呼後擁才算成功?這種「唯流量論」,把演員的價值給窄化了,也限制了影視作品的多樣性。
從去年到今年,李一桐播了五部戲,但真正讓人記住的,好像還是《蒼蘭訣》里驚鴻一瞥的司命星君。說到底,人氣高不等於好演員,流量也不等於作品質量。年初播的《三體》,熱度雖然不如《狂飆》,但它對科幻題材的突破和創新,成了國產劇的里程碑。《狂飆》的成功,也讓大家發現了張頌文、高葉這些「寶藏演員」,他們的演技得到了認可,也得到了更多機會,這對影視行業來說是好事兒。
但人氣高也意味著曝光多、關注多,這跟演員需要潛心創作、體驗生活的職業特性有點矛盾。流量是把雙刃劍,能成就演員,也能毀了演員。所以,演員得保持清醒,別被流量裹挾,踏踏實實提升業務能力,用心塑造角色。豆瓣國產劇小組有句話,「問撲沒撲就是沒撲,問爆沒爆就是沒爆。」與其糾結這些外在標籤,不如關注作品本身的質量和演員的演繹。
像李一桐這樣的演員,怎麼打破「體寒」的魔咒?答案或許就在於跳出「流量」怪圈,回歸角色本身。就像郭曉婷,她在《與君初相識·恰似故人歸》里演的順德仙姬讓人印象深刻,後來又在《蒼蘭訣》里演了花魁婉卿。雖然都演了熱門劇,但她沒急著追求流量,而是繼續嘗試不同類型的角色,在《冰雨火》和《她們的名字》里表現都不錯。甚至《狐妖小紅娘·月紅篇》臨時換角,也是她火速救場。這種不拘泥於主角光環,勇於嘗試不同角色的態度,或許才是演員突圍的關鍵。
對於沒太多粉絲基礎、人設包袱的演員來說,可塑性更強,更容易被觀眾信服。而且,他們在檔期和片酬上也更有優勢,更容易獲得演出機會。
李一桐和導演徐紀周合作過三次,從《媚者無疆》到《特戰榮耀》,再到《狂飆》,每次都是不同類型的作品。她在劇里的表現,就算稱不上驚艷,至少也完成了作為演員的本分,詮釋了對角色的尊重。這就說明,不是所有演員都得是頂流,踏實演戲、用心塑造角色同樣有價值。
34歲對女演員來說,可能意味著黃金時期快過去了,但李一桐還在不斷嘗試新角色,從《狐妖小紅娘》到其他待播劇,她一直沒停下。也許她成不了現象級巨星,但她有可能成為一位「越老越香」的實力派演員。
「體寒」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娛樂圈,演員的價值不該只用流量來衡量。用心塑造角色,用作品說話,才是演員的立身之本。所以,我們是不是也該重新想想對演員的評價標準,給那些默默耕耘的「體寒」演員更多關注和支持呢?
除了李一桐,還有不少演員也面臨著類似的「體寒」困境。他們或許在某些作品中短暫地閃耀過,但卻始終未能真正「火」起來。這其中既有演員自身的原因,也有市場環境、角色設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些演員可能演技不錯,但缺乏辨識度,容易被觀眾「臉盲」。有些演員可能形象氣質過於單一,戲路受限。還有些演員可能缺乏好的機會,始終未能遇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角色。
在如今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演員的「火」與「不火」似乎越來越取決於粉絲數量和話題熱度。一部劇的成功,往往伴隨著主演的流量暴漲,而一部劇的失敗,也可能讓演員的演藝事業陷入低谷。這種「成王敗寇」的邏輯,讓很多演員不得不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經營粉絲、製造話題上,而忽略了對角色的深入理解和演繹。
然而,真正的「火」應該是一種水到渠成的結果,是演員用精湛的演技和對角色的用心詮釋贏得觀眾的認可和喜愛。那些曇花一現的流量明星,或許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巨大的關注,但如果沒有真正的實力支撐,最終只會淪為「流星」。而那些默默耕耘、用心塑造角色的演員,即使沒有一夜爆紅,也終將憑藉自己的實力贏得觀眾的尊重和認可。
「體寒」的演員,並非都是「不紅」的演員。有些演員雖然沒有龐大的粉絲群體,但卻擁有著穩定的觀眾緣,他們的作品或許沒有很高的熱度,但卻能夠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不追求流量,不炒作話題,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演戲。
這樣的演員,就像是一壺陳年老酒,需要時間去慢慢品味,他們的魅力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退,反而會愈加醇厚。他們或許不是最耀眼的明星,但卻是最值得尊敬的演員。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演員的真諦——用作品說話,用角色打動人心。
在當下的影視環境中,我們需要更多像李一桐這樣踏實演戲的演員,也需要更多像張頌文、高葉這樣憑藉演技征服觀眾的「寶藏演員」。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對演員的評價標準,不要只關注流量和熱度,而要關注演員的演技和對角色的理解。
只有這樣,才能讓影視行業回歸到創作的本質,才能讓更多優秀的演員脫穎而出,才能為觀眾帶來更多優秀的作品。也只有這樣,才能讓「體寒」不再是演員的標籤,而成為一種對演員默默耕耘、用心塑造角色的肯定。
信息來源:
2024年11月26日發表於澎湃新聞——《李一桐:背後有路,偏愛向前》
免責聲明
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沒有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