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經濟主題記者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商務部部長王文濤、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吳清出席。以下為鄭柵潔主任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實錄。
答記者問
美國國際市場新聞社記者: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明確了2025年中國經濟發展預期目標,而一些國際機構的預測為4.6%—4.8%左右。請問您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形勢?今年5%左右的目標能否實現?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如何推進相關工作?
請向上滑動閱覽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 鄭柵潔:今年5%左右的預期目標,是黨中央、國務院經過綜合研判、科學論證、系統平衡,穩慎提出的,在工作層面上,我們也為實現這個目標做了充分和紮實的準備。經濟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我們首先看一下去年的中國經濟,這涉及到發展的基礎和當前的態勢、趨勢。
過去的一年,發展歷程很不平凡,中國經濟展現了強大的韌性和活力,經歷了前高、中低、後揚,交出了一份難能可貴、成色十足、令人鼓舞的成績單。特別是黨中央審時度勢、果斷決策,部署實施一攬子增量政策,為順利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這份成績單,有4個特點。
第一個,增量大。中國年度gdp總量接近135萬億元,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形象地講,1年的增量,從國內看,相當於上海的經濟總量,從國際上看,相當於全球排名第20位左右國家的經濟總量。
第二個,質量高。新動能快速成長,我想用一組數據來說明,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三新」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進一步提高,超過18%。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8.9%,比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快3.1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00萬輛,佔全球產量超過60%;集成電路產量快速增長,出口超過1.1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全社會研發支出超過3.6萬億元,增長8.3%;國內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近50萬家,增長16.1%,這些數字反映了經濟發展質量。同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也在顯著加快。值得注意的是,民營經濟的活力、動力在不斷增強,出口佔比達到64.7%,又提高了1.4個百分點,製造業民間投資、基礎設施民間投資分別增長10.8%、5.8%,明顯高於整體投資增速。
第三個,基礎牢。糧食產量突破1.4萬億斤,再創歷史新高,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能源保障更加有力;重要資源儲備體系更加健全;社會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提升。
第四個,勢頭好。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領域核心技術實現新的突破,集成電路、人工智慧、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海洋、新材料等產業快速發展,新的增長動能正在加快形成,經濟長期向好的態勢趨勢更加明顯。
從宏觀層面來看,這份成績單貫徹落實了黨中央關於「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部署要求,為今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們也看到,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在增加,同時還面臨國內需求仍然不足、一些行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等問題。這些困難挑戰都是前進和發展中的問題,都是能夠克服、能夠解決的。綜合分析,我們制度有優勢、市場有潛力、企業有活力,更重要的是,我們有直面風險挑戰的勇氣、有解決問題的底氣,今年實現5%左右的目標有基礎、有支撐、有保障,我們對此充滿信心,可以說是「關關難過關關過,前路漫漫亦燦燦」。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付出艱苦努力。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綜合部門,我們按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的具體安排,從抓好落實的角度,在《計劃報告》中提出了10個方面的舉措,這裡我就各方比較關心的4個方面,簡要作個介紹,歸納起來,就是4個「加力」。
第一,把促消費和惠民生更好結合起來,加力提振居民消費。比如,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資金從去年的1500億元增加到3000億元,量增加了,支持範圍也擴大了。又比如,適應多層次、多元化消費需求,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近期,多部門聯合制定了《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很快將公布實施。
第二,把補短板和增後勁更好結合起來,加力擴大有效投資。政府投資方面,今年包括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央預算內投資在內的國家層面用於投資建設的資金規模就達到5萬億元以上。我們將更加註重提高投資效益,做好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實事。民間投資方面,去年,我們引入民間資本全面參與核電建設,向民間資本推薦8000多個項目,取得了很好成效。今年,我們將支持民營企業在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投資布局,還將在鐵路、核電、水利、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重大項目。
第三,把培育新動能與升級傳統動能更好結合起來,加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方面,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近期,我們將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目的就是做優做強做大創新型企業。另一方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近期,國務院常務會研究了化解重點產業結構性矛盾的政策措施,我們將分行業出台具體方案,推動落後低效產能退出,擴大中高端產能供給,讓供給側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第四,把點上突破與面上提升更好結合起來,加力深化改革開放。比如,深入實施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進一步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深入開展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降低各領域、各環節的不合理成本。出台實施民營經濟促進法。同時,加快推動解決拖欠賬款等問題。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家發改委將與相關部門協同協作,加強綜合統籌和綜合平衡,強化財政、貨幣、產業、投資、就業、消費、區域等領域的政策協調,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提高宏觀政策的組合效應,努力完成全年發展目標任務。
人民日報記者:去年以來,新質生產力成為經濟工作的高頻詞,ai大模型、人形機器人、國產原創葯等不斷湧現,在國內應用如火如荼,在國際上也引起很大轟動。請問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取得哪些成果?國家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方面還將採取哪些舉措?
請向上滑動閱覽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 鄭柵潔:您說的情況和我們的感受是一致的:過去一年,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亮點很多,撲面而來的科技感和未來感給大家帶來許多驚喜,在國內外引發高度關注。可以說,新質生產力正在全面改造我們的生產方式和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深刻改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我感受最深的有3點,也就是3個「加快」。
第一個是「技術突破在加快」。剛才已經提到,備受關注的集成電路,產量和出口都創歷史新高,越來越多的產品裝上了「中國芯」。人工智慧大模型百舸爭流、異軍突起,工業機器人密度顯著提升,人形機器人加速走嚮應用,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產原創新葯層出不窮,等等。很多我們過去在科幻電影中看到的場景變為現實,中國正穩步走向世界科技創新前沿。這些都證明,越是打壓我們、封鎖我們,越會倒逼我們加快自主創新步伐。
第二個是「產業升級在加快」。去年,中國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達到16.3%和34.6%。手機、計算機等機電產品出口總值佔比接近60%。新能源汽車「十年磨一劍」,已形成鏈條完整的產業體系。這些情況表明,產業鏈在加速向中高端發展。
第三個是「動能提升在加快」。近期,現象級的高科技產品不斷出現,反映出科技成果加速從「書架」向「貨架」轉化,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創新的內生動力越來越強。就像我們看到的那樣,創新陣地上不斷冒出「黑馬」,很快就成長為「主力軍」。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聚焦「資金、人才、生態」,抓好3個重點。
一是抓投入,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剛才也講到,我們將組建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帶動地方資金、社會資本近1萬億元,就是要聚焦硬科技、堅持長周期、提高容錯率,通過市場化方式投向科技型企業;同時,完善併購重組、份額轉讓等政策,鼓勵發展併購基金等,暢通創業投資退出渠道,更大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實現技術鏈、產業鏈、供應鏈的市場化重構。
二是抓人才,持續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加強拔尖創新人才、緊缺科技人才培養,在實踐中造就一大批戰略科學家、優秀企業家、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
三是抓生態,持續打造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出台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不斷完善包容審慎監管,努力營造充滿活力、守正創新的生態環境。
浙江日報記者: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在民生領域反映了不少新期待,群眾討論最多的也是民生話題,請問國家發展改革委在今年的工作中會有哪些針對性的舉措?
請向上滑動閱覽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 鄭柵潔:習近平總書記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賀詞中說:「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是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並且讓日子越過越好。過去一年,我們的增量政策、增量資金,都優先支持民生這件頭等大事。2025年,我們將持續緊盯大家最關心、最需要的事情,把努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為民生工作的重點,把政策力度轉化為民生溫度。歸納起來講,就是4方面。
第一,加快解決群眾的「急事」,比如「一老一小」,家家都有小、人人都會老。現在大家工作壓力大、節奏快,都期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養老、托育服務。今年,我們將會同有關方面,聚焦降低成本、減輕負擔、優化服務,重點加強「一老一小」社區支持。以公建民營等方式提供更多低成本場所設施,支持專業機構提供優質服務,推進加裝電梯、無障礙設施等方便老年人生活的改造,推動家政、助餐、助殘等多樣化服務更廣泛、更深入地嵌入社區,讓社區承載更多溫馨和關愛。
第二,加力解決群眾的「難事」,比如看病就醫,部分基層醫院缺人才、缺設備,群眾看病經常要去大城市、大醫院。今年,我們將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為人口較多的縣鄉兩級配齊急需的醫療設備,健全高水平醫學人才向縣鄉下沉等機制,力爭實現「小病不出市縣、日常疾病在基層解決」。同時,加快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儘快完成已規劃的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任務,通過大醫院知名專家長駐坐診、遠程診療,讓更多群眾更加方便地享受高水平醫療服務。
第三,努力解決群眾的「愁事」,比如孩子如何上好學校的問題,很多家長都十分關心。今後幾年,我們將適應學齡人口變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通過均衡師資等多種方式,將更多學校納入集團化辦學和託管幫扶範圍,打造上萬所義務教育新優質學校,建設上千所優質普通高中。同時,持續推動高等教育提質升級,推進優質本科擴容,進一步增加「雙一流」建設高校本科招生規模,去年擴招1.6萬人,今年力爭再增加2萬人。總之,我們將努力讓更多孩子能夠接受更公平、更優質的教育。
第四,切實辦好群眾「盼的事」,比如我們國家有數量龐大的城鎮外來務工人員,他們最大的期盼就是能夠在常住地享受到子女入學、住房保障、社會保險等基本公共服務。今年,我們將統籌各種資金渠道,加大對人口流入地基本公共服務建設的支持力度,推動「一城一策」制定實施辦法,努力讓外來務工人員變成真正的新市民,與戶籍人口同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
總之,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清單,就是我們的工作任務清單。我們會一件件、一樁樁,把實事辦實、好事辦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五五」規劃的關鍵一年。這幾年,全國人民一起經歷了很多大事難事,您如何看待這幾年經濟社會發生的變化?能否介紹一下「十五五」規劃有關情況?
請向上滑動閱覽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 鄭柵潔:這是今年大家都在思考和參與的一件大事。「十四五」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正在把「十四五」發展藍圖一步一步變為現實,各項目標任務進展符合預期,中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可愛可信可敬的中國形象得到更廣泛認可,具體表現為6個「大幅度提升」。
第一,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中國經濟展現出世界大國的規模優勢,gdp總量連年邁上新台階。預計「十四五」經濟增量超過30萬億元。形象地講,相當於再造一個長三角,也相當於一個發達經濟體全年的經濟總量。中國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源。
第二,產業競爭力大幅度提升。中國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是全球唯一體系最完整、門類最齊全的國家,產業鏈還在加快向中高端升級。
第三,科技創新力大幅度提升。中國在「海陸空天」領域的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面發力,既收穫了不少「中國首次」,也實現了若干「世界首例」。比如,集成電路、人工智慧、量子科技、航空航天、海洋科技、高鐵技術等領域技術創新不斷實現新的突破,國產大郵輪、大飛機、重型燃氣輪機等「大國重器」備受矚目,「中國製造」正在加快轉向「中國創造」。
第四,民生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這幾年,我們千方百計穩就業、促增收,累計新增城鎮就業約5000萬人,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保持同步。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不斷加強,居民養老金逐年提高,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越來越方便,「家門口」的社區服務更加豐富。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大家都能明顯感覺到,我們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地更綠了。
第五,安全基礎能力大幅度提升。糧食、能源保障的能力和水平邁上新台階,產業鏈供應鏈、金融等領域發展韌性和安全水平穩步提升。再從支撐安全發展的基礎設施來看,高鐵營運里程達到4.8萬公里,佔全球的70%;高速公路里程達到19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算力總規模實現了翻番;數據生產總量快速增長,相當於1500多萬個國家圖書館的數據資源總量。
第六,大國形象和影響力大幅度提升。中國與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統籌推進標誌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建設,廣泛開展產業、投資等領域合作,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成為國際共識,中國充分展現出負責任的大國擔當。我們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已全面「清零」,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已減至29條,不斷拓展深化合作、共贏發展新空間。
經過「十四五」這幾年的發展,我們對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底氣進一步增強。今年,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認真做好「十五五」規劃編製相關工作,這裡我介紹兩個重點。
一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十五五」規劃建議,在充分調查研究基礎上,與各方面共同編製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一批重大戰略任務、重大政策舉措和重大工程項目,按程序提交明年全國「兩會」。
二是組織編製一批重點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涉及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社會事業、文化建設和生態環境等方方面面,也包括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
「十五五」規劃綱要編製是一個集思廣益、凝聚共識的過程,我們將通過多種有效方式,認真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廣大群眾、企業家、專家學者等各方面的意見建議,使規劃更好體現發展所需、民心所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