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神話體系中,申公豹是出了名的叛徒和妖族,他通過自身一系列讓人詬病的努力最後進入仙界,卻始終被自詡名門正派的闡教體系所排斥。他貴為元始天尊的弟子,從來看不起碌碌無為的姜子牙,但最終因其妖族身份,即使晉陞十二金仙也被無視,只能被無量仙翁利用去干臟活累活(如捉妖煉丹),最終功勞卻被仙二代太乙真人等佔據 ,這完全像極了芸芸眾生的一生。在一種結構性社會系統中,出身決定了命運,而非完全是能力或努力不夠,造成申公豹反叛的本質上就是對不公制度的反抗,而非單純的「惡」。
為什麼餃子導演一反常態,把申公豹的人設由惡轉為善,其目的就是為了呼應《哪吒》的主題思想---打破成見,這與餃子導演的處境和成功是緊密聯繫的。他辭去醫生一職,居家坑老,最初被人認為一無是處。及至他大獲成功,旋即又被人吹上了天,這種極大的反差,和申公豹意識到自己與無量仙翁同為被利用的工具,最終選擇聯合反抗,從而喚醒弱勢群體對壓迫性制度的集體反抗如出一轍。餃子導演重新給正義定義,那就是傳統故事中的「正派(如太乙真人)被揭露為既得利益者,而申公豹的「反派」行為揭示了體制的虛偽,迫使觀眾重新思考何為正義。 在原版故事中,申公豹是純粹的反派,而新版則賦予他多層次的性格。
首先是 壓抑與掙扎。導演通過結巴的設定,暗示申公豹因長期被輕視而產生的心理創傷。結巴既是笑點,也是他內心壓抑的外化表現 ; 其次是責任感與犧牲。儘管被仙界背叛,申公豹仍肩負豹妖一族的希望,甚至選擇犧牲自己拯救無辜(如《哪吒之魔童鬧海》中對抗無量仙翁的橋段)。這種矛盾性讓觀眾看到他的「善」與「惡」交織 。第三是 師徒關係的反轉。在續作中,申公豹與無量仙翁從敵對轉向合作,共同挑戰元始天尊的權威。這種轉變源於兩人相似的出身和境遇,進一步強化了角色的合理性。
通過家庭線的補充(如平行世界全家福),申公豹的形象更具溫情。他對弟弟申小豹的關愛、對家族責任的承擔,讓觀眾看到其冷硬外表下的柔軟一面 。這種設計使角色的轉變更具說服力,也滿足了現代觀眾對「灰色人物」的審美偏好--他們渴望看到角色的複雜性,而非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斷。
申公豹的轉變本質上是導演對傳統神話的解構與重構。他不再是一個功能化的反派,而是成為批判社會不公、反映人性掙扎的符號。通過這一角色,影片呼籲觀眾打破對「出身論」的迷信,關注個體在結構性壓迫中的真實困境。正如《哪吒2》中申公豹的台詞:「人心中的成見是座大山」,而角色的反轉正是為了推倒這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