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醫脈通
作者 | 亦一
這個春節,隨著《哪吒2》的爆火出圈,不僅打破了業內常說的「影視寒冬」,也盤活了許多瀕臨倒閉的電影院。
據報道,《哪吒》系列電影創造了票房奇蹟,第一部《魔童降世》斬獲50億票房,第二部《魔童鬧海》更是勢如破竹,一路狂飆。2月6日,電影上映第9天,票房達到57.76億元,超越《長津湖》成為中國影史票房榜新的票房冠軍。2月7日,電影上映第10天,票房登頂全球單一市場票房榜。2月8日,電影上映第11天,總票房已突破70億大關。根據貓眼專業版的最新預測數據,該片的票房預測已經超過108.5億元。
然而,隨著電影的「高開瘋走」,導演的身份也徹底藏不住了——
學醫也能11天賺70億,導演餃子還是太全面
導演餃子,原名楊宇,父母都是普通的醫生。餃子從小的夢想是想當一名漫畫家,但高中填報志願時,他還是跟隨父母的步伐選擇了醫學,並考入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
不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在大三下學期,餃子的一位同學轉行做了軟體,並推薦給他一款好用的動畫製作軟體。於是,壓抑多年的夢想再次喚醒,他開始自學三維動畫,並在畢業後毅然放棄從醫之路,轉身投入動畫行業。
如今,深挖了餃子導演的教育背景後,隨著《哪吒》系列電影的爆火,網友紛紛感慨:「學醫的人做什麼都會成功」,甚至許多業內人士自嘲到:「學醫做什麼都會成功,除了學醫」。
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可以說,有一定的根據。
比如,以「棄醫從文」為代表的魯迅、畢淑敏、余華,以「棄醫從藝」為代表的許嵩、毛不易、周深都是很典型的例子。還有醫學插畫師周舒揚,原為浙大附一院胃腸外科醫生;跨界作家/詩人馮唐,原為協和醫學院博士;現在頭部自媒體博主任志達,原為一家三甲醫院的護士長……
確實,能吃的了學醫的苦,其它的苦的確沒有那麼難以下咽。畢竟,讀書時期的醫學是出了名的「只要專業選得好,年年期末賽高考」,而工作後的醫務人員更是「一入醫門深似海,從此休息是路人。」
不過,在這裡,首先得先解開一個爭議——導演餃子是藥學專業的,算是學醫的嗎?
這一點在各個評論區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評論截圖
藥學是醫學門類中藥學專業類中的一個專業,主要研究和藥物相關的學問。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顯示,醫學門類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中藥學、法醫學、醫學技術、護理學等11類專業。因此,藥學在醫學門類之中,統稱為「學醫的」,並無過錯。
作為正兒八經的醫學行業出身,餃子導演也電影中也展現出了其醫學功底:
李靖找申公豹求葯,申公豹給的藥材全是活血化淤的;哪吒中的穿心咒,撕開之後,留在原地的是一副用冰針組成的血管解剖圖;還有醫學生調侃說,餃子的專業但凡差一點,哪吒的背肌都畫不了這麼標準;再是太乙真人那句「糟了,上次吃多了,有抗藥性」直接讓導演醫學屬性暴露無遺。最後,該說不說,無量的那顆滅魂丹,真的太像新冠病毒了。
「學醫的人做什麼都會成功!」deepseek這樣回答……
這是哪吒爆火後,諸多結論中較為出圈的一個論斷。
為何學醫的人做什麼都會成功?小編帶著這個問題,與最近同樣火爆的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進行了對話,它是這樣回答的(以下內容由ai生成,內容僅供參考)——
《哪吒》系列導演餃子學醫出身的背景引發廣泛討論後,社會對醫學背景人才跨界成功的現象產生了高度關注。這種「學醫者跨界必成功」的認知,背後既有醫學教育體系的特殊性,也體現了醫學人才所具備的核心能力對其他行業的適應性。以下從多個角度分析這一現象的原因:
一、醫學教育的嚴苛性與綜合能力培養
1.頂尖人才的篩選機制
醫學專業錄取分數線常年位居前列,如2023年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平均分達689分,遠超多數熱門專業,這種高門檻篩選出的都是具備超強學習能力、心理韌性和抗壓能力的頂尖人才。另外,醫學生在高壓環境下形成的系統性思維和終身學習習慣,成為跨界成功的底層邏輯。
2. 跨學科知識儲備
醫學教育涉及生物學、化學、物理學等多學科融合,尤其在藥學、解剖學等領域的訓練,使醫學生具備跨領域的知識遷移能力。
小編補充:《哪吒2》中不管是那句「冰不導電」還是那句「抗藥性」都體現出了理科生的嚴謹和醫學生的專業。
3.追求嚴謹與極致主義
醫學教育以高強度的知識積累、邏輯訓練和責任感培養著稱,這種嚴謹性被視為跨界成功的潛在優勢。醫學實踐要求中更是對操作流程和結果進行精準把控,這種「死磕精神」的細節追求被帶入創作中。例如,《哪吒2》中僅10秒的「穿心咒」特效耗時一年製作,甚至遠鏡頭中如馬賽克般微小的角色也被精細刻畫。
小編補充:《哪吒1》中,申公豹說:「人心中的成見像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在第二部中,當小編心中懷疑是他屠城陳塘關時,成見的大山在此刻形成了閉環。而在閉環之外,更是餃子的嚴謹導成了這一出好戲。
二、醫學職業訓練的可遷移能力
1. 抗壓與決策能力
醫學生需面對高強度臨床輪轉(如連續36小時值班)、急診室生死決策等極端場景,這種環境下錘鍊出的抗壓能力和快速決策力,在動畫、遊戲等需要長期投入的創意產業中尤為重要。
2. 系統性思維與問題解決
醫學診療要求從癥狀到病因的全鏈條分析,這種系統性思維在複雜項目管理中至關重要。餃子在《哪吒2》製作中協調138家動畫公司合作,將分散資源整合為「萬龍甲」般的整體效果,正是醫學系統性思維的延伸。
3. 共情與溝通能力
醫患溝通訓練出的共情能力,使醫學背景人才更擅長捕捉用戶需求。例如,《哪吒1》打破傳統神話框架,塑造反叛哪吒形象引發觀眾共鳴,《哪吒2》中東海龍王敖光的盛世美顏也是沿用了觀眾的建議,不然我們現在看到的可能是鰲拜的形象。
不過,deepseek也表示,儘管醫學背景人才的成功案例頻現,但需理性看待此問題,餃子等人的成就更本質的驅動是對熱愛的極致追求與長期主義。正如餃子所言:「天下之事都不新鮮,所有難做的事都是人做出來的」。醫學背景或許是一塊跳板,但真正的「逆天改命」仍需靠個體在跨界領域的深耕與突破。
強調成功的背後,是對現狀的不滿
學醫的人做什麼都會成功!
稍微保留點理性的人都知道,這句話太過絕對,並不成立。
那為何這句話會在哪吒爆火後廣為流傳並廣泛接受呢?
這大抵是因為學醫之人對現狀的不滿,以及以餃子為代表的巨大成功在媒體敘事強化下所帶來的幸運者偏差。
別人過得好不好難以置評,但醫務人員過得不好幾乎是難以否認的。
前段時間,一位網友發文表示:「考公才是學醫的天花板。我兒子有兩個大學同學都是唐山人,一個五年本科後考上了衛健委編製,一個繼續讀研畢業後回到了家鄉的三甲醫院。前兩天,衛健委的那個同學跟著領導一起下去檢查,在醫院碰見了那個忙碌在臨床一線的碩士,那個在醫院工作的同學已經吃住在醫院好幾天了,忙得起飛。選擇大於努力,當時就具象化了。」
此言一出,立即在業內引發熱議。
隨即,一知名自媒體博主、清華大學某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陳醫生髮文感慨道:「非常同意這句話!我是真心勸退大部分醫學生,因為我的同學中都有兩個副廳了,剩下都是正處,副處都很少。留在醫院的只要不幹臨床醫生,副院長、醫務處長等隨處可在,而我,還在為了病歷質量不合格而苦惱。干醫療,性價比太差!」
其實,這種差異性,何止如此。可以說,它貫穿了醫務人員的一生。
讀書時期課排得比哪個專業都多,幾十本需要死磕的「藍色生死戀」,至今回想都讓人頭皮發麻;期末階段,別的教學樓上是成雙入對的甜蜜小情侶,只有醫學院的走廊陽台上站滿了起早貪黑、兩眼一睜就是背的醫學生;上班之後,別的同學30歲已經進入結婚買房生娃的人生新階段,而剛規培完進入醫院的醫學生還要伸手找父母要錢;哪怕是工作穩定之後,與同年齡的人相比,醫務人員的收入不見得體面多少,但是給予家人的陪伴是寒磣得要命;即便是說起健康這個話題,醫者難以自醫的背後,唯有一聲聲嘆息……
因此,網友所言,「學過醫出來之後外面的雨跟醫院的雨相比簡直就是毛毛雨」,並不算妄言。
其實,成功沒有好走的路
理性來講,從醫之路確實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但這並不代表,從醫之外的其它路,就那麼好走,那麼容易成功。
近日,導演餃子一張「早期、2019年和2025年」的對比圖在網上瘋傳(大家可自行網上搜索)。
幾年時間,電影人物在他的筆下愈發鮮活,而他自己卻肉眼可見的蒼老。
如今導演餃子成為了行業人口中「拯救中國電影的人」,但鮮為人知的是,他也曾被嘲諷為「啃老族」「失業廢柴」,靠著母親微薄的退休金,硬著頭皮,一天16個小時宅在家裡,用著盜版的三維軟體,一遍又一遍翻看教程對照學習,又當編劇又當導演又當特效師……
哪怕是在《哪吒1》已經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礎上,製作《哪吒2》的過程中,依舊困難重重。技術上,仰望的大山依舊存在,外包敷衍,只能自己硬著頭皮去死磕、去征服。
在小編看來,任何巨大的成功都無需過度美化和渲染,因為它的背後是常人難以想像的磨礪和痛苦。人們常常驚嘆於金字塔的神跡,但更應看見通向頂端的石階上深深淺淺的裂痕,那裡浸透著創造者咬碎牙齒的堅持。
因此,新的一年裡,我們無需在別人的巨大成功中妄自菲薄,而更應該專註於自己的小小事業和生活。與此同時,我們也應從他人的心血之作中吸取力量——可能我們還是無法做到像哪吒那般勇敢正義、嫉惡如仇,因為我們當中的很多人已不再年輕,也知道了天高地厚,但是希望我們都有石磯娘娘的好心態:拒絕內耗,穩住內核,2025年,做一個可巍峨也可平庸的人。
責編|亦一 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