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台蛇年春晚繼續堅持開門辦春晚,傾情打造歡樂吉祥、喜氣洋洋的人民的春晚。除夕夜,四地分會場攜手北京主會場,為全球受眾奉獻了一台熱氣騰騰的文化年夜飯。其中,無錫分會場將傳統曲調、情景演繹有機串聯,呈現歷史文脈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絢爛畫卷,盡顯「太湖明珠」的江南魅力與時代風采。一起走進無錫分會場。
作為全球華人矚目的年度盛會,蛇年春晚的各地分會場也通過這個平台向全國乃至全球觀眾展示了自身的特色文化和亮點。數據顯示,除夕和大年初一兩天,無錫的熱度增長185%。截至1月29日(大年初一),預定無錫旅遊總人次和金額均排名全省第三名。預定到無錫的人次增長率排全省第二。其中年初一外地遊客接待量比同期增長93%。
東北遊客 柴冬艷:我們是從黑龍江來的,這一次我們上江蘇來,也上無錫這個地方,它是(總台)春晚的分會場,清名橋,很出名,然後我們今天來到這兒,感覺特別開心,這兒年味道很濃,過年的感覺不同,然後也體會體會南方的、江蘇的、無錫的不一樣的年。
作為中國大運河途經的重要城市。無錫保留了古運河上最古老、規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單孔石拱橋,清名橋,而蛇年春晚無錫分會場主舞台就設置在這裡,這裡是欣賞江南水鄉生活的最佳角度,清名橋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春晚主舞台以吳冠中畫作《懷鄉》為靈感,清脆明亮的琵琶,伴隨著柔和婉轉的吳歌,顧愷之、徐霞客、蘇軾、范仲淹等與無錫息息相關的歷史名人「穿越而來」,吟唱出各自心中的「無錫景」。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江蘇無錫分會場負責人 劉欣:千年來人文之盛這個是吸引人的特點,但是其實當代人的奮鬥也很好,所以我們還是希望把千年以來和新時代能做一個關聯,通過古代的這種千年文脈的積累,能夠映射到現在這種無論是中國人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還是中國人這種對自己人生那種奮鬥。
由演員趙正陽飾演的顧愷之,生活在我國東晉時期,在文學和繪畫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被稱為「畫聖」,他以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將曹植的《洛神賦》轉化為一幅極具感染力的畫作。
詩人蘇東坡出生在巴蜀大地,自35歲第一次來到江蘇,到與世長辭,長達30年的時間裡,共計14次頻繁往來於江蘇境內。
演員 吳樾:我覺得這個節目的形式特別好,在一個短時間內讓大家夢回那個年代的古代的那些文人仕士,讓他們每一個人都出來,然後向現在的觀眾朋友來表達情感。
演員 倪妮:因為我是江蘇人,雖然我現在不在南京。但是我還是覺得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所以很幸福,很開心。無錫就是一步一景,你看分會場有小橋,有流水,然後有曲兒,有詩,有戲有舞。就是一幅詩情畫意的畫面,像一個捲軸一樣在你面前展開。
除了見證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無錫還被譽為「百年工商城」,百餘年的工業發展史留下了無數珍貴的工業建築,這些老廠房成了無錫堅守實業的象徵。為了選取最佳拍攝角度,春晚導演組提前一個多月走訪無錫老城實地堪景。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江蘇無錫分會場執行導演 劉翔宇:我們抓住這個特性,選擇一個代表工商業文化的大船進行了改造。這個船上我們放了一些有無錫歷史進程的特徵、還有民族工商業的代表,是中國的紡織廠,還有一個造船業的發展,我們把所有的元素都融合在了這艘工業大船上面,然後把它放到了代表運河文化的場所中,整場的表演設計都發生在這個舞台上面。
南尖公園所在地曾是無錫民族工商業發展和繁忙水運的港區碼頭,場地內保留著上世紀70年代建造的倉儲建築群,今年春晚,無錫還把紡織女工舞蹈搬到了這裡,回望過去發展歷程,展望未來發展方向。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江蘇無錫分會場舞蹈總監 楊嶸:20多名舞蹈演員立在足尖上的紡織女舞蹈,把我們百年工業紡紗,第一棉紡廠紡紗的實業報國精神精妙地展現在眾人面前,接下去我們造船鏗鏘有力的造船舞,把這種火熱的熱情也是展現出來。
從「千年文脈」到「實業報國」,無錫分會場舞台的設計以「水」為線索,通過船行千年的動態敘事,打造出「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意畫面。此前,導演組曾多次苦惱於場地條件的限制,傳統的拍攝方式難以全方位展現水鄉風貌。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江蘇無錫分會場影視化執行導演 任唯彤:我們跟以往不同的是,以往的拍攝呈現都是靠舞台的燈光,但是這種燈光形式有很難體現出江南美景的這個感覺。
最終,導演組選擇用百盞魚燈照亮古老運河,千架無人機點亮夜空,同時燃起璀璨煙火。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江蘇無錫分會場視覺總監 申宇傑:總台技術局提供的無人機航拍的虛擬,之前可能都沒有用過,因為它通過航拍對整個現場的掃描我們制定航線,可以實時在無人機上面去嫁接虛擬ar。以往的舞台都是用搖臂和電軌,今年通過無人機的話,我們可以通過在航拍的情況下把虛擬畫面接進來,它完全不受機位的限制,可以通過航拍在整個空間內進行任何角度去拍,然後可以實時地帶到這些虛擬效果,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江蘇無錫分會場影視化執行導演 任唯彤:(水面)我們這次換了一個拍攝的燈光打光模式,使用了6000到7000個燈籠,紅色的、黃色的以及河面上漂浮的魚燈,還有花燈,用道具的點光源形式去打造江南美景的視覺衝擊。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無錫樂團共奏《太湖美》;千人二胡齊奏《無錫景》,拼出新年「福」氣。琵琶、二胡、口琴……餘音繚繞中,無錫張開雙臂擁抱多元文化,當民樂與交響樂交融,無錫這座音樂之城的獨特魅力便呈現出來了。
近年來,無錫在城市文化建設上始終保持著「快人一拍」的節奏,建設交響音樂廳,成立無錫民族樂團、無錫交響樂團,積極打造「世界音樂之都」品牌,把音樂的活躍因子融入城市。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江蘇無錫分會場舞美總設計 王琛:我們就在太湖的黿頭渚那邊搭建了一個水舞台,然後還有船的概念在裡面。我們想有一個千帆競發,在太湖這種宋式的大的漁船,動勢整個做一個發散的感覺,特別像有黿頭渚奔向太湖千帆競發這樣生生不息的一個畫面。
中央民族樂團團長 趙聰:非常榮幸和呂思清老師可以一起中西文化的碰撞,交響樂團和民族樂團融合在一起,也體現了無錫國際化的追求。
除了動人的景緻,今年春晚無錫分會場還將非遺元素融入演出當中,惠山泥人、精微綉、紫砂技藝一一亮相。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蘇綉(無錫精微綉)傳承人 趙紅育:我這一幅畫其實是一幅青綠山水畫,繡的是太湖泛舟,太湖邊上青山綠水。這一次央視分會場在我們無錫,我們作為無錫人覺得非常的自豪,無錫的精微綉通過春晚能夠走向全國,讓全世界的人民都能看到,所以非常自豪。
名人、名畫、非遺、小吃,二胡、琵琶、口琴、小提琴,清名橋、映月里、梅里古鎮、黿頭渚……多元素、多場景炫目交替,傳統曲調勾勒江南水鄉風情,傳統民樂與交響樂中西合璧,無錫分會場生動鋪展開一幅歷史文脈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絢爛畫卷。
無錫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 黃維恭:總台春晚成功舉辦以後,進一步點燃了江蘇無錫分會場的人氣。從統計數據看,年初一、年初二兩天,全市納入統計的景區、度假區、文博場館和鄉村旅遊點總遊客數超過了433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實現了翻番。以我們分會場主舞台所在的清名橋歷史街區而言,兩天的遊客數將近50萬人次,真可謂人氣井噴。
文物勝跡盡顯江南風韻,人文厚重名家大師輩出,山美水美的無錫宜居宜業,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標杆,也是展現中國繁榮之姿、開放之態的窗口。新的一年,歡迎大家走進無錫,品味江南水鄉的獨特韻味,遇見大運河畔的最美非遺。
(總台記者 李筱 錢進 吳隆 陳曉群 劉雅晴)
©2025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