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最近,紀實訪談節目《十三邀》第八季收官。收官短片名為「相遇在時間深處」,有些相遇是主動奔赴,有些則彷彿是時間的溫柔回眸。
當許知遠時隔4年重訪歷史學家許倬雲,許老夫人曼麗招待客人們吃自己烤的蛋糕,配料有胡蘿蔔、鳳梨、葡萄乾……蛋糕很美味,曼麗熱心地讓大家拍照留存她親手寫的食譜。按照這張食譜做出來的「曼麗同款」蛋糕,演員詠梅先嘗到了。在北京衚衕里,她很驚喜地問許知遠:「一模一樣的嗎?」於是在這樣一個秋日午後,他們吃到了美國匹茲堡的下午茶。
《十三邀》第八季目前豆瓣評分9.3分,此前第七季也高達9.4分。一檔做到上百期的長視頻節目,完全沒陷入後續乏力的「n代魔咒」。觀眾能隱約感覺到,最近兩季的節目氣質也有所轉變。製片人徐嬋娟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分享她眼中的《十三邀》在見證怎樣的時光,講述了哪些故事。
2022年,記者出身的資深紀錄片製作人徐嬋娟正式加入《十三邀》,成為第七季的製片人。她曾製作過《禿然發生》《僅三天可見》等節目。
徐嬋娟最早在央視實習時,其老師就是現在《十三邀》的總監製李倫。徐嬋娟說,當初李倫忽然找到自己,邀請加入《十三邀》,她特別意外——徐嬋娟之前一直做新聞片,跟這檔訪談節目沒有任何交集,私下也不認識許知遠。
徐嬋娟坦言,《十三邀》做了6季,在行業內有一定口碑,品牌又有比較強的辨識度,「製片人的風格會比較鮮明地注入這個節目里」。
「很會選人」是大眾對《十三邀》的印象之一。
由網路數據堆積起來的名氣、討論度等,從來不是《十三邀》選人的標準。徐嬋娟說,主創們討論的是一些「關於感受」的內容,比如大家當下的感受是什麼?未來一年想要探究什麼?
「每一年會發生很多事情,隨著社會氛圍的變化,每一年大家的心境也不一樣,所以想要探尋的答案、尋找的人也不一樣。」徐嬋娟說,大家會交流自己內心的變化,以此為基礎,提出來一些擬拍攝人選。
徐嬋娟加入《十三邀》後,在第七季拍攝的第一個人,是美食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面對陳曉卿這樣接受過不少媒體採訪的對象,徐嬋娟認為,如果《十三邀》拍攝的陳曉卿只談美食,那會和其他很多採訪、節目雷同。但陳曉卿還有另外一個重要身份——做美食紀錄片前,他是拍現實題材紀錄片的,曾經也是「北漂」一族。
因此,《十三邀》鏡頭記錄的不僅僅是食材、食物,和一個人,而是向外延展至一個地方几十年的生活變遷、整座城市的變化。「人要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然後你才能打破自己的局限」。
不同於以往訪談陳曉卿的節目,這一期故事的開頭,是凌晨三四點鐘,許知遠去逛北京的菜市場。一直做現實題材新聞片的徐嬋娟表示,讓許知遠去菜市場這個念頭,是基於自己感受進行的一次嘗試。
「我想讓他去感受一下北京城菜市場里的這些人,每天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蘇醒、經營、過日子的?他們怎麼批發?菜市場里的菜怎麼擺?魚怎麼收?他們怎麼迎來第一撥顧客?」徐嬋娟說,讓許知遠感受這些場景,或許會和他日常狀態有較大的差異,從而產生一些新鮮的、具有反差感的東西。
與熟悉的生活場景有所反差,能給予一個人「刺激」。但徐嬋娟也提到,許知遠是一個鏡頭內外幾乎沒有差別的人,不會有「鏡頭面具」。她篤信,這種真實性是做視頻節目「特別核心的點」。
訪談者的表裡如一,是成就好節目可能性的基礎。「一個『不會演』的人,當置身於一個新環境里,他的第一反應就是真實的,會誕生淺層次的戲劇性,以及更深層次的內容張力。」2019年,《十三邀》第四季拍攝的許倬雲,帶給觀眾極大的震撼。4年過去,當第七季又去美國拍攝時,他們打算再去探望一下許倬雲,並用鏡頭記錄一下這個過程。
許老身體非常不好,行動也不便,但他願意把時間空出來見見他們。在節目中,許倬雲淡然說道:「我的癱瘓是一個問題,骨頭和肌肉融合了,神經沒法治好,腳也不能動了。」儘管日常生活幾乎完全依賴於太太曼麗的照料,僅剩兩根手指尚能活動,許倬雲卻從未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和對社會的貢獻。
他堅持寫作、直播,用年輕人的方式與大眾對話,傳授智慧與力量。他說:「我94歲了,但該做的事情不能耽擱。」多年以來,許倬雲始終如一踐行自己的承諾,努力留給這個世界一些東西,幫當下的年輕人安頓身心。
雖然《十三邀》被定義為一檔訪談節目,但徐嬋娟覺得,這不是訪談,而是一種交流。以「交流」為指引,拍攝就不會一味追求視覺上的「完美」,而更追求真實交流場景的生活氣息。比如,許知遠和曼麗的聊天,就是在廚房餐桌上,曼麗招待大家吃蛋糕、喝茶,交流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許知遠對話詠梅,讓很多網友感嘆「被治癒」。徐嬋娟說,這一期選題來源是許知遠去影院看了電影《出走的決心》,覺得詠梅特別好,很想和她聊聊。從個人角度出發,詠梅最觸動徐嬋娟的,是她面對巨大的名利時作出的選擇。
「詠梅火了以後,沒有乘勝追擊、把自己投到那個圈子。因為她發現當自己火了以後,找來的人、資源和機會越來越多,這時候她發現自己漸漸不care(在意)別人了,於是作出了和其他演員截然不同的選擇。」這一點令徐嬋娟很感慨,因為這件事「太難做到」了。
中國原創繪本畫家蔡皋、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林小英、芭蕾藝術家譚元元、植物科學畫家曾孝濂的夫人張贊英……這兩季節目細膩、有力的「女性視角」,得到網友們的好評。
2024年秋天,秦皇島的阿那亞海邊,「十三邀100期」線下活動,林小英、蔡皋、黃燈參與了一場名為「想像教育的另一種可能」的論壇,現場反響極其熱烈。那一刻,徐嬋娟更深切地感到,女性的敏感性、共情力、感染力,能釋放出很強大的力量。
從陌生未知到建立關係,再到交心,甚至還有一些矛盾和碰撞……這些都是故事的元素。作為一個創作者,徐嬋娟帶著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去理解這些元素,理解「談話」的意義——「《十三邀》是某種思想的交流,同時又是一趟旅程,或者是一個故事的發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