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視角解析:大 S 離世引爆輿論,為何觸動了億萬人的內心?

2025年02月06日15:52:06 娛樂 1171

心理學視角解析:大 S 離世引爆輿論,為何觸動了億萬人的內心? - 天天要聞

文/37度暖爸

友情提示:為保護個人隱私,文中隱去個人信息。

2月3日,開始傳出大S病危的消息,我就當是又一次對明星的八卦,緊接著幾分鐘後,就確認了大S離世的消息。

為何大S離世,會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甚至一直發酵到現在,仍然在熱搜?

首先,大S作為名人,存在於70、80、90後的記憶中。

流星花園》的播出開啟了偶像劇的時代,該劇改編自神尾葉子的漫畫《花樣男子》,講述平民女孩杉菜與貴族學校F4之間的愛恨糾葛,劇中「紅紙條」霸凌、階級衝突等情節成為經典。

心理學視角解析:大 S 離世引爆輿論,為何觸動了億萬人的內心? - 天天要聞

F4和大S也因此走紅,倔強的杉菜也從《流星花園》的劇情走進了人們的心中。

《流星花園》作為跨時代的文化符號,通過不斷翻拍與本土化,迄今為止仍然持續影響著亞洲乃至全球的流行文化。

其次,從心理學視角來剖析,大S的突然離世,引發人們的關注的背後,有死亡焦慮在其中。

心理學視角解析:大 S 離世引爆輿論,為何觸動了億萬人的內心? - 天天要聞

死亡是人類共同的恐懼,大 S 的離世讓人們直面生命的脆弱與無常。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面對他人的死亡時,會不自覺地聯想到自己的生命終結,從而引發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生命意義的反思。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往往忙於奔波,很少停下腳步思考生命的意義。大 S 的突然離世,像一記警鐘,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思考生命的價值和珍貴。

這種對生命的集體反思,促使人們參與到對她離世事件的討論中,在交流中尋找安慰,獲得對生命的新認知。

心理學視角解析:大 S 離世引爆輿論,為何觸動了億萬人的內心? - 天天要聞

弗洛伊德曾引用叔本華的話說:所有生命的目標都是死亡。

是啊,這句話的確是沒錯!所有生命的終點都是指向死亡。

死亡,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神秘的話題,人們普遍對未知的事物存在恐懼。換句話說,沒有人體驗過死亡,體驗過死亡的人都無法再向我們傳遞信息了。

所以,很多人面對死亡都會存在死亡焦慮,尤其是類似大S事件,突發性的死亡,沒有給人們接受的過程。

說說我自己的故事吧~

我從小體弱,父親認為:體弱的孩子不應該接觸這些事情,以致於我爺爺去世我都沒能去到參與葬禮。

我第一次正面死亡,是在我18歲那年,按照本地的風俗,我要去負責為長輩抬屍。

從來沒抽過煙的我,在領了一盒煙之後,我自己在角落裡抽了半盒,不記得是什麼味道。

當時父親和姑父一直安慰我沒事,沒事,跟著我們做就好,別害怕。

現在,我仍然回想不起來當時的情景,只是記得自己參與了這件事。

上學之後,我和我同學講起這件事,同學說:「你知道老人為什麼不怕嗎?因為他們都半截子入土了。」

我當時信以為真,但現在我否認這個說法。

心理學視角解析:大 S 離世引爆輿論,為何觸動了億萬人的內心? - 天天要聞

我朋友的老公,一直存在死亡焦慮,因為他的家人都是因為癌症去世,而且年齡都不大。

因為害怕,他即使不舒服也拒絕去醫院檢查看醫生。

他走的也算是痛快,在一次休假中,接孩子的路上猝死,用白話說:沒受罪。

我還做過一個70多歲老人的個案。

她愛人去世了,在家裡誰都不能提她去世的老伴兒,只要有人提起,她就會驚恐發作。

她認為,她老伴兒從來沒走,一直跟著她,可能隨時會將她帶走。

心理學視角解析:大 S 離世引爆輿論,為何觸動了億萬人的內心? - 天天要聞

關於死亡焦慮

死亡焦慮是個體對死亡必然性的認識被提醒時,內心身處感受到受死亡威脅而產生的一種懼怕或恐懼情緒。

其實,死亡焦慮是一種喪失感,是對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喪失感,也是對生命宣告的無意義,因為無論生前付出多少努力,獲取多少成就,最終一切都會伴隨著生命消失。

當然,死亡焦慮也有宗教因素的影響。

在中國,或者說佛教文化中,死亡並不意味著消失,而是又一次的生命輪迴。

由此,宗教根植於人們的心底,讓人們相信:死亡並不可怕;在世間要行善事,這樣才能獲得轉世投胎的機會,從而減輕人們的死亡焦慮。

心理學視角解析:大 S 離世引爆輿論,為何觸動了億萬人的內心? - 天天要聞

如何面對死亡焦慮

死亡焦慮的癥狀包括:不安、煩躁、焦慮、恐懼、抑鬱、睡眠障礙,還有身體上的不適比如頭痛、胃痛、肌肉酸痛等。

也可能常思考死亡,有不安、恐懼、焦慮、緊張、恐慌等情緒反應,導致顫抖、出汗、無法正常活動,這可能屬於嚴重的焦慮反應,甚至達到焦慮症的程度。

外顯的是明顯的對死亡的恐懼和身體不適,內顯的可能表現為無根據的焦慮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同時,當經過墓地或聽到名人去世時會感到恐慌,這也是具體的表現。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死亡焦慮,因個體認知水平差異而存在不同。

弗洛伊德認為:死,是為了更好地活著!我雙手贊成!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死亡的必然性,是在提醒我們要好好的活著,要好好感受當下,要好好珍惜生命,要好好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心理學視角解析:大 S 離世引爆輿論,為何觸動了億萬人的內心? - 天天要聞

面對死亡焦慮並不困難,只是看你自己是否願意,或者說敢於面對。

  1. 正視死亡

承認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通過閱讀、觀看紀錄片,增加對死亡的科學認知,減少對未知的恐懼。

2、尋找生命的意義

更通俗地說:就是更好地活著!

為自己設定清晰、有意義、可實操、可落地的目標,無論是職業的發展、社會的貢獻、家庭的幸福還是個人的興趣愛好。

通過實現這些目標,增強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這就是更好地、有意義地活著!

3、建立親密關係

與愛人、家人、孩子、朋友保持密切的聯繫,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讓關係可以提供情感支持,減少死亡帶來的孤獨感。

黃磊在電視劇《小敏家》中有一段非常經典且可以傳頌的台詞,他在長城上對女兒說:

「人這一生會經歷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學上的死亡,就是你這個人已經死了,呼吸停止,心臟停止跳動;第二次是社會性死亡,大家為我們舉辦葬禮,哀悼我們的過去;第三次死亡,是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我們的人也離世了,我們才會真正的消失。」

心理學視角解析:大 S 離世引爆輿論,為何觸動了億萬人的內心? - 天天要聞

寫在最後

死亡這個話題,在任何文化中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我認為,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想清楚:我們為什麼而活著?

活著,又是什麼?

是在夕陽下緩慢的散步,感受陽光一點點地淹沒在地平線;是春天的風,夏天的燥熱,秋天的落葉,冬天的皚皚白雪和刺骨冷風。

活著,是慢下來的人生,是享受,感受當下的美好,是與愛人看一場電影,吃一頓美食,是獨處之後的明悟,是與孩子一起感受當下成長的快樂。

正是因為生命的有限性,我們才要更好地活著,拓展生命的寬度!

所以,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非人哉:哮天化身憂鬱男神,九月一見鍾情,敖烈誤以為她是同性戀 - 天天要聞

非人哉:哮天化身憂鬱男神,九月一見鍾情,敖烈誤以為她是同性戀

《非人哉》漫畫版,主角們的高中時期,故事非常有趣,而且還是完整的劇情。在高中時期,哮天一度化身憂鬱男神,那顏值簡直可以排到非人哉前三。九月那是一見鍾情,還將這件事情告訴敖烈。敖烈整個高中時期都以為九月是男生,所以以為她是同性戀。如果從顏值的角度來說,哮天確實帥氣。在特定的場合之中,哮天更是散發著魅力...
澤連斯基與特朗普通電話 - 天天要聞

澤連斯基與特朗普通電話

▲2月28日,特朗普在白宮與澤連斯基會晤。據央視新聞消息,總台記者獲悉,當地時間19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同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目前通話正在進行中。同時,白宮證實,特朗普正在與澤連斯基進行通話。普京和特朗普通話 討論俄美關係和烏克蘭局勢俄羅斯總統網站18日發表聲明說,俄總統普京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天通電話。...
孟子義、李昀銳活力加盟,《奔跑吧》第十三季「兄弟團」集結 - 天天要聞

孟子義、李昀銳活力加盟,《奔跑吧》第十三季「兄弟團」集結

輕輕地,輕輕地,他們來了!包鬆弛的!《奔跑吧》全員「輕」感上新!浙江衛視《奔跑吧》第十三季,3月18日驚喜官宣,新一季節目以「輕裝上陣」為主題,不為勝負所縛,只為快樂而奔!以最輕盈的行囊,最自由的奔跑,帶領大家在春日裡出發,去邂逅新一程山海
秦嵐憑《黃雀》出圈,不僅和角色契合,還展現了多元的表演實力! - 天天要聞

秦嵐憑《黃雀》出圈,不僅和角色契合,還展現了多元的表演實力!

由郭京飛和秦嵐領銜主演的電視劇《黃雀》播出後,觀眾反響強烈,不僅劇情收穫了一致好評,而且「秦嵐演我生理性厭惡」的話題也在網路上迅速發酵。該話題主要源於秦嵐在劇中對黎小蓮這一角色的精彩演繹,尤其是她對另一角色「佛爺」(祖峰飾演)的複雜情感表現,讓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儘管秦嵐飾演的黎小蓮與盜竊團伙的頭...
朱丹為鼓勵王珞丹參加浪姐說對方是自己的第一位,周一圍聽了咋想 - 天天要聞

朱丹為鼓勵王珞丹參加浪姐說對方是自己的第一位,周一圍聽了咋想

文|吳清淺綜藝《乘風2025》王珞丹在節目里打電話給朱丹,問她「我跟你老公誰是第一位?」朱丹竟然絲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是我的異父異母的親姐妹(王珞丹)。」不知道朱丹接這電話時周一圍在不在身邊,要是在且聽到了,或者浪姐6播出手看了這一段會咋想呢?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朱丹在這電話里特意說王珞丹是自己異父異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