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蛇年如約而至。
星光不問趕路人,也許過去的一年你事事順心,也許你遇到了一些小挫折,在新年這一特殊的時刻,一切都有了新的開始,每個人都心懷新的期許。現在的你,是不是也在熱搜榜上看著關於《2025年蛇年春節聯歡晚會》的有趣話題?哪個節目,最讓你印象深刻?來聽聽他們的答案吧!
桑南才:萬家燈火處,家國兩團圓

最近幾年的春晚,都會讓讓老百姓走上舞台,給大家拜年,今年也不例外。在今年的春晚上,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怒江州分公司稱桿鄉郵政所所長兼投遞員桑南才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代表,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亮相,並向全國人民拜年。對桑南才來說,今年春晚他印象最深的節目就是歌曲《我的家》。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這就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力量。這幾年,我作為一名郵遞員,確實看到身邊的環境在發生很大變化,我的『郵遞路』越來越平坦、方便,周邊的環境也越來越好。」桑南才說。
桑南才所在的郵政所,是怒江全市9個鄉鎮郵政所中服務行政村和各族群眾數量最多的一個郵政所,共有5個鄉郵投遞段。這條處在深山峽谷中、總長486公里的郵路,需要6天才能走完。而桑南才,一個人在這條郵路上已堅守了37年,被傈僳族群眾親切地稱為「托厄哈扒」(傈僳語,意為「送信人」)。
在一次派送郵件過程中,桑南才遭遇滾石,他的右手中指被石頭砸掉一截,落下終身殘疾。
「手指斷了,但郵路不能斷,再苦再難我也要堅持走到底!」桑南才說。
因為他知道,重重的郵包里,裝著的是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物資,是維護各族群眾合法權益的法律文書,是承載莘莘學子希望與夢想的錄取通知書……
在投送郵件途中,桑南才遇到需要幫忙採購的村民,便會主動當起「義務採購員」。有人需要採購糧油、食鹽、生活用品及化肥、農藥等,只要提前給桑南才打個電話或託人說一聲,他都會提前採購好,送郵件時一併送上門。王瑪基村打陽洛組有位波姓殘疾人行動不便,桑南才經常幫助他,時常給他捎去生活必需品。鄉親們逢人就說,桑南才是「黨派來的親人」。
37年來,桑南才穿爛了560多雙膠鞋,騎壞了5輛摩托車,磨破了160多個郵包,每年行程超過5.4萬公里。他見證了高山峽谷郵路從「鳥路鼠道」到「天塹通途」的巨變,見證了家鄉「一步跨千年」的發展奇蹟。
佘建華、羅笛:對國泰民安的期許,化作一盞盞燈火搖曳的守望

觀看春晚節目《借傘》時,佘建華和羅笛這對年輕的鐵路夫妻,思緒好像回到了兒時看《新白娘子傳奇》的溫馨時光,心中湧起一股別樣的甜蜜。在他們心中,「愛」這個字,不僅代表著浪漫的愛情,更蘊含著夜以繼日的辛勞、聚少離多的酸楚,以及望眼欲穿的等待。尤其是在春運期間,他們的工作更是繁忙異常。

佘建華和羅笛,是國鐵南寧局柳州工務機械段的大型養路機械(以下簡稱「大機」)司機。夫妻二人常年駕駛著大機「南征北戰」,默默維護著廣西的各條鐵道線的安全平穩。「我們駕駛的大機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鐵路線路維修設備,硬幣能在一列時速350公里的高鐵上屹立不倒,萬千旅客能坐在飛馳的高鐵上如履平地,背後就離不開大機對線路的養護作業。」佘建華說。
「我跟羅笛自認識以來,搭檔了5年,就好像醫生護士一樣默契。」佘建華邊說,邊給了在右手邊駕駛大機的妻子一個鼓勵的眼神。
在3平方米的大機駕駛室內,儀錶指針閃爍不停,撥桿按鍵密密麻麻。「白天列車在線路上跑,夜晚就需要我們對線路進行保養維護,不同的大機可以應對不同的線路病害。如搗固穩定車,可以精準地將兩根鋼軌前後左右的最大尺寸誤差控制到2毫米以內,確保兩條鋼軌像兩條平行線一樣穩定。我現在駕駛的這個邊坡清篩機則是處理線路邊坡的『神器』,可以將線路邊坡上的細土、污染物以及小碎石徹底清除乾淨,恢復道床彈性,保障列車運行平穩。」佘建華說。
「如果把大修清篩施工比作一場為線路道床『清肺』的大型『手術』,那我們就是動手術的『主治醫師』,操作大機外圍的『手術刀』,把線路快速恢復如初。」佘建華夫妻倆,一人負責操作大機,一人負責檢查設備狀態、確認儀錶數值、核對線路資料,這些複雜的施工流程,在他們的默契配合下完成得行雲流水。
「鐵路大修施工環境艱苦,需要常年在荒郊野外流動作業,不僅背井離鄉,遠離城市繁華,還常通宵熬夜,作息顛倒。參加工作以來,節假日我倆幾乎沒怎麼回家。」佘建華說,「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我們不能經常陪伴在老家的父母。但怎麼說呢,當在愛情前面加上『鐵路』兩個字,就多了一份責任與擔當。我們既互為軟肋,也成為了彼此的盔甲。」
白天,鐵路軌道上車流密集、運輸繁忙,夜間,佘建華夫妻就和工友們在線路精心維護。「我們把線路維護好了,列車就能跑得更快更穩。讓更多遊子歸家一解鄉愁,我覺得很有成就感!就像春晚主持人說的那樣,我們對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的期許,化作一個個平凡瞬間的暖意,一盞盞燈火搖曳的守望。」佘建華說。
「二叔」:生活永遠不會虧待你我認真的剎那

在春晚的舞台上,當歌手莫文蔚與毛不易深情演繹《歲月里的花》時,「生活永遠不會虧待你我認真的剎那」「願三月有耕耘,九月有驚訝」這些歌詞啟發了快手達人「秋月梨二叔」(簡稱「二叔」)的創作思路。這位來自河南省南樂縣閆李谷金樓村的網路達人,將村民的平凡生活融入rap,成為了村裡無人不知的「說唱扛把子」。從曾經的梨樹種植高手,到如今的網路說唱紅人,新的一年,二叔說他的說唱內容還會不斷變化,但那份從泥土裡生長出來的真實卻始終如一。

二叔是個普通的農民。2023年9月,他開始嘗試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布自己翻唱或改編的說唱作品。他的說唱內容多取自鄉村生活,旋律朗朗上口,加上歡快的運鏡,讓人耳目一新。
二叔的說唱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對於二叔這個「門外漢」來說,作品需要一遍遍打磨,「每次忙完農活,下午6點錄音,經常練到夜裡12點。因為說唱的節奏不好把控,我要聽一句、唱一句,不對的地方要一點點練。」有時候,二叔錄音結束後,洗漱的時候還會一直「嘀咕」歌詞,甚至做夢都會夢到。不過說唱這種新潮的事物,二叔願意去學習。因為他知道,真誠的創作往往最能打動人心。
二叔的說唱作品不僅展現了鄉村生活的樂趣,還傳遞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他用說唱的方式表達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同時也希望通過這些作品吸引年輕人關注鄉村。在二叔的視頻里,農田、梨樹、小院等鄉村元素成為了主要場景,而村裡發生的「張家長、李家短」的故事則成為了他的靈感源泉。
隨著粉絲的日益增多,二叔的創作條件也得到了改善。他和搭檔大博一起找到了一處便宜的民居用來錄音,雖然吸音材料只是家裡不用的舊床墊,但他們的創作熱情卻絲毫未減,依然創作出一首首極具節奏感和鄉村風格的rap單曲。
二叔改編的《江南style》就是根據村中採風時發現的一個有趣現象來創作的。「現在,很多農村老人聚在一起聊天就像『情報站』一樣,大家沒事喜歡坐在村頭拉拉家常、聊聊八卦,誰家孩子考上大學了、誰家又吵架了,還有什麼季節該施肥了、什麼時候需要除草殺蟲了,我都會根據年輕人感興趣的主題,進行創作和拍攝。」
新的一年,對於二叔來說,是充滿機遇與挑戰的一年。「我會繼續走在說唱與鄉村相結合的創作路上,希望可以通過這些好玩的說唱音樂來吸引年輕人關注鄉村的發展。」他說。
嚴傑:讓這世界燦爛又美好

「讓這世界燦爛又美好,登高望,一步一步登高!」王錚亮、陳楚生、蘇醒、張遠、陸虎、王櫟鑫等帶來的節目《登高》,是陝西延安寶塔消防救援站分隊長兼「張思德班」第3任班長嚴傑印象最深的節目,因為守護消防安全、保護大家的平安,也是一個持續「登高」、磨練救援能力的過程。是內心深處的責任感,讓嚴傑和隊友們面對危險時迎難而上。「消防員最重要的技術也許不是他們的滅火技術或是救人技術,而是心中那種為了責任犧牲一切的義無反顧的精神。」嚴傑說。
嚴傑是2016年5月調到寶塔站「張思德班」的,他的記事本上清晰地記錄著每天的學習訓練日程:每天都要開展嚴格的體能訓練和技能訓練,還要進行業務理論學習,除此之外,他們還要開展消防宣傳、便民助民活動。一開始,嚴傑不是很理解,他覺得消防隊伍就是練好兵、備好戰,關鍵時刻衝鋒在前、打贏制勝,為什麼還要開展這麼多便民助民活動?
一件小事改變了嚴傑的看法。「有一次我們在轄區的麻庄村進行防火巡查,發現70多歲的五保戶申大爺無兒無女,生活困難。我們了解情況後,就經常主動上門,打掃衛生、拉拉家常,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看到老人的生活環境變好了、笑容變多了,我也真正明白了消防救援隊伍是人民的隊伍,『竭誠為民』不光是要做好滅火救援的大事,也要做好助民幫困的小事。」嚴傑說。

這支消防救援隊伍誕生在革命老區延安,建隊51年來,承擔著守護革命老區3556平方公里土地和75萬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神聖使命。因轄區內紅色舊址多、石化企業多、高層建築多,加之地質地形複雜、水資源匱乏,寶塔中隊所承擔的任務非常艱巨。
為此,全體隊員不斷精進技能。他們常說:「火場打不贏,一切等於零;武藝練不精,不是合格兵。」每周3次負重沖山訓練和5公里負重越野是雷打不動的項目。在隊伍中,人人練就了一雙「鐵腳板」、兩條「飛毛腿」。
在消防救援站內,還有一頂被燒變形的消防頭盔引人注目。「這頂頭盔是寶塔站的第16任政治指導員張瑞超在離任前親手交給我的。」嚴傑說,這頂頭盔是在一場驚心動魄的油罐爆炸起火事故中,寶塔站的攻堅組隊員冒著生命危險,逆火前行,強登油罐頂、架設泡沫溝管的時候,長時間受高溫炙烤燒變形的。
「它不僅是寶塔站隊友們英勇頑強、不怕犧牲戰鬥作風的體現,更是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戰鬥精神的傳承。」嚴傑說,生死關頭不退縮、危急時刻永向前,是消防英雄本色的真實寫照,守護萬家團圓,是他們不變的承諾。
鐵錚:走中線挺起脊樑,昂起頭聳立九天

當鳳凰傳奇在春晚舞台上演繹中國傳統建築創演秀《棟樑》時,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鐵錚彷彿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牽引,她的思緒瞬間飛越千山萬水,穿梭於十二座璀璨奪目的古建築瑰寶之間——從佛光寺東大殿的莊嚴、南禪寺大殿的古樸,到獨樂寺觀音閣的靈秀、奉國寺大雄殿的雄偉;從隆興寺摩尼殿的精緻、孔廟奎文閣的文雅,到開元寺鐘樓的悠揚、光岳樓的挺拔;再到北京中軸線上太和殿的肅穆、祈年殿的和諧,以及鐘樓、鼓樓的悠悠古韻……這些建築是中華文化與先賢智慧的見證。
看著滿屏的古建和文物,鐵錚的心中涌動著難以言表的自豪與激動。作為文博工作者,她深知這些建築背後的歷史沉澱與文化價值。新的一年裡,儘管傳統文化的傳承形式與傳播方式可能會不斷變遷,但鐵錚和眾多文博工作者一樣,堅守著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的初心,致力於將珍貴的文化遺產知識傳遞給更多的人。

2013年,鐵錚懷揣著讓中軸線文物「能說話」、沉睡千年故事「火起來」的夢想,加入了故宮端門數字館的展覽籌備工作團隊。鐵錚和同事們策划了《數字多寶閣》展覽項目。在展覽籌備時,他們曾向觀眾調研,最想在展覽里看什麼?有觀眾提問:「能不能讓我和文物近一點、再近一點?」這可給鐵錚出了個難題,團隊內部經過激烈的討論,最終決定從186萬件文物中,挑選出百餘件能讓大家了解中軸線歷史文化的文物。
「確定了文物後,我們開始進行三維建模和4K屏幕的展示設計。我們用專業設備對文物進行掃描,獲取它們的三維數據,再用軟體進行建模和渲染。無論是口沿還是底款,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放過。不僅如此,我們還設計了各種互動環節,比如戰國的青銅宴樂漁獵攻戰紋圖壺,觀眾觸摸屏幕,就能把壺身上每一層採桑、射禮、宴樂、水陸攻戰等場景都『動』起來。」現在,鐵錚可以回答觀眾的提問了:大家不僅可以離文物再近一點,甚至能將文物「捧在手心兒里」,想看哪兒就看哪兒,「360度,照亮它的美」。
可是,拉近大家與傳統文化的距離之後,如何讓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是不是只有用三維建模這種「高大上」的技術,才能讓文物在數字環境中找到新生?「其實,文創是很好的載體,當它融入年輕人的生活日常,跟年輕人『低碳生活』『向野生活』等生活方式結合起來,才有更可持續的生命力。」於是,鐵錚和同事們又開始研究一些新的材料,比如蘋果皮,它在鐵錚和同事們手裡,經歷了一場從「垃圾」到「寶貝」的變身,最終成為了一款富含故宮文化韻味的文創挎包。
這些產品不僅是古人「敬天惜物」的智慧與現代環保理念的完美結合,更講述著北京中軸線上獨特的創意故事。「走中線挺起脊樑,昂起頭聳立九天。」新的一年,鐵錚將把從這首歌里感受到的自豪感,化作繼續在文博領域發光發熱的力量,通過一個個文創產品、一次次展陳交流,讓世界看到一個更加自信、更加開放、更加創新的中國。
李夢辰:世界贈予我的,是不曾想像的禮物

王菲演唱的《世界贈予我的》給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紅色校園舞台劇《家書》的學生編劇、總導演李夢辰帶來了很深的印象。王菲唱完後,李夢辰就立馬搜了一下這首歌,這首歌的寓意,她也十分喜歡。「『世界贈予我的,是不曾想像的禮物』,聽到這句的時候,真的狠狠共情了。生活不就是這樣嗎?充滿了未知和驚喜,有順境時的鮮花掌聲,也有逆境中的磕磕絆絆,但這些都是世界給予我們獨一無二的人生體驗。當我們用溫柔眼眸凝望世界,世界也會真摯地回應生命中的所有追問,並饋贈我們一切溫暖與美好。」她說。

因為自2021年10月《家書》劇本開始創作以來,她的求學生活就與這部舞台劇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她也感受到了這部舞台劇以及觀眾反饋給她的溫暖和美好。在新的一年,她說,「我們的劇以後要一年一年地演下去,演員和學生主創會不斷更新,但傳承的腳步不會停下來。」
2023年5月5日,《家書》在社科大首演,引發師生的熱烈反響,經過沉澱打磨,復演版《家書》帶著社科大師生的心血與激情重回校園舞台。 「從創作、編排再到演出,其間有很多曲折,我們也經歷了無數難忘的瞬間。」李夢辰說。
負責劇本創作的李夢辰反覆研讀了不同版本的《冷少農傳》,力求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作為編劇,我一直在想怎麼把相隔百年的人物塑造得飽滿立體,能夠感染觀眾。」李夢辰說。
就在正式演出前幾天,李夢辰突然發起高燒,儘管疲憊不堪,她還是站在了排練現場,指導最後的綵排,「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才真正讀懂冷少農。他的生命屬於中央蘇區千千萬萬的紅軍戰士,而那時的我是屬於整個劇組的,我不能倒下」 。
「讓冷少農住進校園、住進青年學生的心裡」,這是社科大師生的創作不斷前行的動力。在把冷少農的故事寫成劇本、講給別人的過程中,李夢辰也在不斷建立起與先烈的精神聯繫。「感受他經歷過的苦難,領悟他做出的選擇,這帶給了我一種信仰的力量。」李夢辰覺得,也許《家書》的主演與創作團隊會不斷更新,但是相信《家書》帶給人們的精神力量會一直延續,而它也會在大家的心中一直表演,不斷傳承下去。
「生活給了我多少風雪,我就能遇到多少個春天」「在每一段人生故事裡,我們都是自己的英雄」「問黃鶴已成千古,唱大江更上一層」……春晚落幕,得回味的金句還有很多,新歲已至,大好時光催促每個人奮進。只要向前,就能看到新的風景。奮楫者不懼山高水長,沃野千里,心懷盼望,生生不息又一年!
策劃:楊月 牟昊琨
記者:牟昊琨 王小偉(實習)
製圖:張佳璠(實習)
(圖片設計由AI生成)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