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舊迎新之際理個髮,
是不少市民的習慣,
寓意在新的一年,
從「頭」開始。
最近申城許多理髮店
最近也迎來了業務高峰。
位於南京西路的「老字號」
南京理髮店,
走過了92個春秋,
至今依然人氣興旺。
店裡有一位資深理髮師,
65歲的老蘇昨晚(1月26日),
正式迎來退休生活。
他的這把吹風機,
一吹就是46年。


位於南京西路的「老字號」南京理髮店,走過了92個春秋,至今依然人氣興旺。從這裡,走出了眾多滬上知名理髮師,他們將這份工作當成了事業,一做就是一輩子,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上海人對美的追求隨時代發展變化。
白襯衫、黑馬甲,
一頭精心打理的捲髮,
一雙油光鋥亮的皮鞋,
1960年生的蘇伯樂,
是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
加入理髮行業的。
在這家南京理髮店,
他是005號理髮師。
「蘇老師你後面還幾位顧客啊?」
「哎呦,有一些嘞。」
這兩天,
聽聞老蘇要退休了,
不少老朋友特此來
趕趟「末班車」。
今年70歲的潘先生,是一位醫生,每天接待百來號患者,忙碌程度和老蘇不相上下。百忙中,理個髮的時間,兩人一來一回,就聊成了舊相識。
做比較老派的、傳統的髮型,而蘇師傅最明白他的需求。蘇師傅邊忙也邊笑稱:「老早叫『奔頭』,以前小年輕就來做,現在都變老頭了~這個老式髮型一般髮廊裡面吹不來的。」
蘇伯樂手上的這款老式電吹風,
也是他的「老朋友」,
一拿就是四十年。
功率450瓦,
低於目前電吹風的平均水平,
吹起頭來費時費力,
但老蘇不舍拋下。
老蘇說:
「風力不大,但是聚得很。」
用老式電吹風,能慢工出細活,將髮型的打造「精確」到髮絲。老蘇說,理髮不是一份簡單的工作,而是一門講究的手藝,奧妙藏於細微處,鑽研得夠深,就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績。

你別看他六十幾歲的,像人家說起來是已經退休的老人了,但是他對審美有很高的要求,還是在不斷地進步、學習。有幸成為他的「關門弟子」,讓我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做得更加精緻,所以他會一直不斷地敲我的警鐘吧。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蘇伯樂徒弟呂和艷
成立於1933年的上海南京理髮店,曾為眾多國內外名人理髮,有運動員,也有阮玲玉、胡蝶等風靡全國的演員,催生出「飛燕式」「張瑜式」等深入人心的髮型,引領著時代潮流發展。幾十年來,髮型的款式創新迭代了好幾輪,南京西路街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店裡還延續著「傳幫帶」等一些老傳統,老中青人才梯隊建設完善。

人家都是一把剪刀就夠了,我們都是全部都要會,從手開始搖刀什麼的,都要學的。我們傳承了很多以前的東西,理髮啊,刮臉啊,老字號就這一點好。
在退休前的最後一個禮拜,
老蘇幾乎每天
都要忙到下午一點
才能吃上一口午飯。
忙碌,
是因為不願拒絕
每一個為他而來的老朋友。
「00後」小王,今年24歲,與老蘇相識也有24年。這回,在國外三個月沒理髮,就等著回上海找老蘇。

我兒子大概真的是五六個月的時候開始就一直來這理髮,就是我手上抱著這麼一起過來的,從來沒換過理髮師,就一直到現在,所以現在真的是心裡有一點不舒服。最早的時候是請師傅到家裡,但那個時候是剪得他老哭,找到了蘇師傅,從此以後剪頭髮是沒有哭過、也沒有鬧過,一直一直。

蘇師傅真的是兢兢業業的,一直都是,做了一輩子了,我們都很捨不得。希望他自己好好的,身體健康。

我們習慣了,要搞搞清爽。有感情呀,我的青春都交給這裡了。
「老底子」南京理髮店
儂曉得伐?
留言區交流。
記者丨劉奕寧 孔權 陳泓秋(實習)
編輯丨由由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