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9.6分,淘票票9.8分,電影《小小的我》口碑可謂爆棚。
青年演員易烊千璽再度顛覆突破自我,而老戲骨林曉傑依然沉穩老練,祖孫之間的情義令人動容,催人淚下。
《小小的我》無疑是一部極具現實人文關懷的影片,沒有過度宣揚苦難,而是踏踏實實呈現腦癱患者的生活、工作、情感等,讓觀眾對這一群體有了更多了解,也是更能夠理解、尊重他們。
但顯然,這樣一部電影也並非完美的,也是有著各種問題,諸如不少人吐槽的感情戲。
在片中,易烊千璽和周雨彤上演一段短暫的感情戲,備受觀眾吐槽。因為在這樣一段感情戲中,出現了一定尺度的呈現,被不少人吐槽擦邊、低俗。而這更多還是與環境、國內影視表達尺度有關。
對於這樣的吐槽能夠理解,並不意外。
即使如此,從全片來看,感情戲還是《小小的我》的一大敗筆!
而這裡的敗筆也並不是全盤否定,而是基於全片來看,加之現實性等,這樣一段感情戲的呈現還是有著問題的。
當然,這樣一段感情戲首先來說也是合理的,有著其自身的邏輯性和表達性。
這樣的感情戲,無疑是為了表達易烊千璽飾演的腦癱兒的完整性,正如影片中提到的不管再渺小再破碎,那也是完整的個體。而所謂的完整自然也包含著生理上的完整、情感上的完整等。這往往都是被大眾所忽視的,通過這樣一段感情戲無疑強化和突出了這一群體的完整性,旨在讓更多人了解這一群體的需求,而不是有所偏見。
另外從角色人物來看,通過易烊千璽飾演的劉春和和周雨彤飾演的雅雅的對比,一方面詮釋著何謂個體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是展示著普通人也是有不完美一面的。
劉春和這樣的腦癱兒,在一般人看來是不完整的,而雅雅則是更為完整的。但實際上,雅雅也並非完整完美的,也是有著自身的問題,諸如家庭等。當雅雅偶然意外碰見了劉春和,讓她就懷著好奇之心,通過劉春和去尋找一種情感慰藉和情緒出口。
雅雅這一角色的設計也是以普通人的視角去看待腦癱兒的,她接觸劉春和一方面是有著情感訴求,一方面也是出於好奇。但顯然好奇要高於情感訴求,也是她最後離開劉春和的原因。自始至終,雅雅對劉春和都是保留著偏見的,這是普通人再正常不過的心理。
從這一方面來看,雅雅顯然就不是單一個體了,而是相當大的群體了。
儘管不斷被教育著,但是普通人對這樣的殘障人士的態度和眼光,還是難以被徹底改變的。
這樣一段感情戲也是作為一個個體必經的過程,也是個體完整性的一環。而對於這樣一個腦癱兒,通過這樣一段失敗的感情戲,也是一次成長道路上的歷練。
儘管從角色人物到整個情節設計都有著其合理性和現實性,但依然還是無法掩蓋它的問題。
首先是套路刻意性。
如果拋開主角的生理病症,那麼這樣一段感情戲就是妥妥的偶像劇的路數。從劉春和和雅雅的初次相遇到之後的一連串事件,甚至差點發生關係,都顯得套路刻意,為了設計而設計,忽略了現實性。
所謂的現實性,就是影片中所有橋段的現實概率性,尤其還是對於這樣的腦癱兒。影片本身是為了表達這一群體的正常,而這樣的設計無疑就顯得不正常了。
當然,更不要說整個關係演變的時間上,即使換作普通人都是飛速的,更不要說腦癱患者了。當然這裡也並不是歧視,而是一種現實的考量。
其次是整個的容量影響上。
這段感情戲在整部影片中所佔的篇幅並不小,甚至掩蓋了更多深層次性的表達,諸如劉春和的生活、家庭關係等內容。可以看到,影片中的劉春和不是在找工作,就是在談戀愛,始終都在尋求一種認可,想要證明自己,但實際上個人的生活被嚴重壓縮。
不要忘了,他還只是個20歲的學生。
雖然有著個人生理、情感需求,但在這個年紀又非必須的,生活才是最為基本的。
所以這樣的感情戲有意在放大矛盾,淡化這一群體的生活。
當然,除去這些需求,還有其他需求,都是有意放大化呈現,讓劉春和變得更為孤立,而不是具有群體屬性了。
可以看到,最後甚至因為感情的挫敗,讓劉春和又再度選擇自殺。雖然從整個敘事鏈條上來說,合情合理,但是從感情戲的影響上就顯得突兀、刻意了,也是狗血的。
另外,這段感情戲的呈現表達也是略顯淺顯,設計得不夠真實細膩。
影片本身所要表達的是腦癱患者的生理正常化,但卻是通過這樣直白的橋段設計,讓整個表達顯得不夠高級,只是淺層次地表達了這一群體的需求。當然了,這樣的需求也是個人尋求認同的形式,但是顯然在呈現來看,這段感情戲是不夠對等的,或者說是早已註定的結果。
反過來說,這樣的一段感情戲是對這一群體的羞辱。
影片始終強調的是完整、正常,可是通過這樣的感情戲讓人看不到完整、正常,相反卻是不正常,強加的一種他人認同感。
不管怎樣,這樣一段感情戲是優缺點並存的。如果這樣的一段感情戲能夠設計得更為合理、細膩,那必然是錦上添花,而如今雖然也有著其自身的表達性,但不夠完美。
但這一切對影片整體的呈現和表達影響有限,《小小的我》依然是一部值得觀看的影片,依然是一部極具現實溫度和力度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