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刑警》尾聲,三宗重大案件逐一告破,罪犯相繼被緝拿歸案,辦公室樓道里,秦川的同事們紛紛走出來為他鼓掌,劇中每一位參與辦案的刑警頭像被拼成一幅畫面。

大結局裡沒有犧牲,沒有煽情,卻讓人潸然淚下。于和偉的表演,也最終得到了觀眾的好評。
《我是刑警》開播之初,于和偉承擔了全劇最大的爭議。
出場時秦川大學剛畢業,觀眾的評價言簡意賅,一個字:老。網友評論更直接:「老師一把年紀能不能不要演小年輕」「于和偉不適合這個角色」「讓他演二十齣頭的愣頭青咋想的啊」「演員不貼角色很難入戲」。

儘管,于和偉設計了一些小細節去接近年輕人狀態,比如說話有時結巴,動作舉止幅度放大,但還是難掩一身成熟氣質,還因為刻意的設計而顯得表演痕迹重,用力過猛。
導演惠楷棟下場回應網友質疑,解釋是:「秦川這一角色戲份很重,有將近900場戲,比一部電視劇的男、女主角加起來的戲量還要大。這就需要一位經驗豐富、演技成熟的演員擔綱,且劇情 30 年的跨度,從少年到老年,于和偉能更好地完成角色的成長轉變。」
直到大結局,觀眾可以由衷地說一句,導演「賭」對了,于和偉成功了。

演過秦川三十齣頭的階段,于和偉開始漸入佳境。秦川歷經數宗大案,越發沉穩老練,每一個階段的微妙變化都被他細膩地捕捉並生動呈現。
劇中的秦川,不是一個人,他是所有一線刑警的縮影,編劇把很多優秀品質都集中在秦川身上,意圖通過他展現一代警察的成長。但這樣的角色其實也局限了演員的表演空間,過往有很多類似的角色,都曾成為爭議的焦點。
《人民的名義》播出後,陸毅飾演的侯亮平褒貶不一,對比吳剛飾演的達康書記,網友認為陸毅把反貪局長剛正不阿的正義感和人格魅力演得過於簡單、平面。

還有一種是人物雖可信但很難達成與觀眾的共情,最有代表性的是《狂飆》中張譯飾演的警察安心,就很難被觀眾理解,安心的職業生涯被張譯解讀為一個人個性中的某種執念,也因此,安心無法代言一個行業。
作為一名成熟演員,于和偉對整部劇做了通盤考慮。
導演透露了一個細節,于和偉前期已經預料到無論用怎樣的技術手段彌補,他53歲的形象都不會與年輕人匹配,所以在這個階段的劇情中,他請導演盡量不要把他當主角拍。
前期劇情中,除了絕對必要的情節,秦川大部分時候都不在畫面的中心,1.28案中秦川有兩場精彩的審訊戲,審訊白玲和宋小軍,但這兩段戲裡,觀眾記住了演員馬蘇和李鴻良,秦川則在畫面邊緣,甚至只以聲音入畫。

《我是刑警》的編劇徐萌說,秦川不是爽文大男主,他是被放在門軸里反覆磋磨的人。也就是說,秦川需要一個成長軌跡,他歷經挫折的過程既是個人的成長,也是公安隊伍薪火相傳的體現。
于和偉完全領會了編劇意圖,在沒有形象顧慮後,他依舊把大案、要案偵破戲的高光時刻留給飾演一線刑警的演員,自己則在秦川每個階段的轉變節點,在很多平淡的會議戲裡,下功夫。
秦川和胡兵在醫院裡冰釋前嫌的一場戲,雖然不是大案、要案的關鍵節點,于和偉的表演足夠分量,哭得泣不成聲。劇情里,秦川一直和胡兵有矛盾,看不起胡兵不作為的老油條工作作風,直到他得知,轉行交警的胡兵出於職業敏感去追捕歹徒,過程中失去了雙腿。


在醫院病床前的那一刻,秦川不僅對胡兵的態度轉變了,連說三次「你是刑警,你是刑警,你就是刑警 ……」也是那一刻,他對刑警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這不僅僅是秦川一人甘願為之奮鬥的事業,而是一群人埋藏在心底的堅定信念。
在採訪中,于和偉也提到了秦川與胡兵的和解是重場戲。他說,自己演的是一瞬間,突然的,秦川被不同認知擊中,因為只有當他發現自己對周邊的誤解,才會產生實質性的成長。

劇本中秦川幾乎沒有任何性格缺陷,但于和偉低調處理了秦川的個人高光,他在劇中雖然戲份最多,但給人感覺卻像是個串聯故事的人,出場雖多,絕不搶眼,尤其是在成為「秦總」後,很多時候是在開會。
導演曾擔心會議戲不好看,但劇本里,就是一場會接著一場會。因為編劇徐萌在前期走訪時,採訪了大量二十世紀90年代的刑警,在他們的回憶中,當時辦案不僅要大量摸排走訪,晚上還需要通過會議來溝通,這是當時公安工作的特點,所以會議戲多,也是中國刑偵劇不同於美劇、韓劇的特點。



于和偉沒有怠慢一場會議戲,枯燥的情節反而成了他表演的重頭戲。通過這些會議戲,秦川善於思考,調動、執行偵破的積極性,遇到難度很大的積壓案件,能堅持到底的執著,絕對令人印象深刻。
最艱難的張克寒案,秦川做總指揮發現下面執行不力,兩城之間不配合,地方民警調不動,自己的命令也沒人執行。秦川也會拿出自己偵總隊領導的官架子,發脾氣壓人。
在體育場看視頻的那場戲中,秦川看到張克寒拿著進口麵包和果汁,對著街頭的攝像頭挑釁,直接暴怒,摔水瓶。這場戲是于和偉的即興發揮,現場的丁勇岱說,自己被嚇了一跳。但,導演沒喊停,因為這場戲的情緒正好,正體現了一名基層刑警出身領導對警察尊嚴的看重,對罪犯的極度憎恨。

對比1.28案時的秦川,「秦總」時期的于和偉有很大變化,不僅表現在台詞語速加快,行事風格也越來越果斷,連走路姿勢都不同了。這些顯然是演員精心設計後,做出的大幅度調整。但在觀眾眼中,秦川又似乎沒有太大變化,大家好像跟著秦川一路走來,經歷了成長和升職,他身上的變化並不會讓人感覺違和或做作。



在於和偉看來,秦川是一個普通人,因此,他也沒有忽視秦川的困境。最後,當良城案告破,捕獲了最殘忍的犯罪分子後,秦川有一段台詞和下屬討論警察的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表情沉重又沮喪。
這段話可以說得很平靜,或是以一種擊敗內心恐懼的得勝感,但于和偉沒有,他表現出了一臉難以掩飾的痛苦,道出警察也是血肉之軀,即便心向光明,也會有迷茫。

抓住秦川的困境,也就是抓住了人性,于和偉在替秦川和他所代表的千千萬萬刑警在表達。而在觀眾眼裡,一個角色就是一個人,有人性才有溫度,有溫度就會被認同。
編劇徐萌評價于和偉的表演,很整,沒有多餘的動作和細節。很多演技精湛的演員會通過設計豐富的細節來表達人物內心,而這次,于和偉是通過對一整部劇的全盤理解,給表演做了減法。他沒有把秦川演成警隊的高光人物,或是一代神探,所以,看完《我是刑警》全篇,觀眾會忽略秦川聰明的頭腦,更認同他強大的內心。

《我是刑警》中的秦川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中國刑偵事業三十年的風雨兼程。他不是故事的「大男主」,他是那段崢嶸歲月的活體見證,記錄著歲月的痕迹與輝煌。
于和偉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立體且深刻的刑警形象,演出了每個民警心中的自己,現在的,或者未來的。
來源:藝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