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天津,首先進入人們腦海的往往是五大道、意風區、天津之眼、西北角早點……但其中一定夾雜著歡聲笑語的背景音。幽默是天津的底色,而相聲這一亮麗的文化名片,則是「哏都」第一大IP。
相聲有「生在北京,長在天津」的說法。今日天津,隨時可以從廣播中聽到相聲,電視里的相聲春晚也辦得紅紅火火,數十家相聲茶館、劇場遍布全城,想接觸相聲是分分鐘的事。哪怕和張嘴就能抖包袱的天津人聊上兩句,也能get到相聲文化的精髓。
天津的相聲氛圍還在愈加濃郁。就在不久前,2024天津相聲節在廣東會館開幕,預計持續到2025年初,將優質相聲演出送進社區、校園、基層文化場館等地。天津相聲很好繼承了傳統、沒中斷「老味兒」,那麼又有哪些新包袱可以翻?
最近,天津有一城市熱點,在社交媒體上的圖文視頻話題超過一千條,這就是位於金街的沉浸式話劇《日出》演出。不只這齣戲,《釵頭鳳》也開始在街頭精彩上演,市民遊客「轉角遇到藝術」,在沉浸中感受城市的魅力。
天津集話劇搖籃、曲藝之鄉、戲曲大碼頭三者於一體,相聲快樂升級能否借鑒戲劇的「沉浸式」?「沉浸式」的關鍵在於傳統演藝、氛圍營造、新興科技有機融合,相聲展演能否加以吸收利用?站在發展的眼光看,答案是肯定的。
一方面,沉浸式成為當下文旅消費新趨勢。過去幾年,各類沉浸式消費場景的經營場所數量增長超過400%。天津張園紀念館推出了沉浸式演繹展《津門往事》,由此入選首批「沉浸城市故事會」國家級試點名單。鄭州「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用20多個劇場的劇目演出,將中原文化體驗濃縮於故事之中,近乎重塑城市文旅格局。
另一方面,天津相聲底蘊深厚,具有很強的「沉浸式」「體驗化」打造潛力。在沉浸式演出中,常常有「戲精」觀眾與演員飆戲。相聲也不只局限於「你說我聽」,在體驗式場景里,「觀眾登台表演」也非不可,看著提詞器說一小段相聲,留下難忘回憶,也是種獨家體驗。
更何況,凝結在相聲里的不只有笑料,還有整座城市的文化。許多經典段子成為集體記憶,多位相聲大師引發全員緬懷,不少城市地標進入台詞之中,這些元素都可以通過虛擬現實體驗等方式進行「沉浸式」打造。數年前,《逗你玩》等經典相聲作品被改編為動畫,獲得較大播放量。那麼,能否在AI、VR等新技術加持下,弄出一個體驗版的《地理圖》呢?
進一步暢想,一座融演與展於一體的相聲博物館、一條匯聚重要藝術地標的「相聲體驗之路」,以及海河音樂會的升級版「海河相聲會」等,都值得期待。讓幽默不止於演藝,讓快樂加倍升級,讓津味相聲再出下一段「新活」,還有更多精彩可能。
一座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城市,定能催生新的文旅爆款。賡續城市文脈,要堅持守正創新,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期望看到更多津韻悠揚、創意滿格的文旅融合產品,看到「津味兒」文化活在當下的嶄新姿態。
觀察員 閆延
來源:天津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