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和平鑫濤所謂的愛情故事,幾分感慨,幾分悲涼。
人們對瓊瑤曾介入平鑫濤和林婉珍婚姻,而怒其不爭;但她一生為愛付出,辛苦寫作讓平的出版社扭虧為盈,再被他和子女們聯手算計,而哀其不幸。
扭虧為盈,四個字看起來稀疏平常,卻是多少個日日夜夜寫出來的字字句句。
三毛曾心疼瓊瑤說她「嫁給了一盞無人的燈」。因為瓊瑤手都腫了,纏著紗布也要繼續寫作,只因為愛人平鑫濤,說她逛街甚至是參加自己作品的慶功宴,都是浪費時間。
為什麼平鑫濤說啥是啥,瓊瑤惟命是從,為了這個有家的男人等待到41歲才能嫁,背負插足罵名,辛苦寫作養活他的一家人,直到晚年被原配出書嘲諷,被原配子女卸磨殺驢。
只因為平鑫濤很會「偷心」。他追求瓊瑤時,不惜以命相逼;他讓瓊瑤寫作盈利養活自己的出版社時,打造滿園花朵,並甜言蜜語;他時日不多,悄悄背著瓊瑤留下遺囑,把財產留給原配及子女。
後來,瓊瑤選擇翩然離去,從一開始人們的惋惜,再到發現她錯付給平鑫濤的一生,再到被平鑫濤的子女「吃干抹凈」之後去世。
有人說,人不能太在乎一件事,否則就容易在這件事上「栽跟頭」。
比如瓊瑤一生寫愛情,一生追逐愛情,也被所謂的愛情誤了名聲和終生。
曾經涉足平的婚姻,是她背負的罵名。
明裡,她未曾正式為自己做出辯解:那時並未一夫一妻制;她也不向原配林婉珍哭鬧,她願意退出,平鑫濤卻更認為她柔弱需要照顧,於是與她成為夫妻。
暗裡,她用文學作品,影射自己的愛情故事,影射平鑫濤對感情搖擺不定。她讓林婉珍領走平鑫濤,也說過就一起過吧,這樣都有家,孩子都有父親。
令人三觀炸裂,但也暗嘆她情緒穩定。不曾又哭又鬧,不曾聲嘶力竭。
大家都覺得一位相信愛、製造愛情故事的女作家,竟然被所謂的愛睏住一生,都在感慨平鑫濤這個男人,作為商人的成功,以及作為愛人的失敗。
可是瓊瑤,只指責平鑫濤「太心機」,卻從不言悔。
與文字糾纏了一輩子的瓊瑤,卻沒有用隻言片語去指責愛人與忘恩負義的繼子女。
她只說不與他合葬,就再無其他。如雪花、似蝴蝶,以自己的方式翩然而去。
至此,瓊瑤的人生如《還珠格格》的歌詞一般,轟轟烈烈,瀟瀟洒灑。
至此,如果不是突然發現反轉,我不會再寫他們的故事,畢竟他們曾經再怎麼相愛和算計,隨著當事人的相繼離去,也應該讓往事隨風,是蓋棺定論的時候了。
瓊瑤用這樣的方式告別,還不忘勸大家珍惜人生,附加著「正能量的呼籲」。
這樣,引導大家更能夠接受她的離去方式。
對於一代才女的驟然離世,對於一個鮮活生命的戛然而止,引發人們探究其平生,才發現她被愛耽誤和辜負的一生。
發現總是好於自述,傷心失望容易讓人有傾訴欲,喋喋不休會變成「祥林嫂」,那樣子就太不瓊瑤了。
「太心機」是她簡明扼要對愛人的評價,「不合葬」是她受傷之後的選擇。
這樣的評價和選擇,不僅無可厚非,簡直以德報怨。
與平家子女這些年的朝夕相處,瓊瑤雖不是親媽,卻勝似親媽。她是繼母,更是平家和這三個孩子的衣食父母。
也許,她甚至心知肚明,以這三個繼子女的為人處世,他們肯定會對自己身後事的漠然冷酷。
也不是憑空猜測,瓊瑤應該早就了解他們,只是抽身已晚,欲哭無淚,訴說無門。
所以瓊瑤用「翩然離去」的方式,激發了人們的探究,展示了繼子女的冷漠自私,以及平家對自己「吃干抹凈」後的無情。
而自己,卻不用再面對這一切,就像曾經相信愛與溫暖一樣,曾經相信人間自有真情在的她,在遺憾此生終究是可望不可求之後,最終選擇相信公道自在人心吧。
結語:
倘若能知曉人們對她的意難平,瓊瑤會不會有所欣慰或釋然。
但也許,這些已經不再重要了。
畢竟,對也好、錯也罷,她可能早已任由身後事的不同評說,因為她已經無愧於愛的過完此生。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