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4 日下午 1 時 22 分,知名作家瓊瑤在台灣淡水區家中離世,享年 86 歲。消息如重磅炸彈,瞬間引爆網路,熱搜居高不下。瓊瑤於無數人而言,是青春里不可或缺的存在,她筆下的愛情故事滿是浪漫與溫情,陪伴幾代人走過青澀時光。如今她驟然離去,書迷心碎,網友熱議不斷,其間藏著諸多回憶與感慨!
瓊瑤的作品,堪稱幾代人的青春寶藏。《還珠格格》風靡時,小燕子古靈精怪的模樣、紫薇的溫婉才情,還有她們與永琪、爾康等人之間純真熱烈的愛情,讓觀眾看得如痴如醉。劇火了,原著也跟著洛陽紙貴,多少人熬夜品讀,沉浸在那個快意恩仇、浪漫至極的清宮世界裡。
還有《情深深雨濛濛》,依萍在暴雨中絕望吶喊,書桓在愛情里的掙扎徘徊,陸家錯綜複雜的愛恨情仇,緊緊揪住觀眾的心。台詞句句經典,「書桓走的第一天,想他;書桓走的第二天,想他想他」,成了大家打趣調侃、表達思念的流行語。
《一簾幽夢》播出後,紫菱在花房裡編織幽夢、暢想愛情的畫面,烙印在觀眾心間。那句「我有一簾幽夢,不知與誰能共」,引得無數少女心馳神往,暗自期許屬於自己的那份甜蜜愛情。
《梅花烙》中白吟霜與皓禎跨越門第、生死相隨的愛戀,凄美動人,虐得觀眾淚水漣漣。瓊瑤的文字細膩柔美,精準勾勒出愛情最美好的模樣,男女主顏值高、感情熾烈,波折過後終迎圓滿,滿足大家對愛情的所有幻想。那些年,瓊瑤劇熱播,街頭巷尾回蕩著主題曲,鄰里相聚談的也是劇中情節,仿若一場全民狂歡,成了一代人難忘的青春記憶,更是戀愛啟蒙的源頭。
瓊瑤的人生並非如筆下故事那般順遂。生於戰亂年代,童年在顛沛流離中度過,居無定所,時刻被炮火硝煙威脅。到了台灣,學業遇挫,兩次高考失利,大學夢碎。感情路上更是荊棘叢生,第一段婚姻布滿陰霾,滿心期許化作泡影;第二段婚姻攜手多年,可中間也少不了風波,外界流言蜚語不斷。
這些坎坷經歷悄然滲透進作品。《窗外》有她年少暗戀的影子,少女懷揣愛意卻求而不得的酸澀、忐忑,躍然紙上;《在水一方》里杜小雙面對生活磨難時的堅強與柔弱,恰似瓊瑤身處困境時的心境寫照。她把生活的苦釀成文字里的甜,看似書寫浪漫愛情,實則是在自我療愈,借筆下人物傾訴心聲。讀者在字裡行間,偶爾也能捕捉到她藏起的淚痕與無奈嘆息,原來造夢的她,也曾深陷生活泥沼。
瓊瑤離世的消息太過突然。兒子透露有遺書,秘書進屋發現悲劇,急救人員趕來卻無力回天。噩耗傳開,書迷們悲痛欲絕。社交平台滿是哀悼留言:「青春結束了,再也等不到新故事」「她的文字陪我熬過艱難時刻,真捨不得」。大家失去的不只是一位作家,更是那段懷揣憧憬、無憂無慮的年少時光,那些伴著瓊瑤故事入眠的夜晚,成了再也回不去的從前。
然而,哀傷之餘,爭議聲漸起。有人指責瓊瑤劇里愛情過於理想化,誤導年輕人。現實中哪有那麼多霸道總裁痴心守護、灰姑娘逆襲成功?覺得這些作品像是裹著糖衣的「迷幻炮彈」,讓年輕人沉溺其中,分不清現實與虛幻,甚至耽誤正常戀愛交友、經營生活。還有人抨擊作品三觀,拿《新月格格》說事,指責新月插足他人感情,美化這種不當行為,給青少年傳遞錯誤價值觀。
但也有人反駁,稱瓊瑤本意就是寫純愛故事,供人消遣放鬆,當年要是沒這些劇下飯、沒這些書慰藉,日子得多乏味無趣。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熱度絲毫不輸劇播時的話題高峰。
瓊瑤離世,仿若給一個時代落下帷幕。她留下的作品是瑰寶,也是爭議的源頭。不可否認,瓊瑤文學造詣極高,憑一支筆攪熱影視圈,掀起全民追劇熱潮,讓華語言情走向世界。那些經典橋段、深情台詞,早已深植文化記憶,隨時能喚醒心底柔情。
雖說作品存在理想化、三觀瑕疵等問題,但創作初衷本就是給平淡生活添彩、為灰暗日子照明。人生在世,誰沒點執念、無奈?瓊瑤最後的選擇旁人難以理解,卻也引出大家對生死、文學價值、情感真諦的深度思索。往後提及言情,瓊瑤之名無可替代;回憶青春,她的作品濃墨重彩。與其爭得面紅耳赤,不如心懷敬意,感恩她裝點過的歲月,讓懵懂年少滿是綺夢。
至於爭議,短時間內恐難平息。你是被瓊瑤劇甜到心坎,還是因某些情節心存不滿?對於她的作品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