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姜昆不顧妻子反對,毅然收養了6歲的姜河,如今怎樣了

2024年11月26日11:55:04 娛樂 1680

24年前姜昆不顧妻子反對,毅然收養了6歲的姜河,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請用您發財的金手指,點贊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點關注下點贊,不想暴富都很難

24年前姜昆不顧妻子反對,毅然收養了6歲的姜河,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誰說父母養育之恩只能靠親生子女來報答?

24年前姜昆不顧妻子反對,毅然收養了6歲的姜河。

如今這個當年的"孤兒"不僅在事業上闖出了一片天地,更是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孝道"的真諦。

而令人唏噓的是,姜昆的親生女兒姜珊,為了追逐音樂夢想遠赴澳洲,與父母聚少離多。

血濃於水?或許在這個家庭里,親情的重量遠比血緣更有分量。

24年前姜昆不顧妻子反對,毅然收養了6歲的姜河,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想知道姜河是如何用行動回報養父母的嗎?

要說姜河是如何回報養父母的,那可真是一件暖心的事兒。

時光飛逝當年那個怯生生的小男孩如今已是位氣宇軒昂的大小伙了。

2006年憑藉著過人的天賦和不懈的努力,姜河如願以償地穿上了軍裝,成為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的一員。

在團里他可不是什麼混日子的主,每天訓練得汗流浹背,就為了在舞台上展現最完美的一面。

24年前姜昆不顧妻子反對,毅然收養了6歲的姜河,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很快就在團里嶄露頭角,成了大家眼中的"實力派"選手。

但說實話最讓人動容的不是他的專業成就,而是他對養父母的那份孝心。

你瞧每逢節假日,他總是第一個訂好回家的車票,生怕耽誤了陪伴父母的時光。

周末休息?那是不存在的!姜河總會提前把工作排得明明白白,為的就是能多抽出時間陪在父母身邊。

有時候是陪姜昆下下棋、聊聊天,聽聽老爸講相聲界的趣事。

24年前姜昆不顧妻子反對,毅然收養了6歲的姜河,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有時候又忙著陪李靜民逛街買菜,背著大包小包像個"購物小助手"。

說起來也有意思,這個當年被姐姐姜珊說成"養不熟的白眼狼"的弟弟,現在倒是成了父母最貼心的"小棉襖"。

不過說實話姜河能有今天這份孝心和覺悟,也是經過了一番心路歷程。

還記得那會兒他也曾經因為想尋找親生父母而鬧得沸沸揚揚。

那段時間裡他就像個迷失的孩子,在親情和血緣之間徘徊不定。

24年前姜昆不顧妻子反對,毅然收養了6歲的姜河,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可正是這段經歷,讓他徹底想明白了一個道理:家,不是生下你的地方,而是讓你感到溫暖的港灣。

從那以後姜河對養父母的態度更加親昵了,彷彿要把之前的困惑時期都補償回來。

每次回家他總會給父母帶些當地的特產,有時是姜昆愛喝的茶葉,有時是李靜民喜歡的零食。

這些小心思、小細節,都被姜昆夫婦看在眼裡,暖在心裡。

說到姜河今天的"孝順本領",那可得從姜昆這個當爹的說起。

24年前姜昆不顧妻子反對,毅然收養了6歲的姜河,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讓時光倒回1997年,那時的姜昆早已是德高望重的相聲大師,說一出是一出。

誰能想到這位在台上說相聲妙語連珠的藝術家,卻在一次去兒童福利院做公益時,被一個6歲小男孩的眼神給擊中了心房。

那個叫謝潭的小男孩,瘦瘦小小的怯生生地站在角落,卻透著一股子特別的靈氣。

當時姜昆就覺得,這孩子和自己有緣,說不上來的那種感覺。

但說收養就收養,這事兒擱誰身上都得掂量掂量,更別提姜昆當時都已經年過不惑了。

24年前姜昆不顧妻子反對,毅然收養了6歲的姜河,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當時李靜民正在國外陪女兒,姜昆這邊可倒好,二話不說就把孩子領回了家。

你說這事鬧得李靜民一開始那個急啊,電話里直接就炸了:"這麼大歲數了還養娃,你這是要累死我啊!"

但姜昆這個人吧,認準的事八頭牛都拉不回來,硬是把收養手續給辦了,還給孩子起名叫姜河。

後來姜昆總跟別人說:"這孩子啊,就像是老天爺特意送給咱家的禮物。"

不過說起來也是造化弄人,剛收養沒多久姜河就得了場大病。

24年前姜昆不顧妻子反對,毅然收養了6歲的姜河,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這下可真把李靜民給心疼壞了,立馬放下手頭的事兒,火速從國外趕回來。

你瞧這事鬧的本來還反對得不行,這會兒卻比誰都上心,天天守在病床前照顧孩子。

最讓人意外的是,生病的姜河特別懂事,從不哭鬧還總是安慰李靜民:"媽媽,我很快就會好的。"

就這麼一句簡單的"媽媽",直接把李靜民的心都給叫化了。

姜昆看在眼裡樂在心裡,心說這孩子果然沒白收養。

24年前姜昆不顧妻子反對,毅然收養了6歲的姜河,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後來姜河的病好了,對雜技表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姜昆二話不說直接把孩子送到了專業學校學習。

這一送不要緊可真讓姜昆夫婦見證了什麼叫"天賦異稟"。

說起姜河在雜技方面的天賦,倒是讓人想起了他的姐姐姜珊。

要說這姐弟倆還真是同樣的藝術細胞,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24年前姜昆不顧妻子反對,毅然收養了6歲的姜河,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姜珊可是真正的"星二代",從小就在藝術的氛圍中長大。

四歲就能熟練地演奏樂曲,那叫一個神童啊!

那英的指導下,姜珊的歌唱天賦如同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1992年的元旦晚會,簡直就是姜珊人生的轉折點。

那天她帶來了《祝福明天》和《朋友》兩首歌曲,一鳴驚人直接在歌壇掀起了一陣旋風。

24年前姜昆不顧妻子反對,毅然收養了6歲的姜河,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緊接著就和當紅歌手張雨生合作了《我的未來不是夢》,這下可真是紅得發紫。

那時候的姜珊走到哪都是焦點,媒體爭相報道粉絲蜂擁而至。

可誰曾想這份突如其來的名氣,反倒成了姜珊的"絆腳石"。

成名的喜悅沖昏了頭腦,課本漸漸被話筒取代,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姜昆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好說歹說想讓女兒把重心放回到學業上。

24年前姜昆不顧妻子反對,毅然收養了6歲的姜河,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但此時的姜珊哪聽得進去啊,一心只想著追逐自己的音樂夢想。

父女倆因為這事沒少起爭執,最後姜昆一狠心,給姜珊辦了去澳大利亞留學的手續。

這一走父女倆的距離就這麼被拉開了。

說來也是諷刺當年姜珊知道姜河想尋親時,第一個跳出來指責他"忘恩負義"。

她義憤填膺地說:"你怎麼能這樣對爸媽?他們把你當親生兒子一樣養大!"

24年前姜昆不顧妻子反對,毅然收養了6歲的姜河,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可誰又能說她這個親生女兒就真的盡到了一個女兒應盡的責任呢?

整天忙著追逐自己的夢想,和父母見面的時間卻越來越少。

"地球是圓的"這句話用在姜昆一家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24年光陰荏苒當初那個被質疑"養不熟的白眼狼",如今卻成了姜昆最貼心的"小棉襖"。

而那個從小含著金湯匙長大的親生女兒,卻因為追逐夢想,和父母越走越遠。

24年前姜昆不顧妻子反對,毅然收養了6歲的姜河,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你說這事兒真是讓人唏噓,人生有時就是這麼出人意料。

如今的姜河早已成家立業,工作生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條。

每逢節假日第一個想到的永遠是回家陪父母。

工作再忙也要抽時間回去看看,生怕父母惦記。

這份孝心擱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真是難能可貴。

24年前姜昆不顧妻子反對,毅然收養了6歲的姜河,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反觀姜珊雖然偶爾也會和父母視頻聊天,但終究隔著萬水千山。

說起來也是造化弄人,沒有血緣關係的姜河,反倒成了姜昆夫婦晚年最堅實的依靠。

家人之間的感情,原來真的不是靠血緣來維繫的。

生活給了這個家庭一記響亮的耳光:血濃於水?或許陪伴和用心才是親情的本質。

瞧瞧如今的姜昆一家,姜河早已用行動證明了自己不是"白眼狼"。

24年前姜昆不顧妻子反對,毅然收養了6歲的姜河,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反而是那個曾經指責過弟弟的姐姐,現在倒成了"空中飛人",常年飄在異國他鄉。

這麼多年過去了,誰又能想到給姜昆帶來最多歡笑和溫暖的,竟是這個曾經被嫌棄過的養子?

生活總是充滿戲劇性,但它也在無聲地告訴我們:愛,從來就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選擇題。

人們常說"父母之恩",可姜河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回報養育之恩,不分親疏遠近。

感情這東西靠的是用心經營,而不是血緣維繫。

24年前姜昆不顧妻子反對,毅然收養了6歲的姜河,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如今的姜昆夫婦,想必也早已明白:當初那個冒著風險的決定,終究是值得的。

因為他們不僅收穫了一個孝順的好兒子,更在晚年得到了最溫暖的陪伴。

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裡,每天都上演著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