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北京人藝小劇場,由俄羅斯劇作家列奧尼德·佐林創作,張彤導演,張可盈、杜子俊主演的話劇《華沙旋律》,正如一首悠揚的樂曲,跨越國界和時空,輕輕撥動人們的心弦。雖然這部小劇場之作只有兩位演員,但是,因其承載著歷史、戰爭、愛情、命運等厚重主題,而有著沉甸甸的分量。
《華沙旋律》的故事發生在二戰後的歐洲,一名釀酒的俄羅斯男孩維泰克與一名到俄羅斯學習聲樂的波蘭女孩格里婭因一場肖邦音樂會偶遇,隨後相知相愛。然而,戰爭的傷痛、通婚的禁令和時空的隔閡始終陰霾不散,迫使他們分開。在之後的十年、二十年里,儘管命運讓兩人再次重逢,但最終還是只能相忘於江湖。

該劇的舞美設計別具創意,巨大的弧形斜坡,既是演員奔跑的舞台,也是投影畫面流動的屏幕,無形中擴大了時間與空間的維度,讓故事的敘述愈加立體,也增強了演員的表現力,還給觀眾帶來更加多元化的想像空間。而空曠光滑的斜坡四周,則布滿了粗糲的「廢墟」,寓意著戰爭給人們生活和心靈造成的難以磨滅的巨大傷害。
舞台上的時空交錯,展現了角色的複雜情感,同時體現出了人性面對愛情與責任的掙扎。兩位青年演員張可盈和杜子俊將自己對人生的理解融入角色,讓這對不同國籍的戀人在冷峻的舞台上剖開了愛情的甜蜜與現實的苦澀。張可盈細膩而真摯的表演,深刻表現出格里婭面對不確定的一切既期待又恐懼的內心;她還配合人物歌唱家的身份,進行波蘭語和俄語歌曲的現場演唱,顯示出紮實的表演功底和歌唱才華。杜子俊則以張弛有度的表演,將男孩初次面對愛情時充滿喜悅、熱烈、窘迫、憧憬的生動狀態,以及十年後、二十年後成長為內斂男人的身份和年齡變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演出過程中,兩位演員不僅要不斷調整表演狀態,還要飛快地變換服裝造型,但始終都在人物當中,吸引著觀眾關注和感受他們的內心和變化。尤其最後一場戲,經過歲月的磨礪,他們都已不再是當年的自己,也讓觀眾深深感到「人生若只如初見」的無奈與無常。這不僅是一個聚散離合的愛情故事,更是一次對戰爭創傷的深刻探索。戰爭的殘酷,造成的不只是他們一對戀人的悲劇。

整個演出看得出主創的別具匠心和演員的配合默契。但正如劇中台詞所言:「每部作品都會在譯文中失去原味。」雖然劇情設計了波蘭女孩因為還沒有完全熟練掌握俄語,因此兩個人彼此之間的交流常會出現用詞不準確的問題,但是有些台詞表達也會增加觀眾的理解難度或引起困惑,如果能夠在不影響劇情和詩意風格的基礎上,做到更加「信、達、雅」,相信會讓更多觀眾產生共鳴。
另外,作為一部以「旋律」命名同時有大量音樂元素存在的演出,該劇目前的音樂感染力還有所欠缺。尤其是男女主人公重逢的重頭戲中,導演刻意將女主角現場演唱一首五味雜陳的歌曲處理成了放錄音的形式,也許是為了製造一種間離效果,但卻大大削弱了這段表演的感染力。
正如劇中多次提到「酒香出自儲存的時間」,對於這瓶剛剛釀造的「新酒」,我們能夠感受到它的新鮮和香氣,也看到了釀造者的用心,但仍需時光的淬鍊,才能更具餘韻。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