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播出預告|2024 生命科學創新大會

2024年08月06日18:10:09 娛樂 7163

線上播出預告|2024 生命科學創新大會 - 天天要聞

精準診療時代來臨,「千人千方」成為現實;自我健康管理意識興起,科技創新與醫療健康「雙向奔赴」;農業科技突破連連,生物育種產業化擴面提速……8月5日,拜耳中國攜手新華社上海分社、中國經濟信息社上海總部在滬舉辦2024生命科學創新大會。與會專家指出,近年來,生命科學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等方面突飛猛進,後續要持續深化前沿技術與生命科學各細分行業之間的「跨界融合」,積極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讓科研成果惠及更廣大群體。

精準診療「老毛病」,創新滿足「銀髮族」醫療需求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中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重達21.1%,整體已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成為老齡化社會的巨大醫療負擔。另一方面,隨著分子靶向藥物、免疫治療等精準診療技術的快速普及, 為眾多疑難雜症的治療帶來了新的曙光。

上海市醫學會會長鄔驚雷在致辭中指出,創新與合作,是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健康上海建設的重要課題。上海市醫學會通過開展高質量的學術活動、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打造工作交流平台等舉措,推動上海生命科學產業高質量發展。

線上播出預告|2024 生命科學創新大會 - 天天要聞

上海市醫學會會長鄔驚雷致辭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範圍內患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數據顯示,我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高達3.3億人。此前在2023年,首例豬心臟移植者在存活60天後去世,展示了基因編輯技術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巨大潛力。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同濟大學醫學院泛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徐亞偉表示,醫學技術創新不斷推動疾病治療的發展,例如冠脈介入已進入精準診療時代。他認為,未來心血管領域要從「新策略+新器械」兩方面發力,既要實現從理論源頭創新到臨床應用突破,又要建立完整的泛血管介入器械從基礎研究到應用轉化的全鏈條體系和創新研發機制。

線上播出預告|2024 生命科學創新大會 - 天天要聞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同濟大學醫學院泛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徐亞偉發言

上海長征醫院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主任委員劉士遠認為,精準診療需要「影像先行」,通過引入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對精準醫學進行賦能。例如,通過ai對放療方案進行個性化定製,可以使放療效果提升20%、放療劑量降低30%,讓放療更加精準。ai浪潮也對影像科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從業者掌握更寬的知識面、更多的數理知識和ai知識。

線上播出預告|2024 生命科學創新大會 - 天天要聞

上海長征醫院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主任委員劉士遠發言

「肺癌是我國發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肺癌治療手段在創新引領和國際交流大背景下不斷進步。」 同濟大學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所長,上海市東方醫院腫瘤科主任周彩存介紹說,隨著治療手段的更新迭代,肺癌管理已邁向「精準化」和逐步「慢病化」新紀元,這一進步離不開創新、科學和協作,中國臨床研究和治療策略正經歷從「追光」到「同頻」的轉變。

線上播出預告|2024 生命科學創新大會 - 天天要聞

同濟大學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所長,上海市東方醫院腫瘤科主任周彩存發言

在圓桌討論環節,專家針對「積極應對銀髮人群醫療需求,助力健康中國建設」主題開展討論,建議要在倡導健康的生活習慣的同時,以患者為中心形成慢病管理閉環。

線上播出預告|2024 生命科學創新大會 - 天天要聞

圓桌現場

科技賦能「轉思想」,自我健康管理意識不斷提升

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公眾對「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識日益高漲,健康管理的起始點也逐漸提前。國家衛計委等三部門今年印發的《全民健康素養提升三年行動方案》提出,要推動衛生健康工作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教育引導居民個人真正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健康管理不僅涵蓋了科學的慢性病管理、重大疾病的精準診斷與治療,還包括了對日常輕微癥狀和常見疾病的及時、有效干預,以及健康營養的攝入和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在此過程中,科技創新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已滲透到了自我健康管理的方方面面。

「『營養』與『非營養』的邊界應重新認識,充分重視腸道菌群的『橋樑』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指出,人體難以直接消化膳食纖維,但腸道中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微生物可以幫助人體消化利用膳食纖維,此舉可以分泌短鏈脂肪酸、吲哚衍生物、酚酸等,進而發揮緩解炎症、調節代謝等功能。陳衛認為,隨著營養組學、食品組學等技術的發展,膳食纖維、昆蟲蛋白等過往被忽視的食物成分也具備潛在的重要營養價值。

線上播出預告|2024 生命科學創新大會 - 天天要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發言

在圓桌討論環節,專家圍繞「科技賦能,助力公眾加強自我健康管理」議題發表真知灼見,一致呼籲「產學研醫」各方藉助科技的力量,深入探索和挖掘,為公眾的健康管理賦能。

線上播出預告|2024 生命科學創新大會 - 天天要聞

圓桌現場

農業科技「強支撐」,生物育種產業化穩步向前

當前,農業科技正成為推動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科技創新不僅提升了作物產量和質量,也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資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戰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擴面提速。」

據介紹,生物育種技術在提升農作物抗病蟲害能力、適應氣候變化以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基於基因編輯、分子生物學等技術的生物育種是農業領域的前沿創新。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國際交流與合作是促進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冰川以辣椒為例介紹說,我國大量進口高辣度的辣椒,再通過先進的加工製造技術將其做成警用噴霧等設備出口海外市場,利用國內的綜合優勢把農產品通過科技賦能變成新產品,也惠及更多人群,「在一個開放的體系裡面,能讓所有的人都變得更好。」

線上播出預告|2024 生命科學創新大會 - 天天要聞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冰川發言

目前,拜耳已在國內落地了多家耘遠農場,開展「再生農業」的實踐。在當天與拜耳上海耘遠農場的視頻連線中,拜耳作物科學業務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當地農場種植的「直播稻」無需育秧、插秧,具有兼顧節水、改善土壤和溫室氣體減排的優勢,在降低農業成本投入的同時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在圓桌討論環節,專家聚焦「生物育種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助力建設農業強國」主題開展熱議,集中闡述了生物育種的必要性,以及開展國際科研合作的重要性。

線上播出預告|2024 生命科學創新大會 - 天天要聞

圓桌現場

「生命科學成為未來產業布局的重點領域之一,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要陣地之一。」 拜耳中國傳播副總裁張蕾在閉幕致辭中表示,拜耳中國將積極攜手產、學、研等多領域合作夥伴,加速前沿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應用,以創新、高品質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賦能患者、消費者和農戶,創造美好生活。

線上播出預告|2024 生命科學創新大會 - 天天要聞

拜耳中國傳播副總裁張蕾致閉幕辭

2024生命科學創新大會以「創新無界,聚力共生」為主題,由拜耳中國與新華社上海分社、中國經濟信息社上海總部聯合舉辦,旨在匯聚國內外頂尖專家,共同探討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話題,為構建現代化生物醫藥產業生態、優化產業營商環境貢獻智慧和力量。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50歲女星結束14年婚姻,搬出豪宅 - 天天要聞

50歲女星結束14年婚姻,搬出豪宅

據台媒報道,50歲前港姐(現名吳忻熹)去年乳腺癌複發,直至今年3月,吳文忻透露癌症已由第3期變至第4期,至今病情仍然不穩。同時,她亦於早前在自傳中,公開透露與丈夫陳劍陵離婚的消息。吳文忻近日將家中家電以「賤價」在網上出售。
166億借貸逾期!英皇陷財務危機,容祖兒回應對公司有信心 - 天天要聞

166億借貸逾期!英皇陷財務危機,容祖兒回應對公司有信心

近日,英皇國際公布全年度業績,披露截至2025年3月底,該集團虧損達48.4億港元,且合共166億港元的銀行借貸已逾期。英皇國際為香港商業大亨楊受成掌舵的集團公司,謝霆鋒、容祖兒、李克勤、古巨基、Twins等均為楊受成旗下藝人。楊受成和旗下藝人容祖兒、謝霆鋒。根據財報,英皇國際全年總收入為13.76億港元,同比增長41.5%...
去音樂節結婚?有「00後」發聲:帶個喇叭吧,不然聽不清|時評 - 天天要聞

去音樂節結婚?有「00後」發聲:帶個喇叭吧,不然聽不清|時評

#多地音樂節可在現場領證結婚#近日衝上熱搜。記者把這個消息分享一位「00後」音樂節愛好者,她回復:「那不吵得都聽不見頒證的人說啥了?」還建議當天大家帶個喇叭或「小蜜蜂」。此前,四川成都和浙江寧波都曾在音樂節期間引導辦理婚姻登記。這個周末,草莓音樂節將在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開唱,水磨溝區民政局將於13日15點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