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勇氣可以跨越時間,跨越每一個歷史、當下和未來。」
被提名金雞獎的《流浪地球2》,末世科幻。講百年之後,地球將卒於太陽,現世人爭論人類是遷徙還是化形數碼生命,甚或不顧子孫及時行樂。
人文情懷,家國情懷,末世情懷,加上複雜的敘事,下了盤大棋。
電影中的移山計劃,「愚公移山」,美好的隱喻,用萬顆行星動力器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工程浩大,這個計劃可以讓人類繼續生存,繼續做完整、真實、有尊嚴的人類。
《流浪地球2》以即將到來的月球撞擊危機為倫理敘事的切入點,呈現一系列災難如太空電梯崩塌、月球基地爆炸等......
以深層文化心理的家國情懷建構起個體與他者、中國與世界的倫理關聯,成功傳達了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引發當下對於現實國際環境的關注與人類命運的哲思......
「移山計劃」
《流浪地球2》作為未來現實主義的呈現,隱含了在「覆巢之下無完卵」危機下想像式的「中國方案」影片選取中國為表現對象。
中方是「移山計劃」的提出者、實施者與推動者,航天員更是以中國人為主體,身著中山裝的外交部發言人周喆直,在穩定各國人心,推動移山計劃順利實施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極短時間內破譯密碼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周喆直對北京根伺服器的任務完成勢在必行,他認為我們的人一定可以「不計虛實,不計存亡」完成任務。
不到最後一刻不肯放棄的精神,正是源自對同胞的高度信任和「危難當前,唯有責任」的堅定信念。
在體積有限的月球上實現移山計劃似乎是天方夜譚,而中方鍥而不捨努力提前完成了任務使奇蹟成為現實,源自於「孩子」和「孩子的孩子」接續奮鬥。
情感是影片的核心支撐力,圖恆宇和女兒丫丫的父女親情倫理是影片倫理的重要一環。
圖恆宇是一位天才科學家,愛女兒也到了極致,這份愛驅使他不惜一切代價的研發數字生命技術,試圖將車禍去世的女兒的意識轉移到虛擬現實中。
因執著於「復活」丫丫,以親情為動力的信念支撐著圖恆宇,最終和丫丫成功解除地球危機。
除此之外,電影還著意刻畫了韓朵朵、郝曉唏以及月球女航天員三位母親與孩子間的細節,使之成為傳統家庭倫理的溫情註腳。
劉培強與韓朵朵兩人的愛情倫理,是對中國傳統兩性倫理的傳承與超越,延續了相濡以沫的夫妻關係,穩定地維護著家庭倫理的和諧。
同時也突破了夫唱婦隨的傳統,強調人格的獨立和兩性的平等,將兩人刻畫為並肩作戰,為守護家國共同奮鬥的戰友。
從不相信地球是美好的劉培強,到愛情和親情逐漸溫潤他的內心,與韓朵朵的愛情和家庭給了他更加堅定和勇敢的力量。
韓朵朵對家庭的愛與責任,支撐著她在病入膏肓時忍著疼痛說出「我在呢,一直都在」的誓言。
在《流浪地球2》中,反覆言說的台詞「我在,我一直都在」與「我要給丫丫完整的一生」分別出自韓朵朵與圖恆宇之口,強化了愛與陪伴的主題,也照應了「我信,我永遠相信」的信念。
張鵬與劉培強師徒親情倫理是傳統父子關係衍變而成,在危險發生時,師父張鵬總習慣性確認徒弟劉培強的安全。
在劉培強的頭上「戳三下」是他們師徒二人之間的專屬標記,親情在生與死中交織羈絆,以一個手指輕輕點擊額頭的行為展現著一份關愛與疼惜。
遇襲後,張鵬找不到徒弟,心急如焚,當見徒弟完好無損時,張鵬輕敲了其額頭,是責備,更是關懷。
去月球赴死前,張鵬委託戰友指引著劉培強前往安全地帶,最終保證了其安全,張鵬代替劉培強父母守護了他,這種類似血緣的師徒情感倫理,是基於傳統父子倫常的現代重構。
他們之間的情感因災難而加深,也影響甚至改變了災難走向,災難與情感彼此縫合,既是影片敘事邏輯流暢的關鍵,也是作為科幻電影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
《流浪地球2》的心理密碼
周喆直作為聯合政府中方代表出現,此時郝曉唏作為其學生,思想還不夠成熟,面對突然的發言還有些局促,但經過多年曆練,她迅速成長。
在月球危機勝利七周年之際,台詞「這兒的發言,哪次不重要。照著念就好,一字不落的」又出現在影片中,一同出現的還有執筆改動發言稿的畫面。
只是主人公不再是遒勁的周喆直而是沉穩的郝曉唏,青澀的小章緊張地詢問著當年的那個問題,郝老師也只是會心一笑,畫面與台詞的反覆也帶給觀眾時間流轉與代際更迭的時空感。
相對於發言人畫面的平靜,核彈引爆人員的徵集顯得更為壯觀,由於地球上對核彈的解碼無法完成,不得已採用人工手動啟爆的方式,此次任務有去無回。
面對年輕領航員的積極舉手,張鵬的內心被深深觸動,但他還是固執地說「不放心」並高喊:
「中國航天飛行中隊,五十歲以上的,出列!」
張鵬看似驕傲又固執的行為,實則默默地守護了年輕一代,同時也帶動感染了其他國家,這種愛護小輩的傳統美德在代際倫理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我信,我的孩子會信,孩子的孩子會信!」
正如周喆直所堅信的那樣,移山計劃會在子孫的奮鬥中取得成功,代際間的傳承由此發生。
作為深層次的心理密碼,家庭與國家始終牽動著每個人,《流浪地球2》的外殼是一部硬核科幻,而內里仍是中國人嚮往歸途的家國情懷。
電影中人類每一次危機的勝利,角色的每一次肩負使命的完成,都是團隊協作的結果。
任務實施艱難坎坷,不斷有隊友犧牲,但是救援團隊一直都堅守著自己的使命,奉行「危難當前,唯有責任」的信條。
「危難當前,唯有責任」的台詞不僅是周喆直向國際社會所作的承諾,還是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而表的決心,為完成使命甘願犧性自我,也是中國人捨生取義的生動體現。
沒有任務是個人完成的,同樣地球危機也不是單個國家的力量就可化解的,當危機來臨的時候,各國組成了聯盟一致對抗,雖然政見不同,但最終凝聚成的力量十分強大。
為了集體生死存亡的利益,放下了個人得失,這樣的包容和奉獻精神,促使各國共同組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
「擔當今日,地球未來」
《流浪地球2》的多線敘事手法,展現了劉培強、圖恆宇和周喆直三個主角的故事線,在移山計劃決策下,他們統一於挽救危亡的中方團體中,將自己的職業領域用來挽救地球家園。
從劉培強出發的故事線始終面臨著情感與責任的背負,初見心愛姑娘的暗生情愫,為見心上人「賄賂」看守的耍滑頭,滿足患病妻子心愿的苦澀與不舍。
被MOSS激怒後為保名額的道歉和懊惱,這有作為一位平凡人的真實血肉,更有為守護人類生存家園而放棄小家團聚的正義,充分展示了中國航天員的情深義重。
圖恆宇故事線是父女親情的生動闡釋,更是人之常情與科學理性角逐的艱難歷程。
「要給丫丫完整的一生」是圖恆宇近乎偏執的信念,科學家與父親的雙重身份使其面臨諸多矛盾,但他始終站在親情這邊,成為了女兒丫丫忠誠的守護者,也最終拯救了地球。
周喆直堅定地支持移山計劃,並在聯合政府發言中表達了中國立場和決心。
他沉著冷靜地應對各種危機和挑戰,代表了中國式的集體英雄主義,即對地球的責任和擔當,對國家的信任和支持,對人類的同情和救助。
且周喆直的故事線象徵著以中方為代表的人類面對生存與文明危機始終「不計虛實,不計存亡」完成任務的決心與勇氣,展現了大國風範。
影片中對於地球、太空電梯、月球及聯合政府四個空間的選取,隱含著不同的倫理語境,帶給觀眾不同的倫理道德體驗。
作為人類生存與文明的家園,地球為人類提供了棲息地,也是共同體倫理的歸宿。
自然災難使地球危機彼伏,數字生命計劃與移山計劃的衝突與取捨、反移山計劃民眾的抗議與動蕩、眾多國家對移山計劃的質疑與諷刺,社會危機使這種災難向縱深發展,延伸了災難的深度與廣度。
為了守護地球,原住民團結致竭盡全力營救,人類共同體的倫理得以形成,並在危機化解之後最終作用於地球。
結語
周喆直反覆言說:「危難當前,唯有責任」在儒家精神文化長河中也有跡可循。
曾子曰:「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當地球面臨毀滅的時候,人類也同樣直面生存危機,人類與地球是命運共同體,相較於逃離地球另尋家園的選擇,中國毅然帶著地球去流浪。
電影終會落幕,但思考不應停滯。
《流浪地球2》對現實的指涉讓人們憧憬世界各國相知相親,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不斷邁進的壯觀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