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oger Garcia/George Chun Han Wang 出版社:Italy:Centro espressioni cinematografiche 出版年:2013-12-1
有「邯鄲才子」及「電影奇才」之稱的著名導演胡金銓(1932-1997),因冠狀動脈硬化並發心室顫動,經醫治無效於1997年1月14日在台北病逝,享年66歲。
這是當時繼李翰祥(1926-1996)、尤敏(1936-1996)病逝之後,一個月內港台影壇損失的又一位頗負盛名的大藝術家。
1975年,胡金銓和尤敏在香港合影
如果他不主動做手術的話,也許我們還能看到他導演的作品,但一切皆為他自己的選擇,只能說是天命難違。
毋庸諱言,在20世紀下半葉的華語電影史上,胡金銓是一位風格鮮明、影響廣泛的作者導演。
電影《迎春閣之風波》(1973)的片場,李小龍探班胡金銓
但研究者大多集中於他在20世紀70年代創作的一系列傑作,如《俠女》(1971)、《迎春閣之風波》(1973)、《忠烈圖》(1975)、《空山靈雨》(1979)等。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胡金銓在「邵氏」的創作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拍攝電影《忠烈圖》(1975)的片場,左起:楚原、丁佩、李小龍、胡金銓、韓英傑、羅維
此外,他作品中的《俠女》曾榮獲1975年第28屆戛納影展「最高技術獎」;《大地兒女》(1965)獲得第4屆金馬獎最佳編劇獎;《忠烈圖》獲得美國芝加哥影展傑出貢獻獎;《空山靈雨》曾代表香港參加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最佳外語片獎;《山中傳奇》(1979)獲得第16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攝影、美術設計、錄音及配樂等五項獎。
左起:喬宏、徐楓、胡金銓攜《俠女》(1971)參加1975年第28屆戛納影展
然而最能代表他在國際影壇上的地位的,是1978年英國《國際電影指南》把他選為世界五大導演之一,除了日本的黑澤明(1910-1998)之外,他是第二位獲此榮銜的導演。
1978年英國《國際電影指南》世界五大導演封面,下圖左二為胡金銓
1978年英國《國際電影指南》世界五大導演封面,下圖左二為胡金銓
【從富二代到流落街頭】
胡金銓原籍河北省永年縣,1932年生於北平。「官宦」子弟,祖上做過山西巡撫,漢八旗,父親有著礦廠、麵粉廠等多家企業,據說還有戲院。
他曾就讀於北平匯文中學高中部,後考入「國立藝專」,和李翰祥(1926-1996)是先後同學。
年少時的胡金銓
他自小喜愛文史書籍,尤其喜看京劇武戲,喜讀老舍(1899-1966)的小說。
1949年,他隻身到香港,原本想留學美國,並已經收到入學申請書,但由於國共內戰無法成行。
新中國成立,胡家的財產很快就充了公,胡金銓的父親也被拉去勞動改造,死在了礦場。
初到香港時的胡金銓
胡金銓和家人斷了聯繫後,為了生活他先後做過嘉華印刷廠的校對、旅行公司的畫稿員,但由於其性格耿直不善人際關係,不久就又被掃地出門。此後,沒有生計的他只能流落街頭。
1951年經人介紹到費穆(1906-1951)主持的龍馬電影公司做美工,次年轉入長城影業公司美工組,跟隨著名卡通畫家萬籟鳴(1900-1997)、萬古蟾(1900-1995)兄弟從事美術陳設工作。
1952年,左起:萬籟鳴、胡金銓、萬古蟾在長城片場門口合影
在為李萍倩(1902-1984)執導的影片搞道具時,由於戲裡需要一架股票行情發報機,借又借不來,買又買不起,他居然靈機一動拆下了廠長辦公室的電風扇的馬達,一夜之間裝成了一架股票行情發報機,受到了導演李萍倩和美工科長萬古蟾的竭力稱讚。
1953年「七大閑」結拜兄弟合影
不過同時他也差點受到懲罰——因為拆掉了電風扇而差點被扣工資賠償公司的損失,經過一番自辯,最後才落得個「將功贖罪,下不為例。」
1953年,胡金銓與李翰祥、蔣光超(1924-2000)、宋存壽(1930-2008)等七人結為異姓兄弟,號稱「七大閑」,他是李翰祥口中的「小胡」,李翰祥也成了胡金銓的伯樂。
胡金銓和李翰祥
之後經李翰祥推薦,進入永華電影公司當演員。胡金銓在嚴俊(1917-1980)執導的影片《金鳳》(1956)中,擔任配角,開始了他的演員生涯。
1958年在李翰祥的引介下,胡金銓又加入「邵氏」,成為一名職業的電影從業者,並先後擔任演員、編劇和導演。
胡金銓參演李翰祥首導作品《雪裡紅》(1956)的劇照
加入「邵氏」之初,胡金銓的主要身份是演員,並先後出演了二十餘部影片。總體而言,胡金銓在「邵氏」的演出以配角居多,且以本色表演為主。
他飾演的角色大都與自身的外形、氣質較為接近,通常是善良、單純、富有同情心的青年形象。
電影《江山美人(1959)劇照,胡金銓
如《江山美人(1959)中憨直可愛的大牛等,間或也出演與自身形象、氣質差距較大的角色;如《畸人艷婦》(1960)中卡西莫多式的醫生。
這期間,他曾供職於香港美國新聞處五年,負責製作國語廣播節目,業餘則演齣電影,鑽研電影技術。
胡金銓給電影《畸人艷婦》(1960)拍攝的造型照
這一切豐富而全面的工作經驗,都為他日後從事導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大量出演影片的同時,胡金銓開始嘗試撰寫劇本,並先後編寫了《花田錯》(1962)、《山賊》(1966)、《丁一山》(1976)等影片的劇本。
電影《福星高照》(1963)劇照,胡金銓和樂蒂
1962年起,他開始做編導,《花田錯》是他編寫的第一個劇本,樂蒂(1937-1968)、趙雷(1928-1996)主演的黃梅調古裝片《玉堂春》(1964)是他執導的第一部影片,但都成績平平。
《玉堂春》雖然是胡金銓的作品,但他只是掛名導演,他真正的角色其實是執行導演,因此鮮有研究者將其納入胡金銓的作品序列加以討論。
電影《玉堂春》(1964)片場,胡金銓和趙雷
【《大醉俠》在香港獲79萬票房】
胡金銓的成名作,是1966年他在「邵氏」執導的《大醉俠》(1966)。該片以明快的節奏開創了中國武俠電影的新格調。
從對「邵氏」武俠片的影響而言,《大醉俠》與張徹(1924-2002)導演的《獨臂刀》(1967)一道推動了「彩色武俠世紀」的成功,令武俠片一躍成為「邵氏」的主流類型,連綿十餘年不衰。
電影《大醉俠》(1966)片場,胡金銓指導鄭佩佩
胡金銓在片中充分展示了他深厚的京劇底蘊、駕馭場面調度和調教演員的能力,影片以其新穎的視聽語言展現了電影的獨特魅力。
從對胡金銓本人創作生涯的影響看,《大醉俠》的意義更為重要。有評論者稱,「胡金銓的職業生涯是一部一個作者遇到一種類型的歷史」,而奠定胡金銓電影創作類型基調的正是《大醉俠》。
電影《大醉俠》(1966)片場,胡金銓指導鄭佩佩
在該片中,舞台化的場面調度、舞蹈化的武打設計、女俠原型的塑造等胡金銓日後創作的各種重要元素均已初現端倪。
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醉俠》是聯結胡金銓創作生涯的一部重要作品:一方面,該片集中體現了胡金銓「邵氏」時期初步建立的個人風格;另一方面,從這部作品出發,經過不斷的完善和充實,胡金銓在20世紀70年代開創出一套令人稱道的美學。
電影《大醉俠》(1966)片場,胡金銓指導鄭佩佩
由於在拍攝《大醉俠》的過程中,胡金銓也因為拍攝進度落後、預算超支而遭到邵逸夫(1907-2014)的斥責。
當《大醉俠》呈現在邵逸夫面前時,這部與「邵氏」其他武俠片迥然不同的作品讓邵逸夫大為光火,下令趕緊燒掉。
胡金銓和鄭佩佩在美國居住時是鄰居
若不是身旁的鄒文懷(1927-2018)力保,說拿到韓國市場試試水,《大醉俠》早就成了「火醉俠」。
邵逸夫看不上的布景、造型、配樂、打鬥,在韓國卻大受歡迎,甚至放在整個亞洲都很賣座。
胡金銓在電影《大醉俠》(1966)外景地
《大醉俠》在香港拿下79萬的票房,相對於邵逸夫給的「便宜」投資,絕對物超所值。
李翰祥後來說:「《大醉俠》一下子達到了邵逸夫先生的理想,打開了新式武俠片的大門」。
達到理想的邵逸夫堅持對胡金銓「失去信心」,或者可以說,他壓根沒看懂《大醉俠》的種種創新。
胡金銓(中)在電影《大醉俠》(1966)片場
他一邊數著票子,一邊還在琢磨觀眾為什麼會喜歡這樣的片子,所以他也不會相信胡金銓會再拍出賣座的片子。
【從《龍門客棧》到《俠女》】
由於不滿「邵氏」決策層對其藝術創作的干涉和掣肘,懷才不遇的胡金銓於1965年離開「邵氏」轉投台灣聯邦影業公司,拍了膾炙人口的《龍門客棧》(1967),引起空前轟動,莫定了他的名導地位。
胡金銓(右二)在電影《龍門客棧》(1967)外景地指導演員們如何做動作
1967年10月21日,《龍門客棧》在台北上映,3家影院聯映5周,總收入達445餘萬元,觀眾逾34萬人,成為1967年賣座冠軍,打敗了同期上映的《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1965)。
《龍門客棧》在香港、台灣的電影史上具有不可抹煞的功績。
上官靈鳳(中)在電影《龍門客棧》(1967)外景地和演員們練習對打的動作
因為在此之前的港、台古裝武俠片,往往是偷懶圖便,把時代背景架空,隨意編造渲染。
而《龍門客棧》則明確落實時空背景,標明在明朝中葉,而且以正統的歷史觀念來描述這場忠奸之斗,因而與過去的古裝武俠片大異其趣,具有一種氣勢磅礴的歷史感和維護正義,保護忠良的壯烈感。
胡金銓在電影《龍門客棧》(1967)片場
在這一年舉辦的第6屆金馬獎評選中,他又憑藉《龍門客棧》再次獲得了最佳編劇獎。
1969年,他又刻意求工,以三年時間拍了口碑極佳的《俠女》,不但塑造了中國古代俠女的形象,而且栽培了徐楓這位知名演員和製片人。
胡金銓為電影《俠女》(1971)女主角徐楓整理造型
在攝影和剪接上,胡金銓交互使用長鏡頭和廣角鏡,以長鏡頭表現詭異,以廣角鏡頭展示氣勢,再配合上音節鏗鏘的鑼鼓點,形成了自成一格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武俠電影。
左起:徐楓、胡金銓、喬宏攜《俠女》(1971)參加1975年第28屆戛納影展,三人參展期間走在街上英姿勃發
在1975年舉行的戛納電影節上,外國影評人讚譽「《俠女》是揉和了動作、懸疑與文藝氣質的電影,在醉人的東方神秘色彩下,它由表面的復仇情節不知不覺推入哲學的領域,禪道指引著動作,激烈的決鬥化為詩情畫意的飛舞……」由此,《俠女》獲得了這屆戛納影展的最高獎項——「綜合技術大獎」。
胡金銓憑藉《俠女》(1971)獲1975年第28屆戛納影展「最高技術獎」
儘管《龍門客棧》的成功令胡金銓在「聯邦」擁有一定的自主權,但他的創作仍無法完全擺脫製片廠制度的束縛。
以《俠女》為例,由於胡金銓對影片的藝術品質近乎苛刻的要求,致使該片的拍攝進度緩慢,且不斷超支。
電影《俠女》(1971)外景地,胡金銓正在教徐楓如何做表情
更為嚴重的是,影片越拍越長,最終分為上下兩集,這引起了製片方的強烈不滿,致使影片拍攝數次陷入停頓。
時至今日,《俠女》已經無可爭辯地進入了華語武俠片的經典之列。但弔詭的是,這樣一部藝術傑作,竟然是一部在票房上遭遇失敗的作品。
電影《俠女》(1971)外景地,胡金銓正在和演員們交流走位
因為《俠女》票房在當時卻不到《龍門客棧》的六分之一。
卓越的藝術品質和慘淡的票房收人之間的巨大反差,令張建德將《俠女》稱作「中國電影的《公民凱恩Citizen Kane》(1941)」。
事實上,《俠女》也是胡金銓在大製片廠制度下完成的最後一部作品。
電影《喜怒哀樂》(1970)記者招待會,左起:白景瑞、胡金銓、LiXing、李翰祥
拍攝《俠女》期間,他的結拜兄弟李翰祥創業失利,處於貸款還不上就進局子的危險境地。
胡金銓撂下自己的工作聯合導演白景瑞(1931-1997)等人,外加李翰祥本人共同執導了四段式集錦電影《喜怒哀樂》(1970)。
期間,他還以16萬港元的價格受邀參演了一部外國電影,創造了港台兩地的片酬記錄。
電影《喜怒哀樂》(1970)之「怒」開機儀式,中為胡金銓,右二為胡錦
要知道,當時邵氏的大明星狄龍、姜大衛也不會超過一部片子一萬塊錢的價位。胡金銓當時的票房號召力可見一斑。
【擁有主導權卻沒資本青睞】
在《俠女》完成後,1971年,胡金銓回香港創業自組金銓影業公司,拍了多部有內涵、有創意的影片,把事業推向高峰。
《電影小說畫報》173期封面,《迎春閣之風波》(1973)宣傳照,胡錦和徐楓(右)
胡金銓開始獨立製作影片後,間或以聯合製片的方式與嘉禾影業公司等大公司展開合作——如《迎春閣之風波》、《忠烈圖》,以保證對影片的絕對控制。
1974年,胡金銓執導了使他次年獲得美國藝加哥影展「傑出貢獻獎」的《忠烈圖》。
電影《忠烈圖》(1975)片場,李小龍攜丁佩探班胡金銓
該片無論是在思想內涵方面對於歷史問題的探討,還是在剪接結構上主要依據節奏和構圖(而不是敘事的連貫性)的嘗試,都有重要的意義。
1977年,胡金銓受印度電影節邀請,與「電影天皇」黑澤明和義大利電影巨匠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2007)列席評委。
胡金銓(右)和黑澤明
胡金銓憑藉其作品卓越的藝術成就為世人景仰,被日本電影界稱為「香港黑澤明」。
1978年,胡金銓由拍武俠片轉向追求禪理(在過去的《俠女》中曾經涉及),探索「人」、「鬼」、「神」之道,為自己的創作開拓新的境地。
這一年,他連續拍攝出了《山中傳奇》和《空山靈雨》。
電影《空山靈雨》(1979)外景地
《山中傳奇》改編自宋朝話本小說《西山一窖鬼》,描述書生何雲青在殘破的邊境城堡中抄寫經書,被一女鬼招贅為婿。原來她是個積怨不化的厲鬼,目的是為了霸佔經文。
幸虧何雲青後來又遇上了一個寧願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好心女鬼庄依雲,終於聯手治凶,掙脫厄運。
電影《山中傳奇》(1979)外景地,胡金銓和徐楓
影片的內涵在於說明鬼魅世界也和人間一樣,存在著私利紛爭。影片具有超凡的視覺效果,利用特技拍出了鬼神大鬥法的詭異、幻化的境界,把氣氛、人物、情節不著痕迹地融匯成一體。
同時,影片把雲煙凝黛的崇山峻岭拍得很有氣勢,加上溫婉有致的韻律,呈現出了濃厚的中國風情味。
電影《山中傳奇》(1979)片場,胡金銓和張艾嘉
《空山靈雨》有著和《山中傳奇》一樣的氣勢,但同時帶有玄秘的宗教色彩,明顯地宣傳佛教「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觀念。
總之,一切的貪慾,到頭來卻是一場空;只有像邱明那樣的善者,才能最終得到善報。
胡金銓在電影《空山靈雨》(1979)外景地
影片將偷取經書與爭奪主持位置兩事,交織成很多緊湊的追殺情節,同時,又將古寺拍得空曠荒涼,烘托出了劇中人情冷漠,互相爭鬥的氣氛。
不出所料,這兩部電影叫好卻不叫座,觀眾對胡金銓過於藝術和自我的表達產生了審美距離,畢竟他不如張徹、楚原(1933-2022)那麼接地氣兒。
胡金銓在外景地累了就往草席上一躺就睡著了
人家拍的是產品,他整的是作品,從理念到方法都是天壤之別。
由於他喜讀史籍,所以他的影片的最大特點,就是多以明朝歷史為背景,並具有鮮明的中國民族特色。
然而,獨立製片固然保證了藝術家對創作的主導權,卻又帶來了資金、片場等一系列困難。
左起:胡金銓、周龍章、李麗華
【愛看書成研究老舍的專家】
胡金銓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逐漸陷入創作低谷,與此不無關聯。
對此,導演張徹的一番話可謂一語中的:「沒有人懷疑胡金銓的藝術成就……問題在他拍片的製作費往往失控,時間拖長,投資回收無期,以致一直難獲資金支持!拍電影是非有錢不可的,圈內認為『投資胡金銓拍片會破產』,他拍片自然困難重重。」
胡金銓(左)和白景瑞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上
1981年,胡金銓的創作思想由明代的忠臣俠客、山中的鬼魂靈異、佛門的因果報應轉回到現代社會,拍出了一部諷刺20世紀80年代台北拜金怪現狀的《終身大事》(1981)。
影片既批評了台灣當時某些人為金錢所至曲了的價值觀念,同時也尖銳地諷刺了日本某些企業家的「大日本主義」的侵略性。
電影《終身大事》(1981)片場,胡金銓給胡慧中分析劇本
作為名導演,胡金銓一生編導的作品不算多,但卻捧紅了不少明星,同時也為他贏得許多榮譽。成為蜚聲國際影壇的「武俠片宗師」。
在捧紅的明星方面,有《大醉俠》中的岳華(1942-2018)、鄭佩佩;《龍門客棧》中的上官靈鳳;《俠女》中的徐楓等。
胡金銓和李小龍
而依舊活躍在香港影壇的女導演許鞍華,則是他親手栽培的得意門徒。
拍片之餘,胡金銓還愛看書、寫字和繪畫,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還是一位老舍迷,1973年他曾出版《老舍和他的作品》一書。
作者:胡金銓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後浪 出版年:2018-10
據說,為了寫研究文章,他曾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收集老舍的資料,甚至跑遍世界著名的中文圖書館,如美國國會圖書館、倫敦大學圖書館、法國近代問題圖書館、史坦福圖書館和哈佛燕京圖書館等。
胡金銓與老舍的妻子胡絜青
他甚至找到了老舍小說在華人圈絕跡的作品,並且複印回來。老舍夫人胡絜青(1905-2001)聽說香港有個老舍研究專家有罕見的資料,還曾面見胡金銓,並把老舍的許多事情告訴了他。
憑著紮實的研究和新鮮的第一手資料,胡金銓成了研究老舍的專家。與此同時,他亦曾應邀到一些高等學府作有關老舍研究的講座。
1975年在一次宴席上,金庸(右)給胡金銓點煙
胡金銓還是個典故簍子,可惜沒有寫回憶錄。
有一次胡金銓和朋友聊到「電影皇后」胡蝶(1908-1989),說很讚賞她,可是頭一次在香港影棚里見到胡蝶是在拍攝《後門》(1960)時,才發現胡蝶是小腳!沒戲的時候就坐著歇息。
電影《後門》(1960)劇照,右為胡金銓
朋友很很驚奇,說以前不是有詩諷刺張學良和她跳舞嗎?胡金銓說大概那些誹謗的她的人並不知道胡蝶是小腳吧。
【壯志未酬令人扼腕】
1976年他在紐約州立大學分校演講時,與該校中文系主任鍾玲相識、相愛,隨後二人在美結婚,但不久即告離異,此後他沒有再婚,膝下猶虛。
1976年11月胡金銓與鍾玲在訂婚宴上
1982年,胡金銓為「台灣中影公司」和「台灣製作公司」分別拍攝《天下第一》(1983)和《大輪迴》(1983)。之後又是一遭各種電影節,那時的胡金銓已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國際大導演。
左起:李子雄、徐克、張艾嘉、胡金銓
在這之後,他偷偷回到北京和自己的親人團聚後,走訪了自己曾經住過的四合院,雖然這些地方已經被充公,但對他而言依然充滿了無數的回憶和感傷。
20世紀80年代初期,胡金銓回到北京和親戚合影
20世紀80年代初期,胡金銓在曾經自家的四合院里留影,物是人非令他悵然
1986年,胡金銓導演了由白先勇監製、胡錦主演的舞台劇《蝴蝶夢》。此後不久,心臟病顯現,他到台北做了第一次心臟手術。
1987年,胡金銓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50位最傑出的導演之一,胡金銓位列第21,與其他兩位亞洲導演黑澤明、溝口健二(1898-1956)同列榜單。
電影《畫皮之陰陽法王》(1992)外景地,左起:午馬、王祖賢、胡金銓、劉洵
1991年,胡金銓在洪金寶的資助下赴山西拍攝了《畫皮之陰陽法王》(1992),成為他電影生涯的謝幕之作。
之後,胡金銓收羅材料,研究史實,歷經數年籌拍《華工血淚史》。尤其是他在遭到資本的打壓後,其事業上雖鬱郁不得志,但卻一直沒有放棄開拍新片的念頭。
後排左起:胡菊人、劉國松、余光中、楊世彭;前排左起:胡金銓、盧燕、陳之藩
這部以1850年為背景、反映華工參與開發美洲辛酸史實的影片《華工血淚史》,他就籌備了足足15個年頭,原本在1996年年底籌到資金,又拉上當時在好萊塢當紅的導演吳宇森做製片,資本自然就趨之若鶩的加入。
晚年的胡金銓和李翰祥
此前李翰祥導演1996年12月17日突然在拍片現場去世,胡金銓赴港追悼李翰祥並開始警惕自己的身體,因此決定在《華工血淚史》開拍前,去台灣榮總醫院再次接受心臟手術,排除疾患。
1997年1月25日《聯合晚報》刊載林榆寫得懷念胡金銓的文章《謝謝你最最疼愛我》
林榆最終被准許出現在胡金銓的葬禮上,晚年的胡金銓一直是由林榆照顧
於是他原準備在台北做完心臟手術後於1997年3月到加拿大開拍《華工血淚史》,不料在1997年1月14日的心導管氣球擴張手術中不幸離開人世,壯志未酬令人扼腕。
胡金銓
- 李翰祥 一代華語電影大師 成就三大類型電影
- 香港最富有的導演,賺了錢就買樓,和古龍的奇緣,娶南紅恩愛一生
- 鋒芒在先的白景瑞,蟬聯金馬獎最佳導演,三婚與妻子相差34歲
- 妻子出軌,選擇原諒!離開"邵氏"不再輝煌,大導演劉家良的精彩情史
- 曾和李安齊名,妻子是最美麗的港姐,作品永久入藏美國國會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