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給2023年收官了。
一夜之間《偷心》登上音樂榜首。
黃河路上擠滿了打卡的人。
寶總套餐,李李轉桌,范總的「安妮」,爺叔轉身……
都成為觀眾津津樂道的名場面。
除了這些,2023還有哪些給你留下印象的瞬間?
Sir今天就為你們扒一扒,那些火出圈的影視作品。
當然,裡面的作品,有好的,有爛的,有看了不如沒看的。
但,卻都構成了我們一年的爆笑回憶。
今天。
Sir就帶你們一起盤點這一年的,精彩時刻:
01
「風浪越大,魚越貴」:《狂飈》(豆瓣:8.5)
今年「開局最凶」的電視劇:
還得非《狂飆》莫屬。
《狂飆》的出現,著實讓觀眾們過足了大癮。
它的爆火,也是成了在《甄嬛傳》之後的又一部讓全民「入坑」的作品。
難得能有一部電視劇能非常直接地拍出官商勾結、社會腐化,正義蒙塵的故事。
可惜。
《狂飆》在最後,還是略帶疲態,刪減情節明顯,還要觀眾們開始學起唇語。
這部電視劇的成功在於,(除了結局)劇本有足夠的細節支撐著故事的發展,並且大膽、露骨地直指社會現狀。
在雙男主人物命運的走向中,我們也看到了春風得意,也看到了鬱郁不得志的兩種唏噓的人生。
而且,全網瘋狂二創,《狂飆》也偷偷進入了我們的聊天表情包里。
比如,過年回家,不能喝酒的你必然會聽到一句:
或是,在生氣時,只要說一句:
「告訴老默,我想吃魚了。」
對方絕對秒懂。
在這一年裡,我們從《狂飆》身上獲得的梗,不僅僅是「風浪越大,魚越貴」。
還有,「什麼檔次,跟我用一樣」。
甚至,網友們開啟高啟盛的走路模仿大賽,就連「高啟盛」本尊,蘇小玎下場參加,都還只能是個第二名。
第一名還是被一隻小貓拿走了。
玩笑歸玩笑。
但,《狂飆》的成功,到2023年為止,就再也沒能出現像它這樣的大爆款作品,可以在觀眾一邊玩梗之餘,一邊又追劇追得不亦樂乎。
02
「妍珍吶」:《黑暗榮耀2》(豆瓣:9.0)
今年全員「瘋批」的電視劇:
《黑暗榮耀2》當之無愧。
難得有一部韓劇,是靠「瘋批」與「西八」文學出圈的。
在一聲聲穿透耳膜的「西八」此起彼伏時,網友截下表情包的手也沒能停下:
甚至,還有人將妍珍與《狂飆》的瘋驢子放在一起,產生了跨界互動。
雙雙靠麻花體位,成就電視劇里最吸睛的肢體語言。
作為一部復仇大爽劇來說,它的套路著實踩在了這個時代的爽點上。
階級對立,校園霸凌,大女主復仇,受害者聯盟,最後,手刃仇人,達到完美結局。
當然,它並非是一味地擴大復仇的快感。
也在「復仇」間隙中,也讓那些生活在黑暗與夾縫中的人,有了稍稍喘息的片刻。
一邊是絕境中,還能欣賞夕陽的片刻;
一邊是,在慌不擇路後,只剩下邪魅癲狂的發瘋。
在觀眾追隨女主的復仇完結後,《黑暗榮耀》里的全員瘋批又被二次發酵,成了不少當代年輕打工人的精神狀態,繼而,讓林智妍飾演的「妍珍」,比主演宋慧喬的熱度還要高。
還有不少網友通過模仿「妍珍」,獲得了《黑暗榮耀》爆火後的二次流量。
感謝「妍珍」,讓我們成為「妍珍」。
03
「往前看,別回頭」:《漫長的季節》(豆瓣:9.4)
今年最有時代感的電視劇:
《漫長的季節》。
一部以碎屍案作為「鉤子」的犯罪題材的電視劇,它並沒有完全將著力點放在「碎屍」的驚悚與恐怖上。
而是以這樣的案子,作為90年代東北下崗潮的手術刀,切開了它佯裝的面具,將時代的衰敗與蕭條,人們面對命運的無力,在觀眾面前暴露無遺。
作為一部低開高走的電視劇,在剛開始的時候,它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注意,口碑也是平平。
反而在兩集過後,它展現的力度才慢慢開始加重。
直到最後一集的結尾,已經老去的王師傅追著火車大喊,「往前看,別回頭。」
已經完成了一次國產電視劇藝術創作的高峰。
而此時的一首《再回首》,也成了這個時代里最催淚的註腳。
這幾年,關於描寫90年代的現實、非現實主義的電視劇也多了起來。
從《山海情》到《漫長的季節》再到《繁花》,雖是同一時代,卻在這三部作品裡,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城市性格,其中,地域性更是不能忽視的重要因素。
《漫長的季節》里,它有著當下「東北文藝復興」的特質:對體制的嚮往與調侃,也有著老工業基地的逐漸衰老與年輕一代渴望離開的碰撞;
它笨拙又可愛,簡單又質樸地將我們拉回了90年代的回憶。
《漫長的季節》的出圈不單單是來自范偉、秦昊、陳明昊等人的精彩演繹,也不單單是性張力爆棚的丑帥男演員蔣奇明。
而它更像是一邊開著輕鬆的玩笑,一邊又說著些讓人感覺傷感的話。
像是,他們在KTV里冒著傻氣跳舞。
卻成了他們三人難得的一次快樂。
《漫長的季節》經不起嚴肅,但,它卻像是一本嚴肅文學,等著人耐心地將它翻開:
也許,第一行寫的是:
「打個響指吧,吹起小喇叭,滴滴答滴答。」
04
「宇宙的餘暉」:《宇宙探索編輯部》(豆瓣:8.0)
黑馬出圈,一部難得的文藝片佳作:
《宇宙探索編輯部》。
為什麼Sir要把這部電影提出來。
要知道,作為一部以「科幻」包裝的偽喜劇作品,本質上純屬文藝片性質,裡面除了一群為了找外星人而偏信民科的編輯部,還有那幾首用川渝方言念白的文縐縐現代詩,與當下的流量密碼絲毫不沾邊。
但,這樣還能火出圈,可見《宇宙探索編輯部》功力十足。
而它的成績也並不難看:觀看人數到了151萬,累計票房在6700萬,最近,就連盲盒手辦也出了與《宇宙探索編輯部》的聯名款。
可以說,它在保證內容優良的前提下,進行了一次非常精準的對位營銷,讓文藝片找到了該有的受眾。
比如,它宣發營銷的幾次熱搜里,都非常精準地在告訴觀眾《宇宙探索編輯部》到底是什麼電影。
上映後的第一天,關於這部電影的精準定位也都已經同步出來,「民間科幻」「現代西遊記」「科幻片的另外一種可能」等。
既解釋了這部電影的基本調性,也為看完此片的觀眾有了合理方向的解讀。
並且,又增加了當代年輕人所關注的熱詞,比如「宇宙探索編輯部infp誘捕器」,或是「郭帆直播突然空氣投籃」,都成功地將這部電影打入年輕人內部。
《宇宙探索編輯部》內里的浪漫與普通人對偉大夢想的肆意追求,以及看似荒誕的妄想,成為眾多國產電影里難得一見的真誠,純真。
「它不是普通的雪花點,而是宇宙誕生時的餘暉」。
05
「喝熱水」:《我的人間煙火》(豆瓣:2.8)
油王駕到。
《我的人間煙火》去年可算是被網友反覆抽打。(直到《一念關山》的摘面具戲出現才把楊洋解救了出來)
「牙疼喝熱水」的動圖鋪天蓋地。
而女主角孟沁為宋焰為自己煮的一碗白粥,就放棄自己條件優渥的家庭,放棄開車,去擠地鐵。
今天的觀眾不買賬了。
魏大勛飾演的孟宴臣,橫空出世:他與「妹妹」孟沁之間的偽骨科愛情,讓不少人嗑生嗑死。
06
「戀愛腦大戰電信詐騙」:短視頻電影的瘋狂營銷
今年的兩部大爆款《消失的她》與《孤注一擲》,絕對是打開了電影宣發的新視野。
還未上映,就已經貢獻了各自出圈的名場面。
一個佛面魔心,一個蛇蠍美女,就足夠抓人眼球。
這兩部電影,分別讓網友們也開始了各式各樣的二創。
像是模仿《孤注一擲》里的王傳君的「拜佛」,或是,關於電影話題的延伸。
在《消失的她》上映後,原型「泰國孕婦墜崖案」再次從互聯網上浮出水面,在原型與電影的雙重效應下,「杜絕戀愛腦」這句話成為一時網路上的熱門話題。
而「別和女朋友去看《消失的她》」的話題,也促使了許多網友拍下與女朋友看完《消失的她》後,女友態度前後大轉變。
也算是成功為電影破圈,將電影話題上升到了一個熱門社會議題。
但,這兩部電影更像是一種口號為先的作品,情緒煽動大於電影合理性與細節的推進。
它們的火,更像是「短視頻加長版」的成功。
07
「馬看到什麼,是run決定的」:《封神》(豆瓣:7.8)
今年最「爸」氣電影,還得是它。
質子團與媽媽「優選」偶像,讓觀眾重拾上古神話故事的信心。
《封神》,在2億的宣發砸下市場後,居然活活砸出了一個奇蹟。
從哈基米到「商務殷語」,從質子團到暗藏玄機的彩蛋,都讓今年的暑期檔格外的熱鬧。
對於《封神》來說,這一波的造勢堪稱是教科書級宣發,不僅延長了檔期時間,也在《孤注一擲》上映後,還是創造了自己的票房小高峰。
在一場場的路演中,《封神》劇組也在線下培養了不少「自來水」,而在後期發酵時,自來水對於《封神》的二創,或是「商務殷語」的熱梗傳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Sir相信,你肯定有那麼幾個看完《封神》就神神叨叨好友,老在你耳朵邊叨叨這句話:
「馬看到什麼,是run決定了」
08
「我跟他一樣,都沒有性器官」:《芭比》(豆瓣:8.0)
女性主義電影的第一槍。
讓一個洋娃娃打響。
《芭比》,一刀未剪的就進入了中國電影市場。
而它大大咧咧地對於男性的嘲諷,著實打開了國內電影上映的格局。
還沒有哪一部電影能如此「冒犯」男性觀眾。
當然,在這部電影里,也並沒有徹底解決女性在父系社會之下,應該如何表達自我意識的問題。
電影最後還是落入了一個與資本妥協的局面,有意識的芭比,選擇做一個真正的人類;而資本也當即推出另類款芭比,又開始了一波商業營銷。
但,《芭比》這部電影也著實是近幾年來都非常難得,也非常直給的一部女性主義題材的作品。
在豆瓣下,點贊最高的一條評論也指出了《芭比》的可貴:
要知道中國女人在電影院看一部高純度女性視角爽片的機會可不多
這部《芭比》也成功出圈,在微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討論,順便,也帶來了一場國內的「芭比熱」與「芭比粉」的流行,雖然,像是為芭比開始注入了女性主義的概念,成為了商業營銷的新模式。
不得不說,還是野生字幕組更凶(精)殘(准):
09
「觀眾也是你們play的一環嗎」:《燃冬》(豆瓣評分:5.6)
最冤枉的電影,與最冤枉的觀眾。
《燃冬》放在七夕節上映,在這一天里,電影院里為了過情人節的大冤種觀眾,卻在這裡看到一部暗藏著「三人行」的故事。
它並不是一個全然的爛片。
如果看過導演陳哲藝之前的作品《熱帶雨》也就不難理解,在他手裡「感情」是大於「關係」的。
所以,本來是想拍成《祖與占》或是《戲夢巴黎》的故事,同時捕捉當下年輕人對情感的迷惘和不確定感。
但年輕觀眾普遍大呼吃不消。
錯的不是演員,錯的也不是觀眾。
而是對於這種文藝片類型的電影,宣發錯誤的包裝,將一部並不純愛的電影,放到了七夕上映,自然也就成了網友嘴裡的眾矢之的。
而《燃冬》最後以「黑紅」的出圈,並且成為一種混亂關係的「代名詞」,觀眾一邊怒不可遏地質問導演:「我們也是他們play中的一環嗎」。
10
「高樓大廈平地起埋多少螻蟻」:《年會不能停!》豆瓣:8.2
年底最後的大實話。
難得的優質喜劇。
《年會不能停!》終於成為年底的最後一炸,也是近幾年來原創喜劇片類型中,分數最高的一部,票房突破6億,成績非常不錯。
它大膽地將職場里的各種溜須拍馬、上行下效的現狀,放在大銀幕上,以諷刺,誇張,戲謔的方式,用「笑」代罵。
笑得越高興的人,越明白其中的苦。
它算是實實在在地去幫打工人罵出了我們不敢罵的話,也算是在年底里,好好地讓打工人出了口惡氣。
《年會不能停!》尺度雖大,但,也勝在了寫實。
比如,成績幹得再好,也干不過寫ppt的;
領導工作紕漏,就得找下屬背鍋;
公司幫派林立,站隊要穩准狠,等等......
哪一個不是打工人在職場的生存法則,哪一幕不是自戳打工人的心窩子?
《年會》用喜劇包裝悲劇的內核,也再次讓觀眾看到國產喜劇重回辛辣的風味,也讓Sir看到了國產喜劇的希望。
尤其片尾最後的rap,又燃又催淚。
Sir看完《年會》後,單曲循環了好久。
今年這十部出圈的影視片段,幾乎也成為微博上的一些熱梗,或多或少的也引起了不小的熱搜。
其實也不難從這些出圈的影視作品裡看到一些共性。
一部影視作品成為互聯網上的「爆款」,還是得看「情緒」。
有的好作品,在情緒價值與觀眾們有所共鳴,自然,我們會自然而然地參與其中的討論,開始自發的對作品進行二創與玩梗;
而那些極差的作品裡,能引發觀眾們對作品本能的厭惡與反思,也說明它的內在價值已經不符合當下的三觀。
但不論如何,網友們對於一部作品參與度的高低也是在說明它與時代的結合性,在這些熱梗之下,有的是符合當下的主流話題;
有的,是因為它的時代性或是作品的質感,貼合當今的審美。
在這一年裡,是有不少好的作品,也有不少我們踩了坑的影視劇。
但,還好。
我們都「一笑泯恩仇」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