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次,我們分析了《甄嬛傳》中睿智的端妃,她以稱病避世笑到了最後。
今天,又有一位如她一樣,以病為由靜待花開的孟靜嫻。
孟靜嫻乃沛國公府的嫡女,在劇中的戲份不多,但卻是個不容忽視的角色。
她溫柔嫻靜,身份顯赫,卻一直病怏怏的,在劇中出現的進度與「一格電」端妃差不多。
直到精神抖擻地去甄嬛宮裡請安:「妾身有了一個月身孕」。
所以,在我看來,她的形象在眾人眼中其實是分裂為兩個極端:一方面是被同情的痴情女子,另一方面則是心機深沉的無辜棋子。
孟靜嫻的心事,源自她幼時在一次偶然的宮中邂逅。
那年花開正艷,她以一襲清雅的裝束出現在宮廷的園林中,而果子狸——果郡王恰巧路過。
年輕的郡王溫潤如玉,風流倜儻,才情俱佳,實為良人。
兩人目光交匯,彷彿是命運的安排。孟靜嫻的心,自那一刻起,便悄無聲息地被牽走了。
她不曾向人吐露,但在心底里,她早已下定決心,此生非大果子不嫁。
即使隨著時光的流轉,儘管她的年紀漸長變得難以出嫁,她的心志卻未曾改變。
為了避免選秀,她放出風聲去:「此生,非十七王爺不嫁」。
然後稱病。
她的病痛,她對選秀的迴避,乃至於她對果郡王的情感,都或多或少地帶有計算和策略。
在那個時代,女子的婚姻大事往往是家族利益的犧牲品,孟靜嫻的情感與選擇同樣不能獨立於家族的意志之外。
她的身份決定了她不得不在家族利益和個人情感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
而這一點,正好是大橘所需要的。
曾被眾臣議過儲的十七弟,到底讓人放心不下啊!
連皇阿瑪都誇讚老十七箭術頗得真傳,這天下......
於是,三朝元老一把鼻涕一行老淚中向皇上求娶時,大橘順水推舟應下這件事。
傳來老十七,語重心長地說:
「娶親娶貴,真心是最不要緊的。」
最重要的是,你不是心儀浣碧嗎? 一併娶了吧!
於是,在所有人眼中,孟靜嫻以被同情的狀態下嫁入了王府,雖出身高貴,卻只能與浣碧一樣,同為側福晉。
以什麼名頭嫁給心愛之人並不在意,只要自己目標達成,又何必在意形式呢? 孟靜嫻心裡笑了。
從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到心中念念不忘,再到名正言順來到你身邊。我終究是做到了!
哪怕前途未知,但,這一步再壞也不過只是與皇家搭上關係,國公府自此不倒也是賺了。
聰明如她,到這一步,她是滿意的。
接下來,閨中所學開始有了致用之處。
身體不好的人,是不能太勞累的,所以,府中諸事還是麻煩浣碧妹妹辛苦了。
當浣碧自以為頂著王府主事女主人的帽子在下人們面前立威時,人如其名的嫻靜福晉都做些什麼呢?
作為國公府的嫡女,從小被錦衣玉食所供養,飽讀詩書,閨儀出眾。
她在果子狸來探病的時間裡,極盡所能地展示她的才情,她知道,夫君喜歡什麼樣的女子。
一日日的吟詩作對,品書寫畫中,果郡王一點點地被眼前的人兒所吸引,放下了心中的那個嬛兒。
孟靜嫻慢慢地走進了果郡王的心房幾步開外。
然而,這幾步實難跨越。
聰明如她,在日復一日對夫君的近距離接觸中,似乎發現了一個不得了的秘密。
幾次試探後,她確定了十之八九。
於是就有了,「靜嫻類嬛」。
孟靜嫻把自己包裝成嬛嬛的風格,準備了「好酒」。
那一夜,她成為果郡王真正的女人。
接下來就有了一個意外驚喜:她有了心愛之人的孩子。
我看了不下十遍關於孟靜嫻進宮告訴甄嬛她有孕一事,發現,這一步棋,對於孟靜嫻來說,是極具風險的一步!
準確來說,與她「得手」之前相對比,實在有失水準,像是有點飄了。
她對嬛兒說:
「嫁入王府以來,一直聽說,王爺鍾情妹妹多年,才納入王府。
可是,最近我發現,玉隱也是這般努力地投其所好。若是王爺真的像外界所傳,和玉隱妹妹兩情相悅,她又何須這般費力討好?」
她的這番話,在暗示什麼不言而喻。
甄嬛聽罷,微微一笑。
你就算確定了自己心中所猜測的,又能如何?
從孟靜嫻的角度來說,她的原意可能是借著自己有孩子這件事,請求甄嬛管束其妹:
眼下只有你們二人知道我有了孩子,旁人是不知道的,如果我的孩子有了什麼閃失,那與浣碧脫不了干係!
劇情發展到後來,皇后身邊的剪秋用「去母留子」的方式毒害甄嬛,想把六阿哥過到皇后名下,卻讓孟靜嫻給當了一雙避毒筷。
如果沒有剪秋的動手,大概率孟靜嫻也是活不到兒子長大那一天的。
她不知道,自己點破的那些事兒,早就給她埋下了必死的禍根。
就算浣碧不動手,甄嬛也不會放過她。
因為,她偶然揭露了一個危及眾人的秘密,自己卻仍然是局外人!
但她誤以為自己這番話,能保住她和兒子。
她深知如何在甄嬛面前表現出自己的賢淑與善良,藉此降低甄嬛的警惕,巧妙地贏得了她的好感。
甚至在孟靜嫻心知肚明果郡王對甄嬛有情之時,她還能巧妙地利用這段感情,推動自己在果郡王心目中的地位。
她想的是:你們的事情我已經知道了,我所求的也告訴你了,該如何做,想來你們是有數的。
但是,正是這份過度的心機和計算,最終導致了孟靜嫻的悲劇。
在為自己鋪設權力網路的同時,她忽視了潛藏在細節中的危險。
家宴上,六阿哥說「要嬸母喂」時,她賢惠地吹了吹熱湯,還親自嘗試了那碗湯。
萬萬沒能想到,湯中居然有毒!
大家還記得沛國公府送給甄嬛的禮物嗎?
一雙避毒筷!
這一次,由孟靜嫻親自當了這雙避毒筷!
這場本應是「賢惠」的表演,卻成了她生命的終結。
最終,她替甄嬛承受了劫難,香消玉殞。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還在追問:「是誰要害妾身?」
而實際上,她身為大橘默認放在老十七身邊的棋子被除,大橘是大為光火的,所以,他嚴查這次下毒事件。
好不容易在老十七身邊備下一枚可用之棋,怎麼這麼快就用不到了呢?
而孟靜嫻其實也不是沒有任何用處,至少,我們可能看到兩件事應該是出自她的安排:
其一,是夏刈意外地獲得了熹貴妃安家的私信;大膽猜測,她作為「內應」幫助夏刈拿到了王府中藏著的家書;
其二,元澈的乳母不經意間說出了「六阿哥和小世子看起來真是像」的話。
她的聰明與策略,既是她生存的武器,也成了她悲劇的導火索。
聰明反被聰明誤,說的就是她了。
但凡太聰明卻又不懂得蟄伏的人,會給自己帶不必要的風險。
如果孟靜嫻保持雙商在線,堅持到果子狸收工,十七爺的王府,還不是由她說了算。
浣碧不曾得到過夫君的疼愛,膝下又無子,雖說身後有甄嬛為其撐腰,但就浣碧本人的雙商來說,絕不是孟靜嫻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