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來自TVB的輕喜劇《香港人在北京》成為了一部極具話題性的作品,被香港網友們戲稱為「港人北漂圖鑑」。
這部輕喜劇敏銳地觀察到了香港和北京兩地文化的差異,製造了不少讓人捧腹的笑點和衝突,並且誕生了很多「名場面」。
其實這部劇中聚焦的一些笑料,都來自本劇總監製鍾澍佳這位資深「北漂」的真實經歷,在接受羊城晚報專訪的時候,鍾澍佳坦言:「我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也在內地拍了很久的戲。這些年,國家的發展非常快,這是很多香港人未必知道的。我很想通過這部劇,讓香港人看見祖國的發展。」
的確,在過去的這15年間,祖國大陸可謂是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且影響著生活在這裡的每一個人。
2008年,網友們對於互聯網的唯一印象應該就只有網購了。
而2023年的今天,我們已經可以足不出戶在手機上完成很多事,比如,水電煤氣的繳費、購買動車票、掃碼乘坐地鐵公交、公積金查詢和提取……
對於那些來「北漂」的香港人,這些都是非常便捷且新奇的體驗。我們不如把時光倒退到15年前,去看看那時候的人們是怎麼生活的。
拿繳納燃氣費來說,在出現手機繳費之前,一個普通家庭經常會面對「隨時斷氣」這種尷尬情況,那時候繳納燃氣費可是一件麻煩事。
日常工作日,父母要去上班,家裡的老人要帶孩子。抄煤氣表的工作人員不能進家門,讓一戶普通人家隨時面臨著斷氣的困擾,於是請假去排長隊繳費,把孩子託付給親戚鄰居去繳費,就成了很多人無奈的選擇。這些生活小事,對於如今的人們來說,應該很陌生了吧。
2015年河南的天倫燃氣就開始嘗試和支付寶合作,讓大家可以在手機上也能完成代收、代扣燃氣費和電子賬單等功能,曾經讓一戶人家興師動眾地繳納燃氣費,現在徹底變成了只要動動手指就能完成的小事。
而那些遺留在歷史記憶里的畫面,卻見證了我們國家已經悄悄走進了「互聯網+」的時代。
根據支付寶數據,截至目前,已經有超過一半的中國家庭在支付寶上完成了水電煤生活繳費,如果按照1次線上繳費能節省1小時來計算,15年來,這件「小事」幫很多家庭省出了一個「黃金周」。
如果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十多年前的醫院,在那個互聯網不發達、沒有手機辦事的年代,對於很多第一次進入大城市的小鎮青年來說,簡直就是「噩夢級難度」了。
醫院就像一座「迷宮」困住了很多人,我們不知道醫院每個科室在幾樓,不知道去哪找主治醫師的信息……所以,為了圖方便,去樓下附近找個小診所就成了很多人的選擇。
就算是今天,怎麼去醫院挂號就醫,依舊是件麻煩人的事,不知道大家還記得那位短視頻博主@打工仔小張嗎?
她的「如何如何」系列,會教網友一些看起來非常基本的生活常識,比如如何去醫院看病、如何坐高鐵等。
說實話,這些粗淺的科普視頻,對於很多生活在城市裡的人來說,都是一些最基本的常識。可是在看過小張同學的評論區之後,很多人發現:原來我不明白的事情還很多。
其實,現在去醫院挂號的流程已經是改良過的「簡易」版本了,在小張如何去醫院挂號的科普中,我們不止一次地看到了方便的醫院挂號中台以及電子支付的渠道。
這些都是互聯網平台和醫院結合,帶給我們的便民措施,讓就醫不再困難,讓互聯網打破信息壁壘,是這些年醫院一直在做並且慢慢改變的事。
2017年杭州率先把電子社保卡搬到了手機上,截至目前,在中國已經有超過300個城市、3500家醫院通過支付寶讓患者線上挂號、在線繳費以及報告查詢等服務,這些就醫流程的優化,每次可幫患者避免3~4小時的排隊時間,平均每人累計減少了180次排隊。
數字化看病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醫院大廳從之前的黃牛遍地、人滿為患到如今井然有序,過去看病帶卡帶證,如今一部手機就夠了,這些都是「互聯網+」帶給我們生活微小的改變。
不知道大家對於十年前紙質的暫住證還有多少印象?
2018年全國首批政府小程序上線支付寶,在江蘇、福建、浙江、西安等地試運行,而這些紙質的暫住證也逐漸告別了歷史的舞台,現在隨便上網一搜,就有非常清楚的如何辦理暫住證的流程。
伴隨著「互聯網+政務」的普及,把「辦事大廳」搬到手機上已經逐漸成為了現實。支付寶的「數字市民生活」提供了包括公安、社保、公積金、稅務、民政等等超過8000多種線上公共服務。
而每年有超過7億用戶在支付寶上處理公共事務,解鎖了「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用跑」人民辦事新體驗。
如今剛出生還沒出院的娃,已經可以通過手機領取出生證和戶口本了,還沒等孩子出院,他的證件已經被快遞送到家了。
隨著電子身份證的普及,用手機掃一掃入住酒店、出門辦事都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同時電子證件化後,極大的增加了信息的安全性。
除了以上這些,出行這個和每一位中國人息息相關的小事,在這些年可以說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2012年春運,就南京火車站一個站台,每天至少要提供8.4萬張車票,排隊買票的人把一個小小的售票站台擠得水泄不通,而車站為了讓大家能夠買到票,延長了營業時間並且開設了5家代售點全天售票。
2013年火車票可以用支付寶購買了,讓排隊買票、黃牛搶票成為了歷史。
除了火車,公交出行也在過去的這十年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投幣式售票方式,滋生出了很多亂象:坐公交用冥幣、把一元的紙幣撕成兩半使用,公交公司的收銀人員見識過太多這樣的奇葩「錢幣」。
而對於大多數老實買票的乘客來說,每次坐公交出行都要提前準備好零錢,想必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遇到過在公交車投幣器前沒有零錢的尷尬。
2016年公交支持掃碼乘車了,隨後地鐵、高速ETC、共享單車……這些公共交通都可以用支付寶掃一掃,輕鬆完成付款了,中國人的交通出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乘車投幣、換零錢徹底成為了歷史。
從2015年到今天,全國31個省份,60個市,超過30個全國級服務平台開通了支付寶小程序,提供了包括公安、社保、公積金、稅務、民政、教育、水電燃、交通出行在內的8000多種線上公共服務,每2個中國人就有1個通過支付寶辦事。
回顧過去的這15年,互聯網+模式改變的這一件件小事,潤物細無聲地影響了我們每一個人,整個中國社會,都開始適應用手機辦事的風潮。
辦事前先在手機上看看能不能在線辦理,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習慣,支付寶也在潛移默化間,在一件件「小事」中,幫大家節約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其實,在生活面前,哪有什麼大事、小事之分。
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們的生活起居,我們的點點滴滴,都在這15年間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如今我們已經把這種便利習以為常。
這或許就是科技進步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