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陳其鋼,一個隱居深山的音樂家,如今終於走出山林,來到上海與粉絲見面。他的個人自傳《悲喜同源》剛剛出爐,正在最後打磨的傳記電影《隱者山河》也備受期待。儘管身體虛弱,陳其鋼還是決定前來,與音樂迷們分享他的音樂之旅。在上海當代音樂節的駐節作曲家之一,陳其鋼備受矚目。門票在短時間內便全部售罄,許多年輕人帶著傘群聚在上音歌劇院門口,等待候補入場。小雨淅淅瀝瀝,但年輕人們的熱情卻不減分毫。9月23日,會面長達四小時,陳其鋼戴著口罩出現在大家面前。歡呼聲如潮水般湧來,同時也有很多人站著看完電影,並聽完陳其鋼的講述。他說:「如果從偶然性來說,人生就是大夢一場。」陳其鋼的人生經歷涵蓋了從中央音樂學院到法國深造,再到擔任2008北京奧運會音樂總監,以及為多部經典電影創作音樂。在個人自傳里,他以坦率的筆觸,深入剖析了音樂與音樂之外的故事。
陳其鋼小時候就是個調皮的孩子,他喜歡打架,絕不服輸,但也特別淘氣。他的小名叫做「牛牛」,在書里看到他三歲的照片,眼神憂鬱又嚴肅,他特地在旁邊注釋:「三歲看老」。在選擇面前,陳其鋼總是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是最穩妥的。這種個性可能來自於家庭教育,他的父親從來不說教,從不命令,也從來不提倡進取。小時候,陳其鋼常常滿身傷痕回家,但父親總是會感慨一句「真牛!」而不是告訴他要注意安全。這位音樂家的出現不僅讓音樂迷們欣喜,更讓人們思考人生之意義。或許,陳其鋼的人生和音樂一樣,需要我們去感受,去領悟。陳其鋼:一個單簧管少年的命運之路陳其鋼的人生從一支單簧管開始。小時候,他笨拙無比,畫畫也畫不好。偶然上了中央音樂學院附中,被分配學習大管,但他卻不喜歡那種老頭聲。父親為他申請單簧管,老師同意了,這一切的偶然性讓他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他成為了中國音樂界的中流砥柱之一,影響了整個華人作曲界。
然而,他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天賦,生活中也有很多挫折和困難。他忠於自我,不輕易相信別人的溢美之詞,堅持自己的創作風格。他認為音樂之所以能感召人,是因為它與共通的人性有關。他的個人自傳《悲喜同源》以坦誠的筆觸,深入剖析了音樂與音樂之外的故事。1984年,他赴法國留學,成為作曲大師梅西安的關門弟子。這段經歷對他的音樂人生有著深遠的影響。陳其鋼的成功,來自於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對音樂的熱愛。他的故事告訴我們,機遇和偶然性只是成功的一部分,決定命運的還有自己的選擇和努力。陳其鋼:堅持自我,讓世界聽到我的音樂陳其鋼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他的音樂風格獨具一格,充滿了個人的風采和創造力。他的音樂作品和演奏風格都帶著鮮明的個人風格和辨識度,讓人們為之傾倒。在他的音樂之路上,堅持自我是他最核心的理念,也是他成就的關鍵。對於堅持自我,陳其鋼深有體會。
在為人處世方面,他堅持自我,即便面對權威,也能遵從本心,堅持說不。他認為,只要堅持自己,就不會得罪人,反而會得到「他就是這樣一個人」的評價。在音樂之路上,陳其鋼也始終堅持自我。他認為,藝術上能不能堅持自己,是一個藝術家能不能成就的核心。陳其鋼的嚴肅音樂極端高雅,受眾相比其他更為流行的文化藝術有限多了。但他的音樂作品卻飛向世界,閃耀各大音樂廳、音樂節。人們通過他的音樂,跨越山海,體驗到中西文化交織的美妙。他的作品,如大提琴/二胡協奏曲《逝去的時光》、小提琴協奏曲《悲喜同源》、管弦樂組曲《五行》、管弦樂組曲《蝶戀花》、管弦樂作品《如戲人生》、合唱作品《江城子》等,帶著他的個人風格和辨識度,深深地打動了無數人的心靈。陳其鋼的作品有的飛出去了,有的卻飛不起來。他認為,這是作品生命力的體現。如果作品和時代生活在一起,自然會長翅膀飛起來。
陳其鋼不會為了取悅別人而改變自己的音樂風格,他只會寫自己深有感觸的,而且是在寫作當下深有感觸的,絕不投任何人所好。他堅信,只有堅持自己,才能讓世界聽到他的音樂,讓世界認識他的風格和創造力。堅持自我,是陳其鋼音樂之路上的座右銘。他的音樂作品和演奏風格都帶著他獨特的風格和個性,讓人們為之傾倒。他的音樂之路,不僅是一段堅持自我的歷程,更是一段充滿創造力和個性的旅程。陳其鋼:中國作曲界需要更多的個性和感性陳其鋼,著名的中國現代音樂作曲家,在最近的一次音樂會上聽到了三首當代中國作品,進一步確認了多年的觀察——中國作曲界缺乏個性和感性。他定義了這種現象為「集體的風格,而沒有風格」,並認為這種趨勢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它會導致作曲家失去自我定位和創造力。陳其鋼強調,作曲既要有技術,也必須有感覺,兩者有機結合至關重要。但是,他認為作曲家應該以自己的個性為核心,才能創作出真正有意思的作品。
在紀錄片《隱者山河》中,郭旭鋒導演拍攝了陳其鋼的日常生活,展現了他隱居於麗水深山的生活狀態。陳其鋼習慣獨處,過著躺平的生活,下午才開始寫作,偶爾在山裡轉悠,看村裡人農忙。他認為,人生的幸福不在於物質享受,而是在於守住自己的心,不受金錢和名譽的束縛。對於中國現代音樂的現狀,陳其鋼認為需要更多的個性和感性,才能真正展現作曲家的創造力和精神內涵。陳其鋼:前行的路上,留下生命痕迹陳其鋼,作為一位資深作曲家,對於藝術、人生、時代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曾說,「得到的人很少,但累的人很多」,這讓人想起了那句經典的話,「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在他的身邊,總是圍繞著年輕人的面孔,他也堅信,年齡並不是藝術的衡量標準。創立的音樂工作坊,陳其鋼想要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教導年輕人,然而他卻被這些年輕人驚艷到了。
工作坊從不講課,平等的氛圍讓每個人都各抒己見,而陳其鋼也拒絕了導師制和教條主義的存在,鼓勵每個人說出自己的真知灼見。 陳其鋼堅信,藝術是為自我的存在,藝術不可教,所有成系統的都不是藝術。他的作品雖然在世界範圍內廣為人知,但他依然保持著謙虛的態度,並認為自己和一部作品對於世界來說並沒有什麼區別。在他看來,做一個獨立的信號,即便不符合潮流和標準,也會有吸附力,獨具標識和光彩。 最後,陳其鋼給出了自己對於人生的看法:堅持到底,歷經挫折,頭破血流,最後你卻留下了自己的生命痕迹。這個莊嚴而又深刻的觀點,或許可以為我們的人生之路指引一二。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