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素材來自於網路,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繫刪除。
標題:超越時代的力量:蔡皋的童心哲學
第七季《十三邀》熱播中,主持人許知遠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辭彙:受困感。這三個簡練的字眼猶如一根針,刺中了當下社會的某種情緒共振。對於許知遠本人來說,七年來的節目主持讓他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種麻木狀態。然而,對於我們所有人而言,在內卷、壓抑、迷茫的現代社會裡,我們也許都感到了前行的迷茫。
如何在一個看似讓你感到力不從心的世界中尋找出路?最終,許知遠找到了蔡皋——一個鍾叔河的《學其短》和《念樓學短》的插圖畫家。在節目中,她讓許知遠嘗試了許多第一次:觀察一棵樹的成長、揮鋤頭挖菜根、畫畫等等。這些初次嘗試讓許知遠感受到了力量的傳遞——一個詞語引發另一個詞語,一個感受引發另一個感受,一個行動引發另一個行動。在疲憊困頓的日常中,他因為這些具體而生動的行動,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活力。
蔡皋,或許名字並不為人熟知,但她的繪本作品在上個世紀就已在海外兒童文學領域享譽盛名。《海的女兒》《李爾王》《幹將莫邪》等作品無一不是她的傑作。1989年,畫家黃永玉讚嘆不已,認可了她的作品。她甚至成為了我國第一個獲得「金蘋果」獎的繪畫家。蔡皋的名字或許並不適合她,卻在她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培養了她柔軟、包容的性格。
蔡皋曾回顧自己的童年,她的家庭被劃分為「黑五類」,即便考上了省里的好學校,也只能去一個由民房改造的民辦中學,但她卻將這段經歷看作是幸運的。她從苦難中汲取樂趣,將生活中的點滴化作美好的創作靈感。這種特殊的洞察力,讓她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讓她保持了一顆童心。
蔡皋強調著「童心」的重要性。她認為,兒童眼中的世界是簡單而具體的。正是這種具體,讓受困的許知遠們感受到了一種全新的活力。在節目中,他可以放下社會規範和工作壓力,和蔡皋一起觀察植被,擁抱大樹。他體驗到了「苦中作樂」的真諦,明白了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變得具體可愛。
然而,對於我們這些習慣了忙碌、快節奏生活的人而言,田野未必能成為生活解藥。許多內娛「種田綜藝」最終也難以避免成為一種短期的消遣。蔡皋對我們的意義在於提供了一次機會,讓我們停下腳步,重新審視生活中的細節,感受那份由童心帶來的活力。
蔡皋的「自洽」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戰鬥姿態。她通過多年的文學和藝術訓練,培養了自己「軟化生活」的能力。她堅信命運可以由自己掌握,而非以名字寫定。蔡皋與許知遠,與我們所有人一樣,也曾受困於時代、受困於出身、受困於現實壓力,但她依然堅持著相信,超越困境。
蔡皋的作品讓我們看到,藝術不僅僅是表面上的美麗,更是一種自洽的姿態,一種超越困境的力量。她的故事提醒著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學會停下來,細細品味生活中的美好。生活中的一切,只要我們願意用心去感受,都能變得具體可愛。她用自己的堅持和努力,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超越的大門。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於網路,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據,理論考證於網路資料,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本文僅在今日頭條首發,請勿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