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衛導演的《擺渡人》,以疾病喻現代人的焦慮,呼喚回歸傳統

2023年09月07日18:58:10 娛樂 1343

2016年張嘉佳王家衛編導的電影《擺渡人》與英國作家克萊爾·麥克福爾的小說《擺渡人》不僅中文同名,而且都以愛情為依託來表現人類救贖的主題。

在克萊爾·麥克福爾的小說《擺渡人》中,15歲的女主人公迪倫和靈魂擺渡人崔斯坦在荒原之中相遇相助並相愛,他們憑著非凡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完成了對自己生命和愛情的救贖。迪倫是一個單親女孩,她與母親總是無話可說,在學校里經常受到同學的捉弄,唯一談得來的好友也因為轉學離開了自己。迪倫的世界是一片荒原!靈魂擺渡人崔斯坦所在的冥昏之界也是一片充滿艱險的荒原,就連迪倫所到的靈魂天堂的彼岸也像是一座散發虛幻光芒的荒涼城堡,因為這裡沒有愛她的和她所愛的崔斯坦。

王家衛導演的《擺渡人》,以疾病喻現代人的焦慮,呼喚回歸傳統 - 天天要聞

小說暗示,過去、現實以及未來都不過是一片荒原,只有心中的愛情、非凡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才能完成人們對自己生命和靈魂的救贖!電影《擺渡人》反映的世界也似一片精神的荒原,表現出與克萊爾·麥克福爾小說《擺渡人》相似的氣質和主題,只是人物和情結完全不同。

在電影《擺渡人》里,擺渡人是一種職業,專門醫治都市裡的悲情男女,把人從痛苦中解救出來,「把那些痛苦迷茫的人們送上彼岸。」酒吧老闆陳末(梁朝偉飾)和合伙人管春(金城武飾)是這座城市的「金牌擺渡人」,他們看似玩世不恭,卻從不對每位需要幫助的人說拒絕。

王家衛導演的《擺渡人》,以疾病喻現代人的焦慮,呼喚回歸傳統 - 天天要聞

少年馬力曾為小女孩小玉單獨開了一場演唱會,替小玉實現了看一場馬力演唱會的美好夢想。成年後的小玉(楊穎飾)感念馬力(陳奕迅飾),要擺渡馬力,將他從絕望無助的深淵中拯救出來,並最終讓他重新站了起來。陳末、管春和小玉在擺渡他人和挑戰整個城市的過程中,他們也逐漸發現了自己躲不過的問題。

王家衛導演的《擺渡人》,以疾病喻現代人的焦慮,呼喚回歸傳統 - 天天要聞

現代人的病症

電影和小說的同名或許只是巧合而已,但其中共同的「荒原」的氣質和「救贖」主題卻是非常令人深思。在電影《擺渡人》中,都市一片絢麗繁華,而這實際上不過是「一座散發虛幻光芒的荒涼城堡」。這裡人們的精神世界似乎都是一片了無生氣的「荒原」,就連要拯救他人的擺渡人也不列外,他們看似要拯救他人,但實際上他們連自己也拯救不了。

何木子既不能擺渡陳末,也不能擺渡自己,最後英年早逝,陳末也時刻有心臟病複發的危險。影片透過三對年輕人的戀情表現了現代都市的「荒原」,通過這些人物身體的疾病表現現實社會的病症。「抓住人的疾病,就抓住了身體的秘密;攫住時代的疾病,就攫住了民族的秘密。……個人的『疾病詩學』乃是了解國家『政治病原學』的關鍵。」影片《擺渡人》中人物的疾病也同樣有著深刻的社會意涵。

王家衛導演的《擺渡人》,以疾病喻現代人的焦慮,呼喚回歸傳統 - 天天要聞

電影《擺渡人》集中展現了三對年輕人的戀情。一是何木子與陳末的戀情,何木子知道自己是一個沒有未來的人,遺憾地英年早逝;陳末患有心臟病,隨時都有死亡的風險。再是毛毛和管春的戀情,毛毛因為管春被人打成腦震蕩,失憶了,忘記了父親餅王的傳家技藝;毛毛的不辭而別讓管春精神煩躁而瘋狂,為了找到毛毛,管春居然跑到南極去了。三是馬力與小玉的戀情,馬力不願唱別人的歌而日漸困頓,妻子江潔離他而去。

少年的馬力是小玉心動的偶像,他曾為小玉進行了專場的演出;現在的馬力困頓落寞,無家可歸。小玉成了他的擺渡人,與陳末和管春在擺渡人酒吧一起為馬力舉行專場演唱會,讓馬力重新找到了自己。最終馬力與一家國際演唱公司成功簽約,而小玉則只是在遠方祝福馬力。

王家衛導演的《擺渡人》,以疾病喻現代人的焦慮,呼喚回歸傳統 - 天天要聞

此外,影片《擺渡人》還表現了黑老大那失戀的妹妹在婚禮中被拋棄的新娘等一群需要被擺渡的都市人。這些都市人似乎大家都有病,有的是肝病、肺病、心臟病、糖尿病等身體上的疾病,有的是精神上的疾病,如失憶症、焦慮症、抑鬱症狂躁症等。擺渡人就是把人從這些疾病的痛苦中解救出來,他們像是「眾症時代」下的精神「擺渡人」,用幾席談話幫助病人們解決多年的困擾,以身體力行引領病人們走出思想的迷霧……擺渡人是專門醫治都市裡的悲情男女、「把那些痛苦迷茫的人們送上彼岸」的一群人。陳末、管春和小玉等擺渡人在不停地擺渡他人,但他們自己卻又常常陷入自身無法擺渡的境地,他們是一群擺渡他人卻不能擺渡自己的人。他們連自己也拯救(擺渡)不了,這就不僅僅是他們個人自己的問題了,而是社會的問題了。

王家衛導演的《擺渡人》,以疾病喻現代人的焦慮,呼喚回歸傳統 - 天天要聞

現代人的病因

那是社會的什麼問題呢?是什麼導致了這些古怪疾病在現代人群中的大面積爆發呢?

首先,現代人的病症源於人與自然的割裂。席勒在《論素樸的詩與感傷的詩》中將自然分為外在自然(宇宙物質的自然)和內在自然(本真人性的自然),他認為,前現代時期,人類因為對宇宙自然的無知而心懷恐懼和敬畏,大自然因神秘而為人們所「附魅」,大自然被人格化,神性地位的大自然與人類融為一體、和諧相處。

因此,這時期社會與個體以及個體自身的人格內部還是自然完整地結合在一起的,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和諧相處,人性也得以自然地展開。隨著現代性的出現,「自然內在的神秘性和魔力遭到放逐,人們由此也失落了對大自然的謙遜和敬畏情懷,有的只是統治、征服、佔有的慾望。」人與自然對立起來了,割裂開來了。在電影《擺渡人》中,我們幾乎看不到一點人與自然的對話與互動,更不用說人與自然的和諧了。失去了大自然依託的都市人變得輕狂、浮躁,甚至瘋狂和暴力。這種人與自然的割裂是現代人各種古怪疾病大爆發一個重要原因。

王家衛導演的《擺渡人》,以疾病喻現代人的焦慮,呼喚回歸傳統 - 天天要聞

現代性不僅割裂了人與宇宙自然的和諧統一的關係,也撕裂人性內在的和諧統一性。政治與宗教,法律與道德習俗都分裂開來了;欣賞和勞動脫節,手段與目的脫節,努力與報酬脫節。永遠束縛在整體中一個孤零零的片段上,人也就把自己變成一個片段了。」現代文明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以及人格內部的分裂和腐化,人性不如過去童年般自然、純潔、天真、可愛。這樣,現代人失去了與現實自然世界的和諧統一性,失去了健康、素樸的生活以及自然的性情,進而引發了人類一系列的災難,如對傳統禮俗文化破壞等。於是我們看到《擺渡人》中的現代都市人表現出抑鬱灰暗、瘋狂暴力或是精神分裂等一系列精神病症。

王家衛導演的《擺渡人》,以疾病喻現代人的焦慮,呼喚回歸傳統 - 天天要聞

其次,競爭的意識加劇了現代人的焦慮感。在影片《擺渡人》里,社會黑白顛倒,人們都在用性命拼前途。在「世事煩劇,萬物竟存」的現代世界,為了成為達爾文世界中存活的適者,人們不再「在乎能長年,而在乎能竟存,不在乎能守清靜,而在乎能任煩劇,不在專心於慎內,而在精研乎制外之道」。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傳奇,而每個人也都在演繹自己的傳奇,這些傳奇都在折磨著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這些被擺渡的人中,有的是夫妻出軌,有的是要結婚了,新郎卻跑了,有的是愛上了一個不再愛自己的人……。他們痛苦、迷茫、徘徊,他們需要被擺渡,以縮短痛苦、迷茫的過程,到達幸福的彼岸,就像調酒師何木子給陳末的酒「明天見」,陳末說:「喝你的酒,讓我每個晚上變得很短,第二天又可以看到你。」縮短痛苦、迷茫的過程,到達幸福的彼岸,但彼岸是什麼呢?

王家衛導演的《擺渡人》,以疾病喻現代人的焦慮,呼喚回歸傳統 - 天天要聞

是否又是一個痛苦、迷茫、徘徊的心路歷程呢?在現實中,他們常常是喜歡但不能擁有,「一輩子太短,一件事也有可能做不完。」於是,他們變得極端、無畏,變得放浪形骸、及時行樂。「在現代日常生活的喧啄和暈眩處境中,一切都不是真實的,只有自我的感覺所把握住的,才是真實的。」於是,原來理性、發展、進步的現代性觀念表現出其自身的消極性後果,在這裡變成了及時行樂的頹廢思想。

第三,現代人的疾病很大程度上都源於現代性所催生的人們的貪婪慾望。現代都市社會,科學理性使人們在觀念上獲得了無限進步的可能性。於是,人們變得毫無節制,發展出無限的、永不能滿足的慾望。現代文明通過科學、理性以及技術性的方法和計算對世界進行了除魅,但除魅後的現代人似乎並不比相信神靈的野人幸福,他們又陷入一種新的迷茫混沌之中,變得精神焦慮、身心痛苦,以致於瘋狂與暴力。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社會出了問題,人們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出了問題。

王家衛導演的《擺渡人》,以疾病喻現代人的焦慮,呼喚回歸傳統 - 天天要聞

心臟病、肝病、癌症、失憶症、歇斯底里等身心疾病與社會的現代性息息相關。以科學、理性以及技術性的方法和計算等為代表的現代性改變了人們的生存狀態。「現代性不僅是一場社會文化的轉變,環境、制度、藝術的基本概念及形式轉變,不僅是所有知識事務的轉變,而根本上是人本身的轉變,是人的身體、欲動、心靈和精神的內在構造本身的轉變;不僅是人的實際生存的轉變,更是人的生存標尺的轉變。」這裡沒有勞動給人們帶來的快樂,有的只是失去大地之後那漂泊靈魂膚淺的、無止境的慾望。

當代詩人海子曾就現代都市和農村鄉土進行比照,並對前者進行了批判,指出大地才是人類最終的棲息地。「由於喪失了土地,這些現代的漂泊無依的靈魂必須找到一種替代品——那就是慾望,膚淺的慾望。大地本身恢宏的生命力只能用慾望來代替和指稱。」總之,心臟病、肝病、癌症、失憶症、歇斯底里等身心疾病都與個人的慾望和社會的現代性息息相關。

王家衛導演的《擺渡人》,以疾病喻現代人的焦慮,呼喚回歸傳統 - 天天要聞

電影《擺渡人》中不時地出現自然世界和鄉土社會的隱約身影,但它們總是又迅速地湮沒在現代都市的喧囂之中,而始終沒有出現現代與傳統的對話。這或許是影片中的一個缺憾。所以電影《擺渡人》留下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像《圍城》里的方鴻漸最後落寞地走在悠長迷離的大街上,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最後出家消失在風雪之中,電影主人公陳末獨自一人乘坐郵輪遠行,繼續讓自己的人生漂游在迷茫無邊的大海里,而不能把自己擺渡上安穩的人生彼岸,他要繼續做一個擺渡人。

王家衛導演的《擺渡人》,以疾病喻現代人的焦慮,呼喚回歸傳統 - 天天要聞

現代人的救贖之道

優秀的文藝作品通常總是將意味深長的片段或片言隻語鑲嵌在人們的不經意之處,電影《擺渡人》也以此方式向我們傳遞出現代人的救贖之道。擺渡人就是要「把那些痛苦迷茫的人們送上彼岸」,這是一句很有意味的話:這裡的人們(現代人)是在漂浮不定的河裡或海里,是河海里的浮萍;把他們送上岸意味著要讓他們獲得心安理得的平穩。但是如何讓他們獲得這份平穩呢?

王家衛導演的《擺渡人》,以疾病喻現代人的焦慮,呼喚回歸傳統 - 天天要聞

首先,對自然的回歸。席勒在《論素樸的詩與感傷的詩》中說,現代人對自然的依戀和追念,就像「一個病人想望健康的情感」。在電影《擺渡人》中,何木子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回到她出生的地方,她看到日出,說:「日出好美啊,幸虧沒有死在昨天晚上!」她感到自己與自然化而為一,直到看到美麗的日出才撒手人寰。陳末說希望到地平線上去看日出,因為那裡離日出比較近。這是失去自然的現代人對自然的追尋和對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性的嚮往。現代人不僅要回歸到宇宙物質的外在自然,與大自然和諧一體,還要回歸到本真人性的內在自然,回到「那種內在的必然性和永遠和自己一致的統一」。

其次,對文化傳統的皈依。傳統是現代人之所由來的依據,失去了傳統,人們就像河海里無根的浮萍,現代社會中的個人主義泛濫、物慾私利橫行、道德精神淪喪等病症就是失去文化傳統約束後的一個重要後果。「如果以『現代意識』來重新關照『傳統』,將尋找自我和尋找民族文化精神聯繫起來,這種『本源』性(事物的『根』)的東西,將能為社會和民族精神的修復提供可靠的根基。」傳統成為現代性疾病治療和社會修復的重要基礎。陳末請來了「餅聖」王叔教毛毛做餅,但王叔說,毛毛的父親之所以能夠成為「餅王」是因為毛毛的父親離開了毛毛的母親;要讓毛毛繼承父業成為「餅王」,就要帶毛毛到那讓人心性清淡寧靜的鄉下。這裡暗示,沒有都市喧囂浮躁的鄉土世界才是治療疾病的寓所,那裡素樸純真的人情習性和悠久的文化傳統正是對現代都市疾病的最好治療。

王家衛導演的《擺渡人》,以疾病喻現代人的焦慮,呼喚回歸傳統 - 天天要聞

在鄉土的世界裡,沒有現代性所帶來「世事煩劇,萬物竟存」的迫切需求,也沒有因宗教、政治、社會和哲學等的爭議而耗費心力或激動憤怒;規律的作息、簡單應時的食物以及一種與大自然節奏協調一致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人們心靈和諧平靜。現代都市是一個充滿慾望誘惑的世界,人們在「進步」「發展」「目的」「功利」「效率」等觀念的指引下緊張、煩劇和不安。剛性的現代文明所造成的創傷需要有陰柔的鄉土文化來撫慰和修復,這也是為什麼王叔說要帶毛毛到農村鄉下的原因。後來毛毛離開現代都市去遙遠的厄瓜多,一年後她的失憶症治癒了,與管春一道回歸成為一代「餅王」。

其三,對於現代性的批判和反思。現代性是一個歷史性概念,有著複雜的內涵和兩面性。現代性所標榜理性、科學、平等、自由等為政治民主、社會進步、經濟高效等社會現代化進程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思想武器。但現代化過程中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現代性後果,它也催生了理性的桎梏、道德的淪喪、極端的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神性詩意的失落等。因此,對現代性的批判和反思成為當代影視作品的一個重要主題。現代科學在近現代社會因為明顯的物質效用而「一直享有巨大的威望,人們期待它解決一切問題,深入理解全部存在,幫助滿足任何一種需求」。

王家衛導演的《擺渡人》,以疾病喻現代人的焦慮,呼喚回歸傳統 - 天天要聞

但現代人們因為貪慾而逐漸在追求科學的同時,背離了科學使人們生活更好的初衷。現代人自以為是理性的人,能夠按照理性的原則來指導生活,但近現代以來,理性越來越淪落為工具理性。在電影《擺渡人》中,江潔為了更好的發展,經過理性的盤算後與馬力離婚了。離婚後的江潔並不幸福,而堅守自我的馬力則在小玉的幫助下重新站了起來。

所謂進步、發展的現代性觀念也越來越成為一種異己性存在,各種健康的民族傳統文化不斷地被現代性的洪流所湮沒,現代都市人也因此逐漸失去了多元文化對自我的調節和修復,於是各種身心疾病在現代人中開始肆虐、泛濫。電影《擺渡人》實際上隱含了對於現代性消極後果的批判和反思。

王家衛導演的《擺渡人》,以疾病喻現代人的焦慮,呼喚回歸傳統 - 天天要聞

綜觀所述,現代性之科學、理性、自由、平等、進步、發展等觀念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繁榮、政治的民主、經濟的高效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變革等,因此現代性是21世紀中國現代化的一個不可逆的歷史必然。但它也給整個社會的帶來許多難以察覺的隱患,如引起了理性的桎梏、道德的淪喪、神性詩意的失落、極端的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等一系列的負面後果。因此,對現代性的批判性反思成為當代影視作品的一個重要主題。在這個大背景下,電影《擺渡人》以藝術的形式對現代性進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呼籲人們回歸到大自然和本真素樸的人性中,回歸到民族的文化傳統中。

王家衛導演的《擺渡人》,以疾病喻現代人的焦慮,呼喚回歸傳統 - 天天要聞

在電影《擺渡人》中,何木子英年早逝,陳末患有心臟病,毛毛因被人打成腦震蕩而失憶,黑老的妹妹因失戀而患了抑鬱症,等等,這是人物宿命的真實還是編劇有意的安排呢?很明顯,編劇希望通過疾病和死亡來暗示回歸自然和傳統、保持素樸的生活方式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性,任何單方面過分的物質慾望和煩劇竟存都會招致疾病和毀滅。

影片以人們的疾病來喻示現代性之功利理性、效率追求所激起的貪婪、瘋狂和暴力的社會病症,以死亡喻示這一社會狀況之不可延續。影片藉此表達了對現代都市文明的憂慮和反思,以人們的疾病隱喻人類自然素樸生活方式的損毀,以引起療救的注意。

王家衛導演的《擺渡人》,以疾病喻現代人的焦慮,呼喚回歸傳統 - 天天要聞

對現代性的批判和對自然與文化傳統的回歸成為醫療的隱喻。現代人要獲得救贖,就應該對現代社會作出全面的診治,既要肯定現代性積極的一面,也要正確面對現代性消極的一面,要也以科學的發展觀和端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來鑄就現代都市人健康的身心世界,建構起一個健康和諧的現代社會。同時現代的人們還要不斷地回歸自然和回到民族文化傳統中來,尋找到自我和民族文化精神的根基,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現代與傳統的對話,更好地消除虛無主義的人生觀,消除現代社會的精神「荒原」,減少人們貪婪、瘋狂和暴力的社會病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裡,每天都上演著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