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古裝懸疑劇《雲之羽》空降開播。
女星宋某某出事後,她主演的不少影視劇面臨無法上架的問題,這種情況下,虞書欣、張凌赫主演的《雲之羽》提檔播出,也在情理之中。
其實該劇在開拍時,就引起不小關注。
那時候虞書欣的熱度很高,還和張凌赫在《蒼蘭訣》中炒了一把CP。到了《雲之羽》中,兩人再次合作搞CP,所以粉絲們的期待值一直很高。
其次,《雲之羽》的導演和編劇是郭敬明。
不管是小說還是影視作品,郭敬明的風格一直都是「青春傷痛風」,炫麗奢華、裝X做作、強賦新愁的敘事手段,吸引了不少心智不成熟的低齡觀眾。
郭敬明身上的爭議很多,抄襲只是讓他口碑滑落,而讓他在影視行業翻車,是因為夾帶私貨,倭風嚴重。
在劣跡斑斑已經被下架的某電影中,郭敬明妄圖「以倭代華」,大肆宣揚「小日子」的文化,歪曲青少年的歷史觀,被網友和業內人士所摒棄。
所以,作為《雲之羽》的導演和編劇,郭敬明在這部劇里都不敢署真名,而是用「顧曉聲」的假名替代,幾乎將「心虛」寫在了臉上。
至於「顧曉聲」這個名字是咋來的?網友這樣調侃道:這是「郭小四」的首字母的縮寫,GXS=郭小四=顧曉聲。
如果真是這樣,看來郭敬明還是對自己「小四」稱號非常鐘意的。
說回《雲之羽》本身。
這部劇是在男女主角的愛情和成長主線下,講述了一段關於間諜「云為衫」與叛逆公子「宮子羽」的成長故事。
筆者看了已經播出的幾集,總體觀感是這劇又「裝」又「貴」。
服化道華麗,布景奢華,運鏡和配樂都體現了「燒錢」二字。
查了一下資料,據說拍攝該劇時,橫店有點名氣的「特約演員」都參演了《雲之羽》的群戲,遠勝過某些「群演」都請不起的劇組。
其實看看《雲之羽》片尾那密密麻麻的演員名單,就知道這部劇的製作金額了。
主演虞書欣是如今的「人氣小花」,片酬自然了得,還有張凌赫、陳都靈、曾可妮,曾舜晞等人的加盟。
光是演員酬勞這一塊兒,就是一大筆投資,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有這麼精美的服化道和運鏡配樂,《雲之羽》的投資有多大,可想而知。
但投資大,肯燒錢,不代表作品好。
郭敬明的影視作品有個特點,就是裝X。
《雲之羽》也將導演的這個特點,展現得一覽無遺。
表現方式,就是滿屏的「炫技」。
其實,拍電影的導演轉拍電視劇後,多多少少都有「炫技」的毛病。
這些人企圖將所謂的電影美學,體現在電視劇中,結果就是這種自信很強卻又沒來由的「代入感」,導致整個作品有種「不倫不類」的效果。
《雲之羽》就是這樣。
運鏡方面,不管是全局還是特寫,都體現著一種「炫技」。
不停交錯的拍攝,來回反轉的鏡頭,像是一個渴望得到誇獎的孩子,賣力地向大人們展示自己學到的東西。
簡單來說,就體現了一種「我很牛X,快來誇我」的賣弄感。
尤其是角色的特寫鏡頭,已經「炫」到讓觀眾齣戲的程度。
比如眼神戲,總是用鏡頭來暗示觀眾,這人有問題,這事會反轉。
故弄玄虛一兩下會讓觀眾有新鮮感,但全是這種鏡頭賣弄,大家看久了就瞭然無趣了。
加上打鬥戲濫用「慢鏡頭」導致節奏很拖沓,一股「頭重腳輕根底淺,嘴尖皮厚腹中空」的感覺油然而生。
劇情方面也是故弄玄虛。
比如讓店主去傳遞新娘中隱藏著刺客,然後故意掐著點說出「有刺客」,但就是來不及說出刺客的更多信息就噶了。
這樣生硬又老套的安排,在如今的古偶劇中已經不多見了。
至於演員的演技,就更不必多提了。
虞書欣是選秀出道的富二代,靠包裝下的「人設」出圈,靠飯圈的玩法維持人氣。
這種藝人在筆者眼中,和演員這個職業是不搭邊的。用她做主角,無非是看中人氣和流量而已,演技根本不在選角的考慮範疇。
就連虞書欣拍了一場在泥地的戲,都被粉絲猛誇「好努力、好敬業、好勇敢」而掛在9月3號的熱搜榜中,這種生硬的營銷手法,簡直莫名其妙,
這也是如今古偶劇面臨的尷尬局面,把顏值當演技是這個圈子裡的普遍現象,更何況虞書欣在內娛連高顏值都算不上。
其他的主演也是一樣,陳都靈的呆板,曾舜晞的故作可愛,拋開服化道的加持,這些藝人能吸引觀眾的,就是臉了。
總體來說,《雲之羽》就是一部「炫技顏值劇」,是用華麗外衣包裝下的XX,至於XX到底是什麼,還要看後續的劇情的推進。
對於飯圈之外的普通觀眾來說,《雲之羽》看似華麗,其實乏善可陳。
如果僅僅只是這樣,《雲之羽》也算是一部中規中矩的古偶劇,但可惜郭敬明「崇日」的毛病又犯了。
該劇整個風格,透著濃濃的「倭風」。
低矮局促的建築結構和室內布景,配合上演員的跪坐姿勢,一眼望過去,還以為是在播大河劇(日劇的一種類型)。
還有男主在查看父親背部文身時,導演詭異地將人物擺成了「小日子剖腹」造型。
明明可以讓演員趴著來呈現這個畫面,卻偏偏要搞這種爭議性很大的「幺蛾子」,郭敬明小小的身體中,藏著怎樣的大心思,讓人難以捉摸。
角色的服裝造型也是一言難盡。
演員們的服裝,從紋綉位置來看是典型的「和服」。
群演們的裝扮,也是「大核冥族」的一貫風格。
布景中也處處體現了「倭風」。
比如房檐瓦片的「菊花印紋」,咱們古代時很少用菊花作為「印紋」來裝飾瓦片,反而是「小日子」受中國文化影響,將菊花當成了自己的象徵,運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雲之羽》卻偏偏選了「小日子」偏愛的「印紋」,受到質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還有主角的姓名,就更扯了。
整個故事發生在「宮家」這個地方,兒子和父兄的名字也都叫「羽」,完全不符合中國古代要避諱和長輩名諱相同的傳統。
有網友表示,主角與父兄都叫「羽」,是因為他們都是「羽宮」,可謂滿滿的「倭風」。
網友也覺得角色姓名很奇怪,於是便扒出了「宮家」原來是「小日子」的一種制度。
筆者對小日子的傳統制度和姓氏不太了解,說實話《雲之羽》角色的姓名給筆者的印象,似乎是來自中國傳統音律「羽宮角徽商」,但整個劇的風格,可謂是「一眼倭」。
一向喜愛「倭風」的小四導演,難道這次還不長記性,又情不自禁地「夾帶私貨」了。
劇中出現的日式風格的屏風,也似乎證明了郭敬明喜歡小日子的事實。
滿屏的「倭風」,自然引起了網友的反感,於是大家紛紛跑到官媒賬號下留言,指出《雲之羽》中所存在的問題,質疑相關部門是如何讓這種劇過審的,並要求該劇下架。
而且,9月3日是咱們抗戰勝利紀念日,這種特殊的日子裡開播,《雲之羽》滿屏的「小日子風格」肯定備受爭議。
日本排放核污水的事情,已經引起了網友的憤慨,如今小四導演又搞出這部「倭風」滿滿的影視劇,簡直是在「自斷前途」。
而郭敬明連真名都不敢署,似乎也印證了他的心虛。
希望該劇能直面問題,給網友一個交代,不然再被搞下架,不說郭敬明情何以堪了,以後還能不能繼續在影視圈混,都要另說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