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請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象徵是以特定的具體形象表現或暗示某種觀念、哲理或情感,運用到創作上就是一種用托物取喻來言志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西線無戰事》是一部以黑白為基調的戰爭電影,影片中對戰爭細緻的描摹隱含著反戰的象徵主義手法,從一個普通士兵的視角出發去講述故事情節,直逼戰爭最前沿的殘酷和非人道性。
作為表現手法的象徵主義反對直陳其事、直抒胸臆,強調暗示和運用「客觀對應物」來表達情感。而影片結尾處主人公保爾伸手捕捉蝴蝶的那一場景就如同放大鏡下的戰爭,細緻透徹、栩栩如生地給觀眾呈現了非正義戰爭的罪惡與醜陋。
一、《西線無戰事》簡介
與小說原作不同,影片沒有採取閃回倒敘的結構方式,而使用了順時邏輯的線性手法,將全片分為四個部分:(1)戰前的中學教育和入伍的年輕新兵;(2)新兵在一戰的前線;(3)經歷戰壕中的死亡和恐怖;(4)英雄的衣錦還鄉和重返前線,最終的死亡。
《西線無戰事》從一個普通的年輕士兵視角出發,呈現了一幕幕精彩的畫面,在戰場上他們沒有作為軍人而感到光榮與自豪,留給他們的只有毫無價值的死亡和沒有意義的犧牲。影片最具震撼力的無疑是影片的結尾:戰事停滯的時刻,飛來一隻美麗的蝴蝶,翩然落在戰壕不遠處,年輕的德國士兵保爾凝望著蝴蝶出神並追出戰壕伸手捕捉蝴蝶,此時敵方的狙擊手正瞄準槍對著他,就在快夠到蝴蝶的那一刻,一聲槍響,電影鏡頭現出特寫,保爾的手輕輕抽搐了一下,然後無力地落了下來……《拯救大兵瑞恩》和《全金屬外殼》等一系列的現代戰爭片都運用了普通士兵的角度來闡述戰爭所帶來的一系列的問題。
二、影片中幾種主要的象徵物及其寓意
《西線無戰事》中,導演路易斯·邁爾斯通給我們呈現出始於原著卻又富有自身影片特色的好作品。與原著不同,路易斯·邁爾斯通並沒有採用雷馬克小說的敘事風格,而是巧妙地將故事改用順序的演繹方式,並運用諸多的象徵物,從而使這部黑白反戰片更具意義。
(一)片名的象徵意義
電影繼續沿用小說原名《西線無戰事》。看到片名後,我們的目光會不自覺地停留在「無戰事」這三個字上,但是通觀整部影片,它卻是緊緊圍繞戰爭的發生而展開的。19歲的保爾和他的同學們被送往西線作戰。他們經歷了戰爭的野蠻和殘酷,先後戰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1918年10月的某一天,保爾中彈喪命,而這一天,部隊向上報告時只有簡短的一句話:「西線無戰事。」作家雷馬克和導演都採用這極具象徵意義的話作為名字,更是體現了這句話的象徵性。
這不僅象徵了挑起戰爭的那些專制統治者的用意顯然不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安定與和平,更像是帝國主義者在妄圖謀劃自己利益的一場陰謀,並且它是以犧牲廣大民眾的生命為代價換來的。帝國主義的戰爭的規範要求把人變成戰爭中的殺人機器,戰爭參與者的思想、個性與戰爭毫無關聯,人在戰爭中所體驗到的是毫無創造性的壓制感和毀滅感。戰事報告上短短的五個字「西線無戰事」象徵著統治者們藉助變味的愛國主義來換取自身安寧的真實面目,而結尾保爾的死辛辣地諷刺了西線無戰事背後的荒謬與謊言。
導演改編了原著的敘事方式卻繼續沿用這一題目,由此可見,「西線無戰事」蘊含了許多深意和象徵。對於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路易斯·邁爾斯通來說,他目睹了太多戰爭中的廝殺與搏鬥,戰爭的殘酷讓每一個愛好和平的人都深惡痛絕。當然導演也不例外,他對戰爭的認識具有自己的思考,「西線無戰事」對於路易斯·邁爾斯通來說是一種期望世界和平的美好願望。路易斯·邁爾斯通的一生跨越了兩個世紀,在他青年時期就歷經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緊接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又接踵而來,這在他的心靈和精神上都烙下了不可磨滅的戰爭印記,他的內心深處是渴望沒有戰事的,更是想通過這樣一部電影讓世界人民都認識戰爭的慘烈帶給世人的痛苦和絕望。
導演用黑白色調渲染出了戰爭的無情,冥冥中註定了電影要以保爾的死亡為結局。保爾的死看似偶然其實存在很大的必然性。如果保爾在捕捉蝴蝶的時候沒有中槍,那麼電影就沒有了升華和高潮,而標題也就失去了象徵意義。通過這樣一種看似殘忍的方法結束保爾的生命,其實能帶給觀看者更多的震撼和思考:一戰已經讓太多無辜的生命殞滅了,戰爭後的狼藉和廢墟並沒有使人們警醒,代替它的反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西斯變本加厲的瘋狂戰爭。這些都是導演帶給我們的問題,是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的。因此導演用他獨特的人文主義情懷和人道主義精神道出了世界上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的心聲,演繹出「無戰事」的悲情畫面及其非正義、非人道的極端殘酷性。
(二)人物的象徵
作為青年一代的「指導者」,專制獨裁統治下,狂熱的加爾文主義的代表,像坎特列克這樣的人作為教師,在戰爭爆發之際,帶給學生們的不僅是對極端的偽英雄主義下的盲目狂熱,也帶給學生死亡的脅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坎特列克用他非正義戰爭中的「英雄主義」口號,一步一步召喚、推送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學生走向死亡的邊緣線,更令人可悲的是他殘酷地碾碎了學生們參軍保家衛國、建功立業的精神世界。戰場上的搏殺和苟延殘喘,也幾近使他們的靈魂坍塌、崩潰。
當保爾受傷治癒後回家探親路過學校時,他再一次看到當年煽動他們參戰的教師坎特列克面對著更年輕的學生繼續宣揚曾經引誘他們的可悲口號,他忍不住走進教室,撕開了坎特列克的虛偽面具,他用自己的親身體驗告訴那些學生,戰爭真實的一面是什麼,那正是把他們引向死亡墳墓的恐懼和殘酷,曾經的英雄夢,在生死邊緣被徹底粉碎。
坎特列克當場瞠目結舌,因為作為一個沙文主義狂熱分子和軍國主義、專制主義統治的發言人和鼓動者,他自己並沒有親臨戰場去保家衛國,而只是一味地鼓吹一批又一批稚嫩的學生去參軍、去犧牲,他明知戰場就是地獄,戰壕就是士兵的墳塋,可他無視這些學生的生命,不停地說服學生走向戰爭,走向死亡。這副可怕殘忍的嘴臉不正是帝國主義專制統治的醜惡嘴臉嗎?教室里,老師所站的講台上方正掛著德國統治者的畫像。在影片中教師象徵的是比子彈更可惡的劊子手,比敵人更殘忍的魔鬼。後面學生兵的相繼犧牲正驗證了這一象徵。
(三)事物的象徵
影片一開始,教室外大街上人們正在歡送部隊,教室里教師不是在傳授知識,而是在煽動學生丟開課本,為能參加戰爭而歡呼雀躍。還未下課,教師和同學就相繼離開了,留下的是一片狼藉的教室,滿地都是撕碎的課本紙屑。這一切都似乎象徵著那個時代戰爭悲劇發生的必然性。無論是教書育人的地方,還是市井小巷,人們都瘋狂地迷戀軍國主義的戰爭。
影片中當學生們向空中拋丟課本的時候就象徵著他們在惡魔老師坎特列克錯誤的引誘下,拋開知識的神聖與高尚,丟棄了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空無一人的教室的特寫鏡頭,讓人覺得倍感凄涼和悲哀。不尊重知識是一個時代的悲哀,更是一個國家的悲哀。這似乎也暗含了這些學生在參軍之後的戰場上就如同這些課本一樣,被殘忍地撕裂,拋棄,搏殺。到最後死亡邊緣的保爾和同伴們才開始反思這場戰爭中自己愚蠢、無知、幼稚、毫無意義和價值的行為。
整部影片有太多令人震顫的畫面:在炮彈織成的網格下,他們喘息在茫然無知的懸念之中;他們與腐屍為鄰,與飢餓的老鼠為伍;他們趴在泥沼中訓練,他們合夥毆打教官……但最讓人震撼的還是影片結尾出現的那隻美麗動人的蝴蝶,它微微扇動著翅膀,輕盈地飛舞著。這隻蝴蝶似乎就象徵著美麗的希望總會出現在身邊,哪怕在戰壕里也不例外,這一天似乎距離戰爭的結束也不遠了,士兵們馬上就會像蝴蝶一樣自由自在地生活了。死亡的氣味已經被蝴蝶的美麗所遮蓋。影片中蝴蝶象徵著美好的希望和自由,而這正是無數拼殺在戰場的每一位士兵的美好願望,也是無數熱愛和平的人們的願望。保爾也不例外地伸出手,走出戰壕,想要觸摸蝴蝶。
一聲槍響,保爾的手無力地垂落了下來,影片的畫面定格在了保爾的手上,並沒有告訴我們蝴蝶的去向。蝴蝶象徵著美好的希望和自由,同時它還象徵著希望和自由也存在於戰爭左右,可想要觸摸它、得到它卻又是那麼艱難。蝴蝶是會飛的昆蟲,它不會持久地停留在某個地方,只要有紛擾它就不會滯留,最終會飛走。保爾所嚮往的希望和自由如同蝴蝶一樣,戰爭中的自由和希望始終是蒼白、空洞的,他也註定會為追求「蝴蝶」而走向死亡。
導演路易斯·邁爾斯通改編的電影《西線無戰事》,以黑白為基調,運用諸多象徵物為原著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和現實意義。影片中出現的象徵物:課本、教師、蝴蝶等隱喻了戰爭帶給我們的苦難和痛苦,值得我們反思的是戰爭的殘酷和非人道性。本文對《西線無戰事》的象徵運用只是初步的探尋,對象徵意義的分析難免存在一定的偏差。象徵主義開始越來越多地運用於影視作品中,今後人們也將更廣泛、深入地在這個理論基礎上去研究影視作品,並進一步地掌握這種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