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閱讀前請辛苦點下「關注」。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文丨孫虎的書房
編輯丨孫虎的書房
一、印度電影的借鑒意義
印度電影作為商業片里的佼佼者,他的成功是具有借鑒意義的。
印度電影在早期給人們的印象是大段大段的歌舞表演,儘管歌舞是印度電影敘事的特殊手法,有很強的民族特色,但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難免會顯得有些枯燥。
因此,印度電影學家、導演在近些年來也對電影敘事進行了新的嘗試。
在二戰後,印度電影工作者薩迪亞基特·雷伊等人提出「新電影」的概念,提倡電影要反映印度當下存在的現實社會以及所面臨的政治問題,提倡低成本拍攝,並且多採用外景,這種思想對印度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近幾年來,印度在電影敘事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變,敘事更加本土化,尤其是近10年來新現實主義風格的印度電影的發展,使得印度電影在文化傳播方面有了突飛猛進的改變。
印度犯罪懸疑片堅持弘揚民族文化,關注並反映社會現實問題,通過影片來傳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從而更好地傳播印度文化。
正是由於印度電影的堅守,使得印度國家形象更加真實立體。
類型電影是具有共性的、讓大眾對他們的類型有一定區分的影片,印度犯罪懸疑片有一個特點就是樂於對國內經典的舊IP和國外很多知名犯罪懸疑片進行改編翻拍。
儘管此類翻拍影片容易給觀眾造成似曾相識的感覺,但是能在類型模式上進行翻拍創新是非常難的,觀眾對於翻拍的要求和期待也格外高。
在中國,很多翻拍的電影都急於求成地將國外的電影直接搬到國內進行拍攝,甚至布景都與國外的極其像。
但印度犯罪懸疑片是在改編的過程中將本土文化、民族風俗融入到影片中,符合自己國家的國情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在劇情上也是精心雕琢。
雖然印度電影主張小成本,但在劇情安排上卻毫不敷衍。
印度翻拍電影有很多成功的典範。
其中,2017年在印度上映的犯罪懸疑片《天作謎案》是翻拍自近50年前印度的同名影片;
2013年吉圖·喬瑟夫執導的印度電影《較量Drishyam》被尼西卡特·卡馬特翻拍為《誤殺瞞天記》(又名《視覺》)於2015年在印度上映;
此後在2019年又被中國翻拍成電影《誤殺》在國內上映,同樣,印度犯罪懸疑片《調音師》改編自法國同名影片。
除此之外,《未知死亡》(2008年印度上映)和美國的《記憶碎片》(美國2000年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電影),儘管在失憶這一創意上有所相同,但在內容和結構上都作出了很成功的突破。
這樣重複出現的翻拍作品,很多都超越了原作品並作出了創新,讓人讚不絕口。
印度的《調音師》和《無所不能》(2017年印度上映)的主角都是盲人。
《調音師》《無所不能》《天作謎案》雖然都是類似的犯罪案件,但又有所不同,且故事情節都非常精彩、充滿懸念,值得我們做進一步的研究。
在敘事結構方面,以2018年在印度上映的《調音師》為例,打破了常規,運用迴環式嵌套結構。
在一部影片中經歷了五十多次反轉,獲得了印度電影觀眾獎最佳劇本等多個獎項。
除此之外,《無畏之心》(2012年印度上映)、《26個特殊劫匪》(2013年印度上映)、《誤殺瞞天記》《天作謎案》(2017年印度上映)等犯罪懸疑片也是印度犯罪懸疑片的代表作。
印度犯罪懸疑片以它敢於揭露社會現實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節等吸引了觀眾們的眼球並贏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它讓電影找到了歸屬感,高票房實至名歸。
在表現形式方面,印度犯罪懸疑片刪減了大量的歌舞片段,但保留了能夠參與敘事的歌舞片段。
比如在影片《調音師》(2018年印度上映),歌舞轉化為蘇菲爸爸的酒吧里的舞蹈片段以及阿卡什與蘇菲約會的背景音樂,將歌舞完美的融合到了影片的敘事中,而在犯罪懸疑片《法醫追兇》(2020年印度上映)中,甚至取消了歌舞片段。
在影視傳播方面,將本國的歷史、本土的宗教文化以及社會現實問題融入到影片中是印度犯罪懸疑片的基本特色。
印度電影的成功是由於它能夠很好地將文化融入到電影,構建了其民族獨特的文化形象,以及清晰深刻的文化價值觀,而不僅僅是關注影片帶來的商業價值。
印度電影在海外的成功傳播告訴我們,對國家形象的建立來說,文化價值觀的表達是非常重要的。
電影是文化交流中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
電影既是文化傳播的中心,又是精神信仰的建構與傳播的中心。
電影作為文化體系中的文化產品,是最有效地傳播文化和傳遞信息的載體。
印度電影是一個看似同中國類似但是又有很大區別的電影體系。
對中國來說,對印度犯罪懸疑片如何將本土文化、民族化融合到電影中來的成功之處做出深度的剖析,得出結論並用於實踐是有非常重大意義的。
總的來說,21世紀以來,印度電影業的發展速度可謂是突飛猛進的,優秀電影越來越多,但目前在學界偏重於對印度電影的單個案例進行研究,研究也較表層,缺少對於某個類型的印度電影進行系統性的整體研究。
電影風格和藝術效果是由電影的敘事手法決定的,而對於犯罪懸疑片而言,良好的敘事才能讓影片的質量和內涵同時得到提升。
印度電影以它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和宗教特色,很好地利用電影這一文化載體將其民族文化和思想傳播到世界各地。
印度的電影既學習了好萊塢電影的敘事技巧和國際化的剪輯方法,將故事情節呈現得淋漓盡致,又將本土文化和民族主義很好地融合到了電影中,並且充分體現並反映了印度的社會現實問題。
印度電影不僅滿足了觀眾的娛樂需求,也肩負起了發揚傳統文化、審視社會現實問題與展望未來發展的重要使命,反映出了深刻的現實主義人文關懷,憑藉著深刻的電影主題以及超強的敘事技巧走向世界的印度電影,贏得了全球的良好口碑。
因此,對印度犯罪懸疑片的敘事研究,既可以研究其成功之道以彌補研究的空缺,又可以為犯罪懸疑片的拍攝製作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價值。
同時也有助於犯罪懸疑片敘事質量的提升,讓作為文化傳播中心的電影,可以更好地將文化輸出到世界各地。
印度犯罪懸疑類電影在國際上越來越被大家認可,其敘事特點及本土化風格也獨具特色。
近幾年,有大量的印度電影進入中國市場,在中國的良好反響印證了印度電影對外傳播的成功,這一成功案例值得我們去學習。
但就目前來講,國內外關於印度犯罪懸疑類電影敘事的系統性整合研究幾乎還處於空白階段。
二、「類型片」的概念界定
雖然目前還有一部分創作人員按照類型電影的特點來進行創作,但大部分創作者都是將類型進行融合或者形成亞類型,類型的融合使得我們很難界定電影類型。
通常在懸疑片中會摻雜動作片、驚悚片、犯罪片等類型電影的元素,在印度懸疑片中,還常常將歌舞片融合進來。
目前,懸疑片的主要分類有犯罪懸疑類、動作懸疑類、驚悚懸疑類、劇情懸疑類。
在本文中,筆者主要對印度犯罪懸疑類影片展開進行細緻的研究。
「犯罪懸疑片」是犯罪片與懸疑片的融合。
在類型電影的基礎上,各國還會將自己的本土文化、民族信仰等注入到電影中來,因此,不同國家的類型片在相同特徵外還有一些不同的創新點,以避免大眾對於同一類型電影造成審美疲勞。
同樣,印度犯罪懸疑片在借鑒的基礎上也作出了創新,它將本土文化和宗教信仰很好地融入到影片中,在國際上獲得了一致好評。
關於「犯罪片」的定義,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電影或電視劇類型之一,所有劇情影視當中,犯罪片必定有犯罪也有警探偵辦;犯罪片與黑幫電影是不盡相同的」。
關於「懸疑片」的定義,是指「因情節使人們對主要人物的命運引起關注,而造成高度焦慮和緊張感的一種電影類型。」
懸疑片中通常使用巧妙的敘事結構和懸念設置來讓觀眾在觀看影片的同時進行思考,同時利用影片中人物命運的未知性和不確定性來吊觀眾胃口,引發觀眾思考與討論,有很強的代入感,不會讓觀眾感到乏味,而片尾處謎底的揭曉又往往會出人意料。
郝建《類型電影教程》中的「驚險片」定義是「一種讓觀眾欣賞懸疑、享受驚悚情感的電影類型。通常別名為懸念片、驚悚片。」
在一定意義上,「犯罪片」和「懸疑片」這兩種類型片有著共同的特點。
從2017年和2018年來看,印度電影在主要海外市場的票房的增長,中國市場明顯高於其他市場。
由此看來,印度電影在中國獲得了較高的票房和良好的口碑。
中國和印度在文化上有很強的相似性,正是因為文化的相似性,讓印度電影在中國有了很大的市場,並且讓中國觀眾產生了很強的認同感。
印度在民族化語境中的電影敘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般來講,不同國家的類型電影間會有不同的民族風格。
例如,同樣是懸疑片,我們不會把印度的《誤殺瞞天記》《無所不能》和中國的《盲井》(2003年)混為一談。
不同國家或者同一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區別一目了然,印度電影反映了民族生活,並展現了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民族精神和風俗。
印度的民族特徵和民族思維習慣對電影敘事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