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閱讀前請辛苦點下「關注」。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文丨孫虎的書房
編輯丨孫虎的書房
印度是一個世界電影產業大國,電影產量、出口量以及電影產值均位居世界前列,同時,印度電影也加快了在海外市場的拓展步伐。
近年來,印度許多犯罪懸疑片獲得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打破了人們對於印度電影的歌舞印象。
印度犯罪懸疑片以它獨特的敘事手法、敢於揭露現實的故事和跌宕起伏的情節等吸引了觀眾們的眼球,還將本土文化和宗教信仰融入到影片中,體現出了深刻的現實主義人文關懷,憑藉著深刻的電影主題以及超強的敘事技巧走向國際的印度電影,贏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隨著電影的不斷成長與發展,電影敘事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多種敘事的形式和結構,不同的敘事手法展現了不同的電影風格和藝術效果。
文章以2008─2020年間《調音師》《無所不能》《天作謎案》《無畏之心》等印度優秀的犯罪懸疑片與其他國家同類型電影比較,以影片的敘事為切入點,具體分析印度犯罪懸疑片的敘述者與敘事聚焦、敘事結構、敘事空間等方面的獨特性。
在印度犯罪懸疑片的敘述者方面,運用不同的敘事人稱和聚焦彰顯敘事魅力,人稱與非人稱的混合敘事、可靠與不可靠敘述者的結合敘事以及內外零聚焦相結合的方式製造懸念增強互動感;
敘事結構方面,交叉式對比結構和迴環式嵌套結構,打破常規的敘事時序;
敘事空間方面,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決定情節走向並補充敘事,匠心獨運的推動著故事的發展。
印度犯罪懸疑片在多人稱混用和多角度敘事結合,敘事結構和巧妙的懸念設置,運用空間敘事來主導、延伸、強化並補充敘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經驗,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對印度犯罪懸疑片進行研究可以豐富這一類型電影的敘事研究,為其他國家此類型的電影創作提出了有借鑒意義的理論資源。
一、敘事研究概況
印度電影歷史悠久,並不單單是我們了解的「寶萊塢」電影那麼簡單。
阿希什·拉賈德雅克薩在《印度電影簡史》中曾說,「某種程度上,把『印度電影史』改成『世界電影史』也不為過。」
國外關於印度電影的著作還有阿希什·拉賈德雅克薩的《你不屬於:印度電影的過去與未來》,其中收錄了十幾篇印度知名的電影評論家、理論家以及著名導演的文章。
還有印度尼馬爾·庫瑪和普麗緹·查圖維迪合著的《勇敢的新寶萊塢——對話當代印度電影導演》等等。
可以看出印度電影的歷史源遠流長,儘管印度犯罪懸疑片在國際上已經小有成就,但對於印度犯罪懸疑片的敘事研究卻極少,還沒有形成體系。
實際上,對於影片來說,尤其是對犯罪懸疑片來說,敘事是尤為重要的。
關於「敘事」,羅蘭·巴特在1966年第8期《交流》雜誌上發表的《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中認為敘事可以同一切事物相伴,他的承載物可以包括口頭表達、文字、畫面等所有事物的有機結合。
可以說敘事在生活中,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
熱奈特對於「敘事」一詞的定義是「通過口頭的或書寫的言語陳述事件」,在此定義下,並不符合電影敘事的表現形式。
羅吉·福勒認為「敘事學」是「指詳細敘述一系列事實或事件並確定和安排它們之間的關係」。
而「敘事學理論」是起源於俄國形式主義及弗拉基米爾·普羅普所開創的結構主義敘事先河。
而關於「敘事學」這一專業名詞,是由茨維坦·托多羅夫在1969年才正式提出來的。
關於「電影敘事學」,一般認為,電影敘事學研究開始的標誌是美國的大衛·波德威爾《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的出版。
著名學者還有法國的費朗索瓦·若斯特、法國的馬賽爾·馬爾丹等人。
而格里菲斯對電影的探索研究也為電影敘事學領域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電影和敘事是渾然一體的,電影本就是需要敘事的,而敘事又需要以電影的形式來展現。
敘事對電影而言,卻非小可之類。
電影敘事學,就是研究電影文本是由誰來講故事,是如何講的,從哪些角度出發,運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使用哪些元素符號,採用了什麼結構,以及最終達到什麼樣的敘事目的。
電影敘事不僅包含小說敘事,還要在演員的表演、聲音和畫面呈現上下功夫,因此電影敘事還包含一些戲劇的成分。
電影同小說一樣需要有一個講述故事的人,也就是「敘述者」,但在電影中敘述者往往不單單要承擔起敘述的任務,他在影片中還要承擔起一個角色的任務。
在電影的敘述過程中,觀眾不能隨意點擊暫停鍵來進行思考,而小說卻可以隨時停止閱讀並進行深度思考,在這一方面,電影與戲劇具有相同的屬性。
二、印度電影的發展日新月異
印度電影歷經上百年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印度電影的發展之快可謂日新月異。
在印度,電影是一項很重要的娛樂活動。
單從產量上看,毋庸置疑的是,印度是世界上電影產量最高的國家。
進入20世紀後,印度電影迎來了數字黎明,充滿了新的雄心壯志。
2008年,印度電影產量首次突破1300部大關,儘管之後幾年印度電影產量有所下降,但也不乏有優秀電影的產出,在2012年印度電影產量突破了1600部,而後總體發展都較好,在2019年又邁入了2400部。
在這期間,不僅電影產量大大增加,同時也催生出許多值得研究的優秀影片。
相比之下,中國在2018年的電影年產量才超過一千部。
在2008年前後,印度電影異軍突起,不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印度電影開始大量湧入海外,印度電影也加快了在國外市場的擴張,獲得了良好的口碑。
2008年12月根據印度作家維卡斯·史瓦盧普的作品改編而成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在美國上映後一炮而紅,隨後在2009年3月於中國上映,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和美國全球獎等大獎。
同樣在2008年,由阿米爾汗主演的印度犯罪懸疑片《未知死亡》紅遍亞洲,並且走向世界。
在美國、英國、荷蘭和巴基斯坦等國上映,被稱為是「印度經典懸疑電影,達到巔峰創造不可超越的奇蹟」,獲得了全球3800多萬美元票房的好成績。
值得慶幸的是,印度並沒有在獲得成功之後固步自封,而是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地創新,更加符合各國觀眾的胃口。
並且之後的幾年中,印度也持續輸出了像《三傻大鬧寶萊塢》(2011年印度上映),《摔跤吧爸爸》(2016年印度上映),《廁所英雄》(2018年印度上映)等優秀影片。
其中,2018年的印度犯罪懸疑片《調音師》火遍全球,達到了4900多萬美元的票房記錄。
不容置疑的是印度電影行業如今已經走向了一條光明大道,發展成為了名實相符的世界電影產業大國,伴隨著產量快速增長的同時,也誕生了很多優秀的電影作品。
從電影題材來看,印度犯罪懸疑片一種是真實案件改編的影片,例如《無畏之心》(2012年印度上映);
另一種是反映社會現實題材的影片,例如《誤殺瞞天記》(2015年印度上映)。
印度電影經歷了神話史詩到現實題材,又從歌舞動作類最終回歸到現實題材的發展過程。
在此過程中,很重要的一次轉折是1950年被稱為「新電影」的運動的興起,提倡反映社會現實問題和政治問題,讓電影得以發揮它的作用,而不是展示商業表演的工具。
總的來說,印度電影經歷了成長,也經歷了衰落,現在又重新復甦。
關於印度犯罪懸疑片,相比歐美同類型電影,印度在此類型電影上的成就也是獨樹一幟的,但目前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從印度犯罪懸疑片的敘事來看,
首先是在時長上做出了很大的轉變,由十年前180分鐘左右,到現在120分鐘左右,總體縮減了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印度犯罪懸疑片在逐漸避免入題太慢、劇情拖沓的現象,並且大量縮減了歌舞片段,將時間著重放在了重點的敘事情節上,減少了非主線的情節,在較短的時間內引入了人物;
其次,在敘事結構方面,由之前單一的線性交叉敘事到現在的多種結構敘事,例如迴環嵌套式結構,在結構的運用上也更加豐富;
最後,在歌舞的取捨和參與敘事方面,一方面印度犯罪懸疑片刪減了不必要的歌舞表演片段,另一方面印度犯罪懸疑片將歌舞的內容融合到了敘事中,不再是一言不合就尬舞,而是讓歌舞起到了推動、參與敘事的功能。
新德里尼赫魯大學副教授蘭賈妮·馬宗妲認為印度電影的改變在於影片開始轉向一種新的、抑鬱的、甚至伴有危險和危險的景象,並且慢慢地對觀眾來說並不熟悉,犯罪以一種憤世嫉俗的世界觀以及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進入影片的敘事情節中。
從印度電影近年來的對外傳播,由於印度電影獨特的宗教民族文化特色以及文化的接納度等原因的影響,沒有一味地模仿歐美大片,並且堅持弘揚本民族的文化。
在國際市場上,印度電影一直踏著平穩的步伐,一步步提升自己的能力,超越其他國家並佔有一席之地。
不僅如此,印度電影在內容和製作上都逐漸提升,視野逐步擴展到全球。
近些年來,印度電影加速開拓了國外市場,據數據顯示,印度電影已經在全球上百個國家進行了傳播,在北美、英國、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傳播效果都非常好。
2018年印度電影在中國的票房達到了255.38百萬美元,對於印度電影在國外的發展來說,中國市場是其最大的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