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大媒體幾乎被張譯刷屏,在《狂飆》爆火之後又一懸疑劇《他是誰》再度熱播,許多觀眾也表示張譯在劇中的人物設定和人物背景總能讓人想到《狂飆》,給人期待拉滿。
但隨著《他是誰》最近幾集的播出,批評的聲音卻越來越多。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衛國平的性格缺陷開始逐漸暴露,對劇情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小。
《他是誰》前4集把衛國平的性格塑造得非常好,而且大部分劇情的推動主要是圍繞男主,以衛國平的視角進行推動,觀眾很容易代入,與男主產生共鳴。
從第8集開始,衛國平暴露出了自己性格上的缺陷,當然這也可能是編劇讓衛國平成長而安排的。
但問題就出現在這裡,經過前幾集的塑造,男主的人設基本成型,而顧開岩本來作為主角的對立面,他應該是被主角碾壓,編劇卻把它設定為案件推進的主導力量,造成主角被壓制。
這就讓觀眾看完產生一種感覺:男主前幾集被塑造得那麼強,為什麼現在卻變得那麼弱?
於是從這一刻開始,男主的人設開始崩塌。
2.編劇太過貪心,多線敘事意圖增強配角塑造,向群像劇發展。
從第10集開始,編劇增大了多線敘述的比例,使得劇情不再完全跟隨主角的視角來推動,而是更多地由配角參與推動,從顧開岩對主角的壓制也可以看出。
編劇這樣做的本意是想發展群像,但是卻忽略了觀眾對於男主的期待,畢竟觀眾是出於對衛國平的好奇才繼續看劇的,而群像劇的塑造意味著劇情將無法滿足人們的好奇心。
相信不少觀眾也和丹姐一樣看劇都會只對自己想看的劇情進行觀看,其他的會開二倍速甚至直接跳過。
各種配角的長劇情越來越多,導致觀眾的耐心被磨滅,就會產生不滿的情緒,甚至棄劇。
3.劇情開始拖沓,人每集都死,案子一個不破。
首先,《他是誰》本來每天就只更新一集,信息量太少,現在又要對配角進行塑造,又要對男女主之間的感情進行刻畫,就更壓縮了案件的空間。
其次,感情線磨磨唧唧,男女主之間一直糾結,不清不楚,女主頭腦簡單,總給男主添麻煩,男主一邊說不愛一邊又忍不住表白,事後還不承認的渣男行為,雙方都讓人窩火。
播到16集時男女主的感情還能搖擺不定,案子都沒破完,又多出來掃黑的劇情,這樣的話想在24集內講清楚是不可能的,就只能讓劇情變得更混亂。
之前爆火的《狂飆》一直以主角視角推進劇情,各個角色的戲份輕重有序,劇情緊湊,雖然後期因為剪輯導致劇情出現了些許偏差,但依舊瑕不掩瑜。
同樣是張譯主演,加上人物設定以及男女主的感情糾葛很相似,開播前有人說《他是誰》可以對標《狂飆》,不過從現在的劇情來看,《他是誰》比《狂飆》還是差了一個檔次,畢竟《狂飆》珠玉在前,只能說期望越大失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