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原創作者小董乘風破浪。
首先,我覺得懸疑劇這種題材對張譯本身就是有著加分項,如果你要讓張譯去演古裝劇,仙俠劇,那他的演技就浪費了。
我們很多人在看劇的時候,都是站在主角的視角,覺得主角做什麼都是對的,而這部劇完美地詮釋了正常邏輯劇。
這部劇我猜導演的用意大致是舊版本的更新,也就是從傳統的刑偵向現代化刑偵轉變,這部劇的時間線是88-96年,就是新舊理念更新換代的時候,也是人工走向智能化的時候。
不光是人證,物證和口供,必須是99%犯罪才可以,這點劇中在上課談論的有罪論推就已經說明問題。
很多懸疑劇的走向是:查到證據,再查到證據,再次查到證據,定案。而這部劇要的是整個證據鏈,不是靠推斷,不是靠猜想,而是讓人信服的證據,這就和以往的劇不同。
而給到特寫的是顧開岩,很多懸疑劇對女性的設定大多都是無用的女警察,其實也不光是懸疑劇,只要不是專寫女性題材的劇,很多都是貶低較多,以至於很多人看到女警察的出現,就會和拖後腿強行綁定。
在男性為主導的劇中,能有1個理智,冷靜,邏輯清晰的女警察,靠著冷靜思考來打破現有的僵局,很正面形象的女警察。
不靠猜想,不靠推論,只談證據,既然兇手不承認,那我就找證據,直到找到證據為止,我再來判你得罪,這種情況下的冤案會大大縮小。
而不是像國平一樣,主觀性認為你是兇手,就把在你身上相似的線索無限放大,這種情況下,冤案是有可能出現的。如果後期出現被誤判的劇情,這樣的話可以再次讓這部劇進行升華。
我很欣慰,這部劇沒有拍成理想劇,也就是我們大多人口中的爽劇,沒有把主角刻畫成無所不能的人,成為大男主的國平也有著缺點,那就是提到88案就會暴躁。
1是因為這個案子是積壓在內心深處的心結,2是失眠,長時間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質量不好會有很多壞處,其中有1條是血壓升高,而血壓高會使人易怒(我特意去查了一下)。
主角有缺點,這是劇的優點,近幾年我很多能看到有缺點的主角了,大多都是無所謂,主角會出手。
劇中的人除了國平,或多或少都會有點私心,就好比88案,看劇的時候很輕易地會發現,基本沒有人會主動提起88案。
除了不是自己的案子外,手上也有積壓的案子,我個人覺得更多是兇手狠辣,還會隱藏自己。
試想一下,在下著大雨的夜裡,在人物快速移動的時候,拿出兇器!轉身!一刀割喉!精準無誤!導致被害人短時間內動作停止,意識還沒有消失。在沒有絕對實力的情況下,我覺得沒人敢和兇手單挑。
我很欣慰這部劇塑造了1個為了兇案能讓自己易怒的好警察,角色刻畫得非常好。其實國平這個角色有些矛盾,有些精神內耗,從很大的程度上來說,他沒有放過自己,從他沒有接受小聶的愛就可以看出來。
劇中的形象有些理想,如果此時給國平安排一段戀情,我覺得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這部劇給國平的身份是放棄生育,追查兇手,我覺得以我現代人的思維來看,離異追查兇手或許會好點,至少符合人情化。
這類劇的悲情點通常是2點,1是兇手不得已犯罪,被別人發現,開始掩蓋罪行,從而繼續犯罪,這種悲情點是屬於一般現象,就像之前看到過的《隱秘的角落》,《回來的女兒》。
而第2點是追求真相,是正義的訴求,也是警察對人民群眾的終極守護。目前來看《人民的名義》做到了。
而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就是第2點,正義感需要被滿足,角落裡的惡魔也一定會付出代價,這部劇我覺得算是第2點,至少我在國平身上發現了。
只有信念才會讓人變得自信且強大,才會支撐1個人走向升華,我很欣慰,也很開心,我覺得這就是國產劇的進步,同時帶給觀眾更好的觀感。
這種題材是新題材,三線並進且還有掃黑線,以往的懸疑劇還沒有做到這種,《重生之門》有點相似,但拍得不好,給人感覺是胡亂拍的,不太喜歡那種帶著流量明星來拍戲,會讓我覺得是大人帶小孩來玩的。
《重生之門》的設定點在於推理,爽劇的加成。和這部劇最大的差別是共情,兩者的區別太大了,目前還沒有看到這種改革式,不是爽劇,讓觀眾共情,同時還有升華的劇了,這也算是1個新的題材誕生了。
國平其實是整部劇的紐帶,也是新老理念的固化者,其實看到這裡,我覺得劇名「他是誰」,這個他可能不是指兇手,而是指讓我們安全有保障的守護者,當然也是我個人想法,或許也有可能是兇手「他」是誰,我更願意相信前者。
本文是小董乘風破浪的個人觀點,感謝大家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