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懿傳》中,體現宮斗手法最主要的就是「死孩子」,從白蕊姬生下怪胎、儀貴人小產、到海蘭懷五阿哥時被下藥、海蘭用蘆花害了七阿哥;還有八阿哥被陷害落下終身殘疾,故意喂九阿哥喝苦藥以至九阿哥夭折。
還有乾隆給意歡喝避孕藥,結果意歡誕下下的十阿哥天生體弱,最終夭折;如懿的十二阿哥被衛嬿婉下毒、懷十三阿哥時被田姥姥弄歪了胎位,一出生便夭折;五公主被金玉妍的狗嚇到,心悸而死,懷著六公主的穎妃,受到驚嚇小產。
好像不「死孩子」,劇情就沒辦法推動一樣,不是說這招不能用,而是不能總是用,而且不能像《如懿傳》一樣,全劇從頭到尾都在「死孩子」。
反觀《延禧攻略》,雖然很多人覺得它是雷劇,女主角的光環太強等等,但這部劇用孩子推動宮斗只用了兩次,一次是高貴妃想活埋五阿哥,第二次是純妃對傅恆因愛生恨,害了富察皇后的七阿哥,除此以外,再也沒有傷害孩子的情節。
而且劇中皇后更是說出:「本宮不屑傷害幼子」這句話,還和主角達成協議,永遠不傷害紫禁城里的孩子。
還有《延禧攻略》雖然是偶像劇,但劇中出現大量皇帝處理朝政的情節,比如金川水患、和准葛爾作戰、建粥廠施捨百姓等等;而《如懿傳》中,這類情節就少多了,皇帝幾乎每天都在後宮打轉,處理後宮事務,彷彿皇后不存在了。
哪怕有朝政的情節,也和妃子有關,比如為了安撫玉氏,對金玉妍百般寵愛、為了讓高斌好好治水,對高晞月百般縱容、為了讓桂鐸整理出治水的辦法,以及為如懿洗刷冤屈,就把阿箬封為了常在。
這皇帝也太憋屈了,難道只有把妃子安撫好了,她們的家族才肯為皇帝辦事?事實是哪怕皇帝再不待見她們,她們的家族也得把事情辦好,辦不好輕則受罰,重則喪命。
《延禧攻略》中,雖然魏瓔珞的女主光環太重,但她一直在保護身邊的人,她的人生一直都是向上走的,她的隊友明玉、舒妃、慶妃、葉天士、愉妃和海蘭察等也都得到了善終,她的孩子,除了因病夭折的永璐和十六阿哥,其他孩子都有一個愉快的童年。
可如懿的隊友就沒那麼幸運了,意歡因為對皇帝失望,選擇了自焚;蘇綠筠因為皇帝的疑心,又被三阿哥連累以至被皇帝厭惡,鬱鬱而終;陳婉茵常年無寵,被皇帝忽視,如懿也沒有給她任何幫助,反而是衛嬿婉讓她抄悼念皇后的詩詞,幫助她獲得聖寵。
十二阿哥被衛嬿婉下毒,永璟被田姥姥以調整胎位為由陷害,結果出生便夭折了,五公主被金玉妍的狗嚇到,心悸而死;就連凌雲徹,都因為被懷疑和如懿有私情,變成了太監,最後被賜「加官進爵」而死。
穎妃和恪嬪因為家世強大,所以哪怕沒有如懿,她們過得也不會差,而寒香見因為生得美麗,又對皇帝極為冷淡,所以皇帝對她極為著迷,即使如懿不保護她,皇帝也不會冷落了她。
如果說以前如懿沒有家世撐腰,又沒有子嗣傍身,保不住隊友還能理解,但後來當了皇后,是後宮最尊貴的女人,還生了兩兒一女,皇帝寵她,太后也疼她,結果最後,還是保不住自己的隊友。
《延禧攻略》的定位也是很精準的,這部劇就是一部爽劇,就是女主一路升級打怪,從小宮女成了皇貴妃的故事,觀眾看得開心,也看得過癮。
但《如懿傳》的定位是大劇,是歷史劇,是講述「婚姻圍城」的劇,結果劇中如懿各種不作為,姐妹死了她不管,姐妹被冤枉了她還是不管,孩子被陷害了還是不管,還得等著皇帝來處理後宮之事。
當了皇后之後,也不履行皇后的職責,把後宮事務交給純妃和海蘭處理,自己整天就念叨著少年郎和牆頭馬上,和後宮眾嬪妃說宮裡的八卦。
還有這部劇的基調太陰暗了,如懿成為皇后之前還算正常,當了皇后之後,就一直再走下坡路,很多人都覺得如懿最後會反擊,除掉傷害她的人;結果如懿還是「人淡如菊」、「淡泊寧靜」,最後落了個因病而死的下場。
說真的,很多人工作完已經很累了,真的沒有精神看這麼壓抑的劇了,反而是《延禧攻略》中的女主積極向上,能讓人消除工作的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