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擊:史今帶出了許三多,能力不會太差,為何卻退伍?
《士兵突擊》是我國軍旅題材影視劇的一大標杆,成了無數軍迷長期津津樂道的話題。在《士兵突擊》中,為我們貢獻了諸多催淚瞬間,史今退伍就是其中之一。史今軍政全優,被「鋼七連」連長高成視為得力幹將,二人的情誼已經超越了戰友情誼。特別是史今躺在高成的懷裡痛哭的橋段,成了《士兵突擊》永恆的經典。
▲《士兵突擊》史今劇照(一)
史今的退伍確實是讓人意難平,可我們卻不能否認他的能力。畢竟,史今帶出了一代「兵王」許三多,這也是他軍旅生涯的一大成就,這足以說明其能力不會太差。既然如此,史今又為何卻退伍?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可又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需要牽涉到當時的時代背景,筆者就為大家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在史今帶的諸多「尖子兵」中,許三多是一個典型代表。平心而論,許三多在帶兵幹部家訪的時候,很難看出來有「尖子兵」的潛質。史今說話也很委婉,一開始並不想要許三多。由於許父的堅持,史今才正式把許三多帶進了軍營。到了新兵連,許三多連最基本的向後轉都做的很糟糕,可謂是洋相百出。
▲《士兵突擊》史今劇照(二)
新兵下連,許三多分到了「草原五班」,也能從側面說明他並不是一個素質過硬的兵。但是,我們不能否認「草原五班」帶給許三多的積極意義,最起碼憑藉一己之力修路成了全團的先進人物,為躋身「鋼七連」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到了「鋼七連」,許三多還是一如既往的出洋相。就在許三多軍旅生涯的關鍵節點,史今出現了。
史今不厭其煩的幫助許三多,逐漸幫他走出了陰霾,硬生生的從「後進」變成了「先進」,為連隊爭取到了不少的榮譽。然而,許三多成為「兵王」之日,卻成了史今退伍之時,以至於連長高成一直抱怨是許三多拖垮了史今。不可否認,許三多確實是分散了史今有限的精力,可這並不是他退伍的主要原因。
▲《士兵突擊》史今劇照(三)
據筆者分析,史今退伍的深層次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2003年體制編製調整,「鋼七連」面臨精簡整編;
2003年9月,中央軍委著眼於世界軍事發展潮流,決議在1998年裁軍50萬的基礎上,再次裁減員額20萬。此次裁軍,中央軍委明確提出了「要加緊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雙重歷史任務」的戰略目標。對此,好多人不明白,這跟史今退伍有什麼內在聯繫?大家可能有所不知,2003年體制編製調整,陸軍依然是大頭。
2003年左右,但凡是能保留下來的步兵師,無一例外都在信息化建設上下大功夫,爭分奪秒的打通人與武器之間的任督二脈。結合《士兵突擊》劇情,史今所在步兵師沒有「師改旅」,說明該師是軍史輝煌、戰功赫赫的老牌主力。「鋼七連」作為師、團首長心目中的先進模範,扛起了精簡整編的重任,為本師信息化、機械化、現代化建設探索有益的經驗。
▲新時期初期,我軍的信息化建設
既然是精簡整編,必然面臨著「去」與「留」的選擇。這不是簡單的人多人少問題,而是牽涉到人才梯隊的建設。畢竟,我軍信息化、機械化、現代化建設,歸根到底還是要靠士官隊伍來落實到位。軍隊的更新換代很快的,對於各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苛刻。倒不是說史今不夠優秀,而是說跟不上我軍發展的時代節奏。換言之,軍隊留給史今的時間並不多,退伍也是服務于軍隊發展的需要。
二、史今年齡到杠,符合軍隊「留新不留老」的傳統;
眾所周知,士官是軍隊寶貴的財富,在關鍵時刻能夠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譽為「軍中之母」,可見其意義非凡。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意在說明軍隊的流動性非常大,此事又是為何?軍隊的使命就是為了打勝仗,流動性大是為了保證戰鬥力,特別是基層士官。有鑒於此,「留新不留老」就成了我軍的一大傳統。
在外行人來看,史今年齡看起來不是太大,既有當班長帶兵的經驗,又有紮實的殺敵本領,留隊的可能性應該很大。實則不然,史今在士兵隊伍中屬於年齡比較大的。人不能不服老,上了年紀以後體能就跟不上了,做一些戰術動作就不及新兵乾脆利落。況且,史今所在的連隊是偵察連,本人又不是技術性士官,年齡一旦到杠,就要脫下軍裝離開軍營。
▲《士兵突擊》史今劇照(四)
綜上所述,史今的退伍是我軍精簡整編的一大縮影。儘管史今的退伍為《士兵突擊》平添了幾分悲情色彩,可在筆者看來他並沒有真正的離開綠色軍營。史今帶出了以許三多為代表的先進骨幹,把自己對軍隊的期盼和熱愛,以特殊的方式保留了下來。一個史今的離開,換來的是數以百計的「史今」,在強軍征程上發揮著「傳、幫、帶」的獨特作用。或許,這才是史今退伍的真諦所在,也是千千萬萬退伍軍人的心靈共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