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把表演當成畢生事業的演員說他沒有一點點想紅的慾望,那大概是一個謊言。
演員趙龍豪出道27年間也是有過掙扎的。
就像他三番五次改名字一樣。
趙春羊,趙純陽,趙春洋,趙春陽,再到如今的趙龍豪。
如此地費盡心思,也只不過想求一個時來運轉。
可惜,現實總是殘酷。
人氣沒有,獎項沒有的趙龍豪這兩年似乎也認命了。
今年50歲的趙龍豪徹底「放縱」自己了。
微博處於長期不登錄狀態,不營銷,不炒作,不接訪問,也不宣傳,除了拍戲,幾乎沒有任何的曝光度。
讓觀眾倍感唏噓的是,趙龍豪也扎堆於各種爛戲當中。
與此對應的是,其在海報上的位置從中間逐漸游移到旁邊,直到沒有「一席之地」。
觀眾逐漸在遺忘他。
其實趙龍豪也不是沒有過風光的時候,只是名氣都被他「造作」完了。
一個有實力的演員,片酬會背叛他,人氣會背叛他,獎項會背叛他,但角色不會,作品也不會。
巔峰的時候,趙龍豪也是有不少代表角色的。
《關中匪事》里,他是殘暴卻也富有人情味的土匪羅玉璋;
《藍狐》里,他是溫文爾雅的音樂老師夏天;
《雙槍李向陽》里,他是可惡狡猾的松井;
《大掌柜》里,他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沈中和;
《雲飛絲路天》里,他是張家口惡霸白紹仁;
《春暖花開》里,他是樸實溫暖的好男人何正東;
《光榮大地》里,他是搞笑可愛的結巴土匪馮傳五;
《十二公民》里,他是房地產商四號陪審員;
《地道英雄》里,他是老實巴交、吝嗇小氣也痴情愛人的農民李昆中;
《紅色護衛》里,他是姦邪反派周岳庭;
《大秦帝國之崛起》里,他是有勇有謀的魏冉;
《人民的名義》里,他是不被待見的檢察長肖鋼玉;
最近熱播的《信仰》里,他是「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馬五……
趙龍豪可惜就可惜在沒有把握住自己的高光時刻,而逐漸泯然眾人了。
尤其近五年,不斷在走下坡路。
出生於黑龍江哈爾濱的趙龍豪是家裡的老三,上面還有一個哥哥和姐姐。
作為家裡的小兒子,趙龍豪備受寵溺,結果造就了他調皮淘氣的性子。
打架、逃學、使壞,什麼好玩就做什麼,唯獨對學習是拒之千里。
結果自然就是沒有大學讀了。
不過好在趙龍豪能迷途知返。
第二年復讀的時候,他痛定思痛,性子有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轉彎,在學習上下了苦功夫。
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趙龍豪還真的「改命」了。
1993年,趙龍豪受到了兩份錄取通知書。
一份是來自中央戲劇學院表演學系,一份是來自黑龍江大學的歷史學系。
想要自由個性的趙龍豪毅然選擇了前者。
他進了中央戲劇學院93級表演班。
趙龍豪的同學是辛柏青、王千源、朱媛媛、劉敏濤、李乃文等。
來到陌生的北京城區,趙龍豪「窩裡橫」的個性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落差收拾得服服帖帖。
拍戲的高峰期,趙龍豪以「反派專業戶」聞名一時。
由於其看起來稍顯姦邪的長相,五大三粗的身材,找他的角色幾乎都是清一色的「見女的就搶,見男的就踹」的類型。
或兇猛彪悍、或狡詐無賴、或橫行霸道。
趙龍豪也被冠以「壞人」的標籤,甚至從角色波及演員個人。
但出乎意料的是,趙龍豪的真實性子極其老實。
在生活中,他常常是被「欺負」的那一個。
中戲93班出了名地感情好,他們常常打打鬧鬧,互相整蠱。
好兄弟辛柏青一夥兒出了許多損招「捉弄」他。
有一回,還在宿舍門口貼著一張白紙,上面寫著:
「趙春羊與狗不得入內。」
但趙龍豪不生氣,倒是一直傻呵傻呵的,不以為意。
兄弟們還逗弄他,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大下巴」。
外表看似粗獷野蠻的趙龍豪其實脾氣極好,也很憨厚老實。
而這也為趙龍豪在演藝圈的浮沉埋下了伏筆。
畢業之後,按部就班的,他跑起了龍套。
這再正常不過了,他的顏值實在有點拿不出手。
在顏值這塊兒還被李乃文「碾壓」了。
何冰也認證過:
「春羊,跟我一樣,長得不好看,所以沒什麼機會。」
在顏值堪憂的嚴峻條件下,趙龍豪也「抗造」,吃閉門羹吃出了厚臉皮。
處於有角色就上,沒有選擇權的形勢,他打了7年的醬油。
2003年,才叫趙龍豪等來了一個「羅蠻蠻」——保安團團長羅玉璋。
窮凶極惡,好色無恥,卻也有人情味兒,亦正亦邪,角色十分具有發揮空間。
趙龍豪也把「羅蠻蠻」的魅力與閃光點把握得極好,以行雲流水的演技把角色塑造得有血有肉。
水到渠成是他靠著一個「羅蠻蠻」紅極一時。
那個時候的趙龍豪頗有「一日看盡長安花」「翻身農奴把歌唱」的氣派。
突然間,許多劇本紛至沓來。
這是他未曾有過的待遇。
但是,趙龍豪的「老實」害了他。
說是老實,其實是缺了「格局」,不會變通,顯得愚笨。
但是,演藝圈的資本開始引入各路勢力,魚龍混雜,尤其是北京,水深得很。
在同行躍躍欲試試圖抓住良機之時,趙龍豪卻背道而馳。
他放棄了雖然前途無限但也暗礁叢生的北京影視公司的簽約。
「北京很多經紀公司都太複雜,說不忌憚是不可能的。」
趙龍豪拒絕了北京這片藍海,卻轉而簽了西安的一個影視公司。
穩定是穩定,安全是安全,但製作水平、經濟實力、發展潛力、機會機遇都與北京方面相差很大的一截。
所以趙龍豪積攢起來的人氣在各種粗製濫造的劇集里逐漸被消耗殆盡。
尤其是當時的公司還致力於為其打造「反派專業戶」的發展路徑。
成功是成功了,但是路卻越走越窄,直到現在趙龍豪還深陷「反派」的窠臼之中。
而等他走回頭路,轉投北京市場之時,蛋糕已經被分得差不多了。
直接導致了後期的轉型困難。
後來,趙龍豪幾乎很多能拿得出手的作品都是靠朋友介紹而來的。
電影《十二公民》里的角色就是何冰因為對趙龍豪的惺惺相惜而嚮導演力薦得來。
這大概也是趙龍豪的「老實」給他積攢下來的好人緣。
只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靠老友推薦角色也只能是杯水車薪。
趙龍豪也對新環境感到力有不逮:
「不多露臉就沒知名度,沒知名度就沒有好角色。」
所以,他接戲也變得「無下限」,一步步被逼上梁山。
什麼劇本只要能露臉,不管什麼角色,大的小的,好的壞的,來者不拒。
抗日神劇、小成本網劇、爛劇、肥皂劇……
甚至有點「飢不擇食」。
不免讓人心生感慨,做一名好演員太難,想做一名成名的好演員更難。
其實他只要在舞台外「演一演」就出名了,只不過趙龍豪不願意低頭:
「演出是舞台以內的事,舞台以外的部分是不是可以就不演了?」
然而一味地接爛劇、爛角色恐怕對演員來說也很難講不是一種消耗。
這似乎把趙龍豪逼到了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
也許他可以無止境休息就為了等好角色、好劇本、好團隊,但現實不允許。
家裡的一大家子還等著吃飯呢。
要起飛,得先填飽肚子。